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报道,说起潜水员,很多人脑海里跳出的是这样一个场景:蓝天白云下,潜水员穿戴整齐,从船上纵身跃入碧海,下方等待他们的,是瑰丽的水下美景、各色海洋生物,还有那神秘的沉船和宝藏……可就在上海,就在我们身边,却有那么一批潜水员,其工作环境颠覆了许多人的认知。他们工作的地方,没有碧海蓝天,只有昏暗、恶臭,还有如影随形的危险。
7月14日,申城中心城区最高气温达到39.7摄氏度,刷新了66年来同日气温最高值。上午10点,秦皇岛路上的大连泵站已经被晒得滚烫。“泵站雨水进水闸门被不明物质堵住,需要人工清障!”45岁的潜水员姜桂章接到清障任务,立即投入作业。
头顶烈日,只见姜桂章捡起一只空的油漆桶当凳子,毫不犹豫地开始穿棉衣。他的脚边,还躺着一件特制的连体潜水衣和一双笨重的铜鞋,等着穿好棉衣的他套上。
大约5分钟后,姜桂章已经湿透。这还没完,趁着他擦汗的间隙,两位帮手一左一右,用工具拧紧潜水衣领口防水条上的12个螺帽,再系紧连接潜水衣的两条“命脉”——保险绳索和空气输送管,最后,盖上潜水帽。
事后,记者才从姜桂章处获悉,算上脖子上挂的30多斤铅饼,整套潜水装备将近200斤,比他自己还要重出40多斤,“就好像被两个大人压在身上,泡在五六十度的热水池里。”但只有加到这个重量,才能使潜水员顺利沉入水中,并在水流的冲击下稳住重心。
螺丝拧紧才能防水。
保险绳索和空气输送管,要反复查验。
感觉像泡在热水里!赶紧冲洗降温。
万事俱备,只欠头盔!拍一下潜水帽,“告诉”潜水员可以下水了。
在同伴的搀扶下,姜桂章挪到了1号雨水进水闸门上方的入口。
顺着阳光往下望去,紧闭的闸门外形成了一个污水池,上面漂浮着各种垃圾,散发出一股类似臭鸡蛋的味道,而这正是姜桂章要潜入的地方。顺着扶梯,姜桂章几乎是一步一停地往下挪,大约2分钟后,潜水帽彻底被污水淹没。
泵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虽说是“雨水进水闸门”,但有些雨水在径流的过程中,会夹带一些垃圾,并不干净。“粪便、动物尸体、油块、箩筐、塑料袋……污水里面几乎什么都有!”姜桂章表示,往年汛期最忙碌的时候,一天下水2小时(按规定最长作业时间不能超过2小时/天),可以捞出1吨甚至2吨垃圾,多亏自己年轻时在乡下务农,所以吃得了苦,否则这种工作环境,一般人还真是接受不了。“粪便、动物尸体、油块、箩筐、塑料袋……污水里面几乎什么都有!”姜桂章表示,往年汛期最忙碌的时候,一天下水2小时(按规定最长作业时间不能超过2小时/天),可以捞出1吨甚至2吨垃圾。
面对垃圾,毕竟穿着潜水服,隔着一层操作,心理上的不适过段时间就好了,姜桂章觉得水下的黑暗更有挑战。“几乎什么都看不见,会丧失空间感,没有经验积累,风险很大。”半小时后,姜桂章终于上来了!“还好,问题不是很复杂,是常见的塑料袋、水草等杂质拥堵了管道和闸门。已经搞定!”姜桂章脸上露出了笑容,记者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而这样的作业,姜桂章平均每年要实施200多次。记者从上海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了解到,由于相关要求非常严格,目前上海有潜水资质的专业作业人员仅100多名,且从业者平均年龄较大,年轻人较少。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