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战区微信公号消息,她在潜水训练示范中,经历过水下“生死三分钟”,创下一个个无人能敌的纪录……
她在新兵集训时,强忍着大腿根部剧痛,依然朝着目标跑去……
她是全旅完成800米高空跳伞一级开伞、二级开伞用时最短、掌握要领最好的特战女兵。
她是入海能潜水、陆地如猛虎的“霸王花”;如今,她是我军首个女子特战连的全能特战尖兵。
她是蒋淑珍,第82集团军某特种作战旅特训营一连排长,1990年生,27岁,2次荣立三等功。
蒋淑珍。
遇见她之前,我脑子里成型的所有概念都是带着光环的蒋淑珍。那光环耀眼夺目,让我有些看不清光芒背后的她。这样一个“神”人,这样一个狠角色,究竟是怎样炼成的?她的“成功秘籍”到底是啥?带着这些疑问,我走进了女子特训连一探究竟……
这怎么会是那个男兵听到名字都被镇住的“三栖霸王花”?
初见蒋排长,我竟以为认错了人,黑瘦小巧、随和爱笑、音色温柔,干练的短发随风散开,笑起来露出一排洁白的牙齿。
“这怎么会是那个男兵听到名字都被镇住的‘三栖霸王花’?”
蒋淑珍与战友驾驶摩托车进行180度甩尾飘移。
直到蒋排长登上她的摩托战车,一脚油门,快速呼啸而去,急刹,180度甩尾漂移。“漂亮!”果不其然,这个女兵真有点“狠”!
家有消防兵老爸,小时候也是个“犟脾气”!蒋淑珍的父亲是一名消防兵,军人出身的父亲严厉也慈爱。在她的印象里,父亲经常不在家,但也由此让她从小就养成了独立的性格。
“印象中一次犯错,我爸让我靠墙站好,挺胸收腹……后来我站着站着就晕了,吓得我爸赶忙扶我到旁边坐着了。现在想起来那大概就是我第一次站军姿。”说这话时,蒋排的眼里全是戏……
高中毕业,蒋淑珍选择参军入伍,问到她一个女孩儿为啥非要当特种兵?她笑笑,眸子里充满自信:“要当兵就要当最好的兵!”
然而,初入军营,即便是体育特长生出身的她也一样吃力。新兵集训,刚到集训驻地报到,第二天就赶上跑20公里。
“高考完有6个月没有练过跑步,长时间不训练,导致体能严重下降,最后十公里我怎么也跟不上了。”蒋淑珍谈到这次失利语气已然淡然了许多,但仍能感觉到她的不甘……
在这段时间里,蒋淑珍大腿根部骨膜炎发作,常常疼得半夜睡不着,睡觉时压到一侧大腿就会疼。蒋淑珍隐瞒了伤痛,即便是疼得咬被角,第二天依然忍着疼痛照常坚持训练。“跑着跑着疼痛感就麻木了,但只要一停下,就会疼得受不了,那个时候就在想,只有咬牙坚持一点再一点……”
几年过去了,擒拿、格斗、潜水、攀爬、跳伞、射击……每一项蒋淑珍都做到最好。你问她秘诀是啥?哪有什么秘诀?答案就在每一天的努力中。
训练中,手臂脱臼,蒋淑珍自己安回去,继续投入训练……
为找到爬战术的感觉,她为自己制定计划,得空就去训练。上千次风里泥里,从未停歇。白天正常训练,晚上自己还要“吃夜宵”,加练俯卧撑和仰卧起坐。训练场上,陪训的野草黄了又绿,绿了又黄……大家总能看见有个娇小的身影,动作标准敏捷,在泥水中顽强地向前匍匐行进……
蒋淑珍带领特战女兵们进行格斗训练。
经历“三分钟生死”,她竟然还不惜命,给自己训练又加了“码”
提起那次潜水训练经历的生死挑战,蒋淑珍现在还觉得是刚刚发生的事,那简直是人生中最漫长的3分钟。
2011年的夏天,连里组织潜水集训,蒋淑珍和当时的排长被选为示范学员,在最后收操前的几分钟,教员让她俩再示范一次“后翻入水”的动作。
蒋淑珍咬上呼吸嘴,穿上脚蹼,蹬脚,一个标准的360°转身,“噗通”一声,就从橡皮舟上后翻下潜入水。
入水后,往下打脚蹼正好撞到舟底部,一抬头,看自己在舟下边,蒋淑珍转身往旁边游,就在这时,一只脚蹼不慎滑落。加上身上10多公斤重的潜水装具,人开始逐渐往下沉……
此时氧气瓶的氧气即将耗尽,蒋淑珍死死地咬住呼吸嘴,拼命用力向上游……一秒,两秒,三秒……
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时间不断地流逝,氧气即将耗尽,蒋淑珍仍没有放弃,像只奔命的水鸟在水里不停扑腾。此时,早已浮上水面的班长发现情况不对,重新潜入水中,一把将她捞了上来。
浮到水面,接触到新鲜的空气,蒋淑珍大口大口地吸气,整个人一下子瘫软了下来,头疼欲裂。此时她才发现,呼吸嘴已经被咬坏,牙龈都渗出了血。她心里暗暗想着:“活着,真好!”
