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人文历史微信公号消息,《哪吒之魔童降世》将于7月26日上映,作为国产动漫,这次关于哪吒电影的翻拍将再度引起读者们的好奇心。哪吒究竟是谁?他的形象变迁史如何?
要知道,哪吒他爹本来绝非等闲之辈。而且他不是一个人,是两个金光闪闪的角色,组装加工出来的。
善财童子哪吒,《封神真形图》插图,清代墨绘本
现在提起哪吒的父亲,都知道是托塔天王李靖。
本来李靖是李靖,托塔天王是托塔天王。
李靖是唐朝的开国名将。南征北讨,战功赫赫,按照有的人评价,简直是“佐命唐室,勋德第一”。还有《李卫公问对》等许多兵法著作,著作权都归在他的名下。大约在李靖生前,就已经产生了关于他的许多传说,后世更是越说越神。
官方祭典里,李靖地位一直不低。在宋代,他和关羽等人一样,被追封了王爵,号称“辅世忠烈王”。
文人们往往更喜欢李靖与虬髯客、红拂女的组合,所谓“风尘三侠”。但民间的喜好,则另有关注点。传说李靖年轻的时候,投宿到一户人家,——这家人其实是龙。天庭命令龙子去降雨,然而龙子出去浪了,龙妈只得请求李靖顶班。方法是拿着一个小瓶子,骑一匹神马上天,马嘶鸣时,就滴一滴水。李靖是热心人,觉得不能一滴水解除民间的干旱,就连滴了二十滴。
这就造成了浩劫,天上一滴水,地上一尺雨,二十滴就是两丈深的大雨。雨到之处,当然就没有活人了。
然而这件倒霉事,也有很多地方争抢。河北广平府肥乡县,湖北武昌府通山县、湖北石首县、山西翼城县⋯⋯地方志里都宣称李靖淹的就是我们这里。
《风尘三侠图》,清,任颐,描绘虬髯客初遇红拂女的场景,故事出自唐传奇《虬髯客传》,风尘三侠即虬髯客、李靖、红拂女。作为唐朝的开国名将,李靖在官方祭典里地位一直不低,文人喜欢风尘三侠的组合,民间却流传着李靖代龙降雨的故事
百姓的想法是很简单的:李靖既然降过一回雨,就一定还会有下一次。人们又很善良,相信李靖慢慢熟悉了业务,提升了水平。所以需要雨水的时候,往往就会想到李靖⋯⋯找李靖求雨很灵验,这类记录也出现在许多方志里。
而众所周知,哪吒的故事里,李靖的这项能力,又被褫夺了。以最经典的《哪吒闹海》动画片为例,一开始就是龙王不肯降雨,百姓受虐的情节,哪吒才好仗义出头。如果李靖自己有呼风唤雨的本事,整个故事根本就不成立了。
两位大神组装出来的父亲
托塔天王也就是毗沙门天王,一听这个名字,就知道这位爷来自印度。
佛经里有四大天王守护四方的说法。据587年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所译《佛本行集经》,东方为持国天王提头赖吒,南方为增长天王毗留勒叉,西方为广目天王毗留博叉,北方就是多闻天王毗沙门。
莫高窟第 154窟(中唐)毗沙门天王像,佛经里有四大天王守护四方,北方就是多闻天王毗沙门,其形象为左手托宝塔,右手持三叉戟,为托塔天王原型,传闻唐玄宗因其护佑才得以平定乱事,故特令供奉,有单独的神龛,作为主像供养
而不论是佛教典籍,还是留存下来的唐代造像,都告诉我们,毗沙门天王手里,是托着塔的。托塔天王本是四大天王之一。
四大天王这个团队,本来都是平等的,也没有谁站C位,但实际命运却很不同。唐代玄奘法师西行求法的时候,就发现于阗等地,唯独毗沙门信仰特别兴盛。贞观二十二年(648),于阗成为安西四镇之一,这种信仰也就开始往中原地区流传。
最著名的是唐玄宗时的一件事:天宝元年(742),唐兵被西域五国的乱军围城,请皇帝赶紧发兵救援。唐玄宗因为路途遥远,恐怕远水难救近火。于是一行禅师推荐了大广智和尚,大广智和尚则搬请毗沙门天王出手。
两个月后,唐玄宗接到安西都护的奏报:有神兵天降,地动山崩,吓得五国兵将恐惧败退。尤其神奇的是,有金鼠窜进敌营,把五国的弓弦器械全部咬坏,算是彻底解除了敌人武装。但当唐军准备全面反击追杀的时候,天空中却传来一个声音说:“放去,不须杀!”
