首页 > 娱乐 > 正文
翻译近30年,林少华这样看村上春树
04-15 06:58:03 来源:上游新闻

0414_3.jpg

14日下午,林少华作客重庆当当书店。

从《挪威的森林》到最新的《刺杀骑士团长》,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过去近30年间已有超过40本作品被翻译成中文而被中国读者熟知,“村上迷”也应运而生。这背后,著名翻译家林少华功不可没……

14日,这个一直被中国村上迷称作站在村上春树背后、最接近他文字的男人来到重庆当当书店,借村上春树的最新长篇小说《刺杀骑士团》和山城粉丝们展开了一场“解读与翻译之间”的对谈。活动开始前,林少华接受了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的专访。自己的翻译何以成为经典?过去30年间村上的文字发生了哪些变化?林少华的回答,值得每个村上迷细细品读。

40余部翻译心得

村上作品应该是严肃文学

林少华喜欢把自己的翻译戏称为“林家铺子”。这个“铺子”里的最新一部作品就是上月刚面市印数就高达80万册的村上春树新作《刺杀骑士团长》。这也是林少华单独翻译的第42部村上春树作品。

受此影响,记者和林少华的对谈还是从翻译本身开始的。“不管别人怎么看,我从未把他的作品当成是通俗小说。我觉得村上的作品还是严肃文学。”林少华说,就以刚上市的《刺杀骑士团长》来说,“你也只能说它是其中有通俗和推理小说的要素。”

0414_1.jpg

林少华来渝开讲。

长期身处翻译、同时也是大学教育的一线,林少华认为包括翻译村上春树作品在内,光是翻译讲究的“信达雅”中的“信”就分好几个层次。“它首先是指意思、文体上的忠实原著。但更重要的还有审美意境的忠实。”林少华说,这就是神似,也是自己在翻译村上作品中最为看重的部分。

“我的译本能被大家奉为经典,我觉得就是我一直努力做到让我们中国读者读到的中文版和日本人读到的日文版,是大致相同的审美感受。”林少华并不讳言,在此翻译过程中是有自己的理解和加工的,“如果真的特别忠实(原著),读起来觉得不美、味同嚼蜡,我觉得那反倒是致命的不忠实了。”

在本次《刺杀骑士团长》的翻译过程中,林少华几乎没有翻过词典。极其丰富的日文词汇量固然是基础,但林少华说,最终翻译得好还是靠自己以汉语语言为基础的文学悟性。“这就是靠我从小就开始汉语阅读积累下来的。”

他眼中的村上

孤独得就像他笔下的男主人公

截至目前,林少华和村上春树在2003年和2008年一共见过两面。“我看到他,第一反应就是文如其人。语气、语调、用词、表情,简直就像他小说中的男主角直接走出来了一样。”

林少华回忆,见面时简单的见面寒暄后,村上春树就几乎不主动讲话了。“我说的多,他回答。”不仅如此,连正常见面礼节上说话时要看着对方的习惯,村上春树也没有。“更多时候他是看桌面。不过,讲话是条条有力、侃侃而谈的。”

“我跟他聊到过翻译也是要对译者脾性的,他也表示认同。”林少华说,其实2003年见面时,自己就问过村上有关得诺奖的事了。“他说可能性这种事不好说,但作为(想得的)心情,我可是没有的。”

林少华说,村上几乎对所有获奖都兴趣了了,“他觉得得奖会破坏他生活的匿名性。他觉得得奖了去哪里别人能认出自己来,个人生活秩序被打乱了就是对自己的干扰。”林少华说,村上自己说,“像《海边的卡夫卡》出版后,自己一下多了30多万粉丝。这样通过文字、书建立联系是最好的。”

“我也半开玩笑问过他,要不要去中国,你在中国很多女粉丝哦。他听了很兴奋地说,我总是要去一次的。”林少华说,但村上春树随即也笑着表示了担忧,“你们中国人好客,我去了,演讲、座谈招待会是免不了的,我不喜欢这个。”林少华评价说:“他还是内向的,更多只关心自己的生活。”