由于当时训练采用的是利于隐蔽作战的全壁式回路氧气罐,潜入水下没有气泡,完全发现不了。“幸好,舟上的战友及时发觉!”回想起亲身经历的“生死三分钟”,一直很淡定的蒋排长可是长长地舒了口气……
“从没想过,生命就在这一刻终止,现在想起来还真有点后怕呢!”
平时憋气最多1分多钟,可在与生死赛跑的情况下,蒋淑珍在水下居然坚持了3分钟。
她发现自己还有更大的潜能,浑身是胆的她给自己的训练又加了“码”。滑降训练时,她尝试用3秒钟从15米高的地方一滑到底;跑障碍时过独木桥,她尝试不扶桥身直接跳下;跑步时,她尝试3公里全程冲刺……
采访当天,记者也尝试着在平地上静静地坐着,憋了一口气,发现只有短短几十秒钟就憋得受不了,可想而知,蒋淑珍的水下3分钟又是怎样的难熬。
蒋淑珍下达训练口令。
朱日和驻训,与黄沙为伍,与冰雹作战,她从未屈服!
2013年3月30日,我陆军首支女子特战连在陆军某特种作战旅成建制组建,组建伊始,当时身在海军陆战队女兵队的蒋淑珍被一下挑中。
从海军调到陆军,蒋淑珍的衣服颜色变了,但那股子血性劲儿却始终没有变……来到连队不到两天,蒋淑珍便赴朱日和训练基地驻训。
4月的朱日和并没有想象中的柳条嫩芽、春暖花开,因为正值风暴期,草都没有长出来。“大中午在外面训练,开始下起了冰雹;在外面待一分钟,衣服的棱角就全都是黄土;夜晚睡觉的白床单也是黄色的……”
后半夜的天很冷,特战女兵们披着月光回到营地,男兵们的呼噜声早已此起彼伏,她们还要擦完枪再去睡觉。当第二天凌晨4、5点钟新的号角声吹响时,蒋淑珍觉得自己还没有睡着……
7月,赶上“砺刃-2013”全军特种部队比武竞赛,女子特战连要抽组编成战斗班,进行手枪、步枪射击精品课目示范。
这是女子特战连首次在全军特种部队前面亮相,必须要以完美表现赢得满堂喝彩,人员精打细算后,担子又落到了蒋淑珍身上。
蒋淑珍顶烈日、冒酷暑,早出晚归。由于对手枪、步枪、匕首枪3种枪在不同距离进行互换射击的要领掌握不牢靠,她就不间断地加压训练,双肘双膝蹭破了皮、渗出了血,依然坚持不懈。
演示当天,她采用卧、跪、立三种射击姿势,15发子弹打出2个50环的优异成绩。在战友们的记忆中,蒋排长的手枪、步枪射击成绩从未低于45环。
蒋淑珍与战友训练后总结经验。
蒋排心里最柔软的一处——女兵心中的“大姐姐”
从一个兵到班长,从班长到排长,蒋淑珍的成长经历从未少了“韧劲儿”。来到女子特战连之初,带兵进入了瓶颈,大家似乎都对这个新到的班长不太满意。蒋淑珍却偏不信邪: “一点一点打入她们的内心!她们不信任、不信服我可以理解,毕竟在这儿我还没有站得住脚的东西!”