大家循着声音,看向城门北楼,就看见大光明之中,显现出毗沙门天王的法身。
这个故事里,毗沙门天王既捍卫了帝国的安全和声威,又注重民族团结和谐,政治水平很高,表现堪称完美。
唐代的毗沙门天王造像,往往不和另外三位天王一起,而是有单独的神龛,作为主像供养。唐以后也流行如此,最著名的例子,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林冲看守草料场,接替的是“天王堂老军”的工作。这个天王堂里,也只有毗沙门天王一个。
毗沙门天王如此成功,也就脱团单飞了。人民群众慢慢忘掉了毗沙门这个难懂的名字,只认得托塔这个醒目的形象,又把他和李靖结合,就有了托塔天王李靖的说法。毕竟,毗沙门和李靖,都有战神的职能,合并同类项也很自然。
顺带一提,四大天王组合少了一个,也实在尴尬,所以只好重新补了一个毗沙门天王进来。这个新毗沙门特别可怜,因为装备和家眷、随从之类,都被托塔天王带走了,他什么也没有,原来有个夜叉替他举幡,现在他只好自己拿着,慢慢地幡变成了伞,也就是我们现在熟悉的那个形象了。
无论如何,这时天王有五位了。而托塔天王李靖的地位,更在四大天王之上。这一层,看《西游记》感受就特别明显。
86版《西游记》中的托塔李天王
但是,李靖和托塔天王这两位本来都有深厚群众基础的神祇合二为一,最终并没有达到强强联手的效果。哪吒的故事一成熟,他就只能沦为一个虚伪、怯懦、道貌岸然又瞻前顾后的中年油腻男的形象了。
曾是相貌凶恶的大块头代表
哪吒这个名字,是多次演变的结果。他的梵文全名是Nalakuvara或Nalakubala,佛教经典中有许多不同的音译。这些名字都太长,中国人觉得不好记,于是就简化为那吒。再后来,大概是觉得既然“吒”有口字旁,“那”也加上吧,才出现了我们熟悉的写法。
哪吒是毗沙门天王的儿子或者孙子,这种自相矛盾的现象,佛经里很常见。反正还是儿子这个说法占主流,我们就姑取儿子说。
按照佛教典籍的描述:毗沙门天王“掌领夜叉”,手下有一支夜叉大军。哪吒作为父亲的得力助手,日常和夜叉打成一片。有的书称哪吒为“鬼王”“鬼神王”,有的则干脆叫他“药叉大将”。所以,那时哪吒可能也就长成夜叉的样子。
唐代的《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描述哪吒的形象,说他看人的眼神很吓人,所谓“恶眼见四方”。三头六臂的设定,也出现极早。宋代《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说:
忽若忿怒哪吒,现三头六臂。忽若日面月面,放普摄慈光。
把哪吒的形象和“普摄慈光”对举,可见那三个头,绝非三颗粉雕玉琢的小脑袋。至于究竟是六臂还是八臂,各种书说法不一——六在传抄过程中抄成了八,是很容易发生的事,尤其是竖排的文字。
元代和明代早期的作品,哪吒仍被当作相貌凶恶的大块头代表。罗贯中《三遂平妖传》说,哪吒“三个头一似三座青山,六支臂膊一似六条峻岭”;《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说哪吒身高六丈,元明的尺度不很精确,但和现在倒是差不多长,也就是哪吒身高在二十米左右。
小说《封神演义》里,哪吒日常已经是美少年了。如九湾河洗澡,引来巡海夜叉的情节。夜叉对哪吒大喊:“那孩子将甚么作怪东西,把河水映红,宫殿摇动?”话说得其实还算客气,大约是看见长得好看的人,火也不大发得出来。哪吒对夜叉却说的是:“你那畜生,是个甚么东西,也说话?”虽然是恶少声口,但显然也是对自己的颜值高度自信的恶少。
若按照佛教传统,哪吒长得和夜叉其实差不多,两人见面就不该是这个画风。而会是:四只怪眼相对片刻,夜叉纳头便拜:“小的无知,不知药叉大将在此,药叉大将恕罪则个!”