回应质疑

超过八成读者是认可我的

对广大村上春树迷来说,林少华译本固然是一张金字招牌,但质疑甚至反对的声音也几乎没有消停过。本次《刺杀骑士团长》刚宣布预售没两天,甚至就有读者直言“看到又是林少华译就不想看了”。对此,林少华说自己也很清楚。

“我知道大家都在想,我翻译出来的东西,到底和村上原著有多少距离。但要知道,大家认识的其实也都是各自心目中的村上春树,他本人也未必清楚自己到底是怎样的。”林少华说,其实在翻译中,译者能介入的也就是语言风格,然后去追求的和原著的最大近似值和模拟效果。“没有人敢说,自己翻译出来的东西是百分之百忠于原著的。”

0414_2.jpg

林少华笑着表示,自己翻译过的所有作品已有近百本了,“我也最多只敢说实现了原著的八九成,或者是翻译过头了的。创作永远在路上,没有完美的。”

当然,林少华的自信还是溢于言表的:“我觉得超过八成读者是认可我的翻译的。不然,这么多年,我也坚持不下来(笑)。”

林少华甚至直言,自己刚接到翻译《刺杀骑士团长》邀请时是“一边看原著一边就止不住手痒想翻译。”这是因为“我是把翻译村上春树当成一项事业来看的,我自然关注翻译他作品的完整性。”

林少华说,截至目前,自己翻译过超过20位日本作家的作品,“但和我追求的不谋而合的只有村上春树和夏目漱石。”他直言,自己也知道不少读者喜欢的就是自己译作里那种独特的调调。“我觉得传递这种阅读审美体验就是我的贡献,可以说是丰富了汉语文学的语料库。”

村上春树的变化

从个人小资走向社会担当

近30年,译作超过40本,有这样的数据支撑,说林少华是最适合评价村上春树作品的中国人之一应该并不为过。所以,当记者把一个从忠实村上春树粉丝那里征集来的问题:这些年村上春树的文字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抛给林少华时,他几乎没做什么思考就说出了答案。

“主题有变化!”林少华说,从自己的译者角度看,村上在《挪威的森林》中呈现的是更关注人心灵、偏小资情趣的审美,争取灵魂自由是主线。“比如孤独、无奈,这些负面的东西,他都从审美层面加以了诗意的化解。”

林少华说,但自己感觉,变化是从《奇鸟形状录》开始的。“他觉得人始终是要面对外部世界,他开始注意个人与体制、社会的关联。”林少华说,此时村上的文字就开始从小资开始向人文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转变。

不仅如此,林少华看来,村上在语言风格上也尝试过变革:《斯普特尼克恋人》就算是标志。“只是我觉得他的这种尝试没有成功(笑)。”

村上和诺奖

他的作品严肃性上确实有差距

作为史上最经典的“陪跑者”,村上春树和诺贝尔文学奖的故事几乎世人皆知。在这个玩笑上,林少华就村上作品本身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方面确实有翻译的问题。”林少华说,村上春树文字中的审美意蕴、语言质感、涵养等审美层面的东西,在西方译本中确实没有得到很好的再现。”

0414_4.jpg

亲临现场的“村上迷”们。

这在翻译的技术层面上来说,也有对村上春树不利的一面。“比如,村上春树在日本国内备受追捧,有一大原因就是他的文字中,有不少是运用了西方意识流、后现实主义、带有英文风味的行文,但这些要么是翻译成英文不好处理,要么就是翻译成英文后就不那么稀奇、独特和可贵了。”

对于一向看重作品语言艺术性的诺奖来说,村上的作品自然吸引力就没那么大了。

林少华同时还指出,村上的作品具有的推理性、通俗性和诺奖想要的严肃、多重复杂性也不太相符的。“诺奖是想要能给人类前进提供一种理想,这方面村上的作品是有欠缺的。”

“当然,从更世俗的角度来说,诺奖对不少已经得过的作家来说都是雪中送炭(指生活境况)的。村上作为作家,得到的东西已经够多了(笑)。”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裘晋奕 摄影 高科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