训练不玩命,战场要丢命。蒋淑珍的字典里没有“服输”“凑合”这样的字。以身作则,这四个字于蒋淑珍来说从不是说说而已。训练中每次示范动作,蒋淑珍会做两次三次甚至更多次,蒋淑珍要求女兵们一定要做到最精、最强!
打拳训练,蒋排长组织女兵们做打拳动作定型,其中一位班长忍不住动了一下,蒋淑珍眼里怎么能容得下沙子?“作为班长不以身作则,下面的兵怎么服你?”
一次野外拉练,蒋淑珍之前在训练中腰部受过伤,战友们劝她休息,她却坚持和大家一样武装上阵。徒步30公里,夜里山路崎岖,每次停下来休息都很难重新抬起脚继续向前。“太难受了,很多人都哭了,完全坚持不下去了!”战士张珺声情并茂地描绘着那天的情景。“战场上没人会等你!大家伙儿快跟上!”强忍着腰部的疼痛,蒋淑珍大踏步地带头走在前面,战友们偷偷看到蒋排额头上的汗和疼痛难捱的表情,只能追上她的脚步。
雍亚萍,2012年入伍,是蒋淑珍一手带出来的特战尖兵。谈起蒋排长有说不完的话。
“无论是技能还是军事,她都无人能比!驻训那段时间,蒋排教我们摔倒功、后空翻,新兵在下面都看傻了眼,男兵看了都赞不绝口。我们都在说呢,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学会这个绝活儿,然后暗暗把她作为训练榜样。”
蒋淑珍为战友整理着装。
谈到最近五年的变化,蒋淑珍觉得自己更加心平气和,更有耐性,遇事更淡定。她“自曝”自己当年是个暴脾气,“当兵第三年,刚当班长时,脾气很暴躁,练兵的方法方式有些激进,带兵有点狠。”
蒋淑珍带过的兵方俊鹏后来也成了班长,有天跑到训练场对蒋淑珍说:“班长,你当时对我们怎么那么狠呢?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啊!”“有吗?”她很坚定地说:“当然了!”
“人有过渡期,当你慢慢地专注地做一件事,做得多了,就会心平气和地面对。”蒋淑珍如今成熟了许多。
训练结束。
很多特战女兵都是经由各部队层层选拔出来的‘尖子生’,傲气在所难免。在蒋淑珍身上,却全然看不出来。
当被问到:“这么多技艺在自己身上会不会浮躁?”蒋淑珍淡定地说:“有些东西是成长过程中一段很难忘的回忆,我并不觉得有多特殊。它在你的人生中出现了,就是有一定意义的。每件事都会让你学会成长。”
在蒋排心中,一名合格的特战女兵具备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吃苦耐劳的品格。“即便再苦再累,我希望她们能够再坚持一点。我希望她们做一个有担当的人,选择这条路就不要后悔,坚持走下去!”
连队从组建伊始的“零基础”到如今荣誉墙上“硕果累累”,从当年训练需要友邻单位派班长来帮忙教到我们自己来,这条路上,蒋淑珍献出了自己青春中最美的那几年……
9年的成长蜕变,从“这个女兵有点狠”到“处事沉稳淡然”,外界对蒋淑珍的评价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临行前,我看到营区办公楼门前的大石头上,刻着八个孔武有力的红色大字:“忠诚!无畏!威武!必胜!”耳边听到有人在唱:“十八姑娘,十八梦想;不爱红妆,爱武装;剪下秀发,擦亮钢枪,坚强随风扬……”
原标题:这个特战女兵有点狠:闯过生死关,镇住众男兵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