但到了《封神演义》第76回,哪吒获得了三头八臂的技能,形象是“面如蓝靛,发似朱砂”,“甚是凶恶”。这个忿怒相,就回归古老传统了。但现代人喜欢的哪吒人设,是相貌俊美,能力高强,命运凄惨(简称美强惨),对这类描写,一般就假装没看见了。
《封神演义》按照红孩儿重新设计形象
哪吒用什么武器,耍什么法宝,也是个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的问题。
在唐代,就是哪吒还没有能够抢老爸毗沙门天王的风头的时候,哪吒的武器“三戟槊”,马槊是大唐重骑兵冲阵时的武器标配,算时尚经典款。法宝似乎还没有,那时哪吒之于毗沙门天王,好比后来周仓之于关老爷:关公并不一天到晚拿着刀,周仓是替他背着;天王也不一直托着塔,而是哪吒捧着。
元代显然是哪吒故事的一个爆发期。杂剧里面,哪吒一登场,往往就要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说一段贯口,表一表自己的光辉事迹。如《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一剧:
小圣乃那吒神是也。为因小圣降十大魔君、八角师陀鬼、铁头蓝天鬼、独角逆鳞龙、天边大刀鬼,更有四魔女:天魔女、地魔女、运魔女、色魔女。为降众多妖魔,加小圣八百八十一万天兵降妖大元帅。
这些妖怪被收降后,安置在哪里呢?此时哪吒最重要的法宝,是一个绣球,妖怪就在绣球里面。和人打架的时候,绣球一抛,可以放出来助攻。所以,哪吒是玩口袋妖怪的鼻祖。
到小说《西游记》里,绣球已经不占主要地位,但仍然是哪吒的重要装备之一。大闹天宫时哪吒与孙悟空大战:
那哪吒奋怒,大喝一声,叫“变!”,即变做三头六臂,恶狠狠手持六般兵器,乃是:斩妖剑、砍妖刀、缚妖索、降妖杵、绣球儿、火轮儿,丫丫叉叉,铺面来打⋯⋯
显然,这个哪吒和今天大家熟悉的形象,仍是完全不同。不但绣球儿现在影视剧里已经不出现了,那四件带“妖”字的兵器,现在全部没有,最后一个“火轮儿”,也许和风火轮有关,但不是踩在脚下,而是拿在手上的。而乾坤圈、混天绫、九龙神火罩等大家最熟悉的法宝,这里还一样没有。还有就是,孙悟空最后打败哪吒,办法是用毫毛变成自己在前面吸引攻击,真身则“赶至哪吒脑后,往左膊一棒打来”,可知哪吒是三个头面朝一个方向,也和现在的360°无死角防御,判然不同。
实际上,一举突破传统,而塑造了今天人们心中哪吒形象的,是《封神演义》。
《封神演义》这部小说的作者,胆子大,创意足,勇于把各种流行元素任意拼贴。哪吒的形象,实际上主要是遵照《西游记》红孩儿的模样设计的:“手持一柄丈八长的火尖枪,也无什么盔甲,只是腰间束一条锦绣战裙,赤着脚。”
《清彩绘全本西游记》插画,描绘哪吒奉玉帝之命与孙悟空对战的情形。《西游记》里,哪吒可变做三头六臂,恶狠狠手持六般兵器 :斩妖剑、砍妖刀、缚妖索、降妖杵、绣球儿、火轮儿,丫丫叉叉,铺面来打……结果还是被孙悟空打败了
《西游记》里的哪吒,本来是“披挂整齐”的,《封神演义》的作者把这些全部剥去,像红孩儿一样露出孩童肉嘟嘟的身体。斩妖剑、砍妖刀这些无特色的武器,也被抛去不用。红孩儿的火尖枪拿来,火轮则从手上挪到了脚下⋯⋯小孩子系红肚兜,脖子上挂金项圈,于是就变成了混天绫和乾坤圈,这些设计,可能有其他小说的渊源,也可能只是根据孩童的形象顺手创造出来的。
哪吒不孝,这个锅我佛不背
关于哪吒和托塔天王之间尴尬的父子关系,《西游记》里有一段追述:
这太子三朝儿就下海净身闯祸,踏倒水晶宫,捉住蛟龙要抽筋为绦子。天王知道,恐生后患,欲杀之。哪吒奋怒,将刀在手,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还了父精母血,一点灵魂,径到西方极乐世界告佛。佛正与众菩萨讲经,只闻得幢幡宝盖有人叫道:“救命!”佛慧眼一看,知是哪吒之魂,即将碧藕为骨,荷叶为衣,念动起死回生真言,哪吒遂得了性命。运用神力,法降九十六洞妖魔,神通广大,后来要杀天王,报那剔骨之仇。天王无奈,告求我佛如来。如来以和为尚,赐他一座玲珑剔透舍利子如意黄金宝塔,那塔上层层有佛,艳艳光明。唤哪吒以佛为父,解释了冤仇。所以称为托塔李天王者,此也。
这些内容,渊源非常古老。哪吒剔骨还父割肉还母的故事,至迟宋代就已经非常流行。虽然有没情调的人怀疑这个故事的来历,因为佛经里找不到出处,但架不住禅宗的和尚打机锋,都喜欢拿这个梗说事儿,还是越流传越广。一般文人也有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比如苏辙曾做过一首诗,题目就叫《那吒》:
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佛知其愚难教语,宝塔令父左手举。儿来见佛头辄俯,且与拜父略相似⋯⋯
虽然少了许多细节,但《西游记》的说法,梗概都在这里了。
86版《西游记》的哪吒与托塔李天王
说起来,这也算牵涉到佛教中国化的一个大关键。
传统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在一个“孝”字。“夫孝,德之本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儒家经典里,随便翻翻就是一大堆。
佛教刚传入中国的时候,被攻击得最厉害的地方,就是不孝。出家,就是抛弃自己的父母;不结婚生子,更是犯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大忌。
但平心说,中国社会内部,其实也是有摆脱孝道的需求的。孝道可能是父亲剥削儿子、哥哥欺负弟弟、宗族压迫族人的工具。底层平民,家族对他们来说意义本来就不大,孝道谈多了,他们听着腻歪。
佛教传入,等于是给了他们反抗的理论依据。哪吒为了信奉佛陀,把自己的骨肉割下来还给父母,就是对孝道最刚烈决绝的反抗。
但中土佛教的主流,并不喜欢这个故事。他们很清楚,如果和这种立场绑定,在中国就会被打成邪教,永远只能是边缘地位。要想在中国落地生根,和孝道不能对抗只能调和。所以大批佛教拥趸著书立说,都在想法子表明,我们佛家是曲线尽孝,自己成了高僧享有崇高声望父母脸上也有光啊,自己成佛可以把父母带出苦海啊⋯⋯其实再孝顺也没有了。
从禅宗的传灯录到苏辙再到《西游记》的哪吒故事,可以感受到佛教在中国强烈的求生欲:哪吒不孝,这个锅我佛不背。如来佛实际扮演着孝道捍卫者的角色,哪吒智商情商太低教育不好,就赐给天王宝塔,好歹保住了做父亲基本的脸面。
这简直可以看作是佛教中国化这个大改造工程的重要成果。
然而,《封神演义》又来了,轻轻巧巧把帮助哪吒莲花化身的,变成太乙真人,赐给李靖宝塔的,则成了燃灯道人。总之,一部从传统文人到今天的中文系教授都瞧不上的通俗小说,一举把这个佛教成果变成了道教的。试问现在的普罗大众,有多少还知道哪吒的故事和如来佛有什么关系呢?
一个高颜值的李逵
但是,如果简单认为今天人们熟悉的哪吒,就来自《封神演义》,仍然是不对的。
陈浩民在封神榜中饰演的哪吒
前面引用的那段哪吒和夜叉的对话已经可以看出,哪吒和龙宫的冲突,龙宫一方本来没什么过失,大致就是哪吒仗势欺人。《封神演义》对哪吒还有一个重要设定:“此子生于丑时,正犯了一千七百杀戒。”这和《水浒传》里罗真人对李逵的评价:
贫道已知这人是上界天杀星之数,为是下土众生作业太重,故罚他下来杀戮。吾亦安肯逆天,坏了此人?
性质基本相同。所以哪吒就是一个高颜值的李逵,他出世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大规模的杀人。中国古代王朝末期,各种社会问题堆积加上人口爆炸,非经历一次浩劫荡涤,无法走出困境。古人对此朦朦胧胧也有意识,所以小说里会塑造一些疯狂杀戮的人物而不加批判,因为这种人被视为上天解决问题的工具。哪吒也正是这样一个角色。
现代社会冲出了马尔萨斯陷阱,相应的,现代哪吒也不用再承担这个功能了。中国近现代的革命,一个重要动力是,许多出身优渥的青年,“背叛了自己的阶级和家庭”,和劳动人民走在一起。于是,哪吒身上那种“不孝”的特质,就被当作一种光芒万丈的革命精神,重新发掘出来。
《哪吒闹海》,1979年,张仃,壁画原稿。作品取材《封神演义》,描绘哪吒与四海龙王搏斗的情形。《封神演义》中,哪吒和龙宫的冲突,龙宫一方本来没什么过失,大致就是哪吒仗势欺人,到1979年经典动画《哪吒闹海》中,过错方在龙宫,少年哪吒因见义勇为打死夜叉和小白龙,引来后者的报复
仔细想想,评价1979年的经典动画《哪吒闹海》,还有比“革命浪漫主义”更准确的词汇吗?一开头,四海龙王就以残酷暴虐又骄奢淫逸的反动统治阶级面目出现,少年哪吒和劳动人民打成一片,包括胖家丁在内,都比既爱显摆封建家长权威,又满身小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的李靖可爱。哪吒痛打巡海夜叉和杀死小白龙是为了人民,慷慨自刎是为了人民,大闹龙宫之后回到人民中去⋯⋯引人注意的是,哪吒复活,走上和四海龙王正面对决的暴力革命之路后,李靖再也没有出现,他确实没有再出现的价值了。
原标题:魔童哪吒降世:他的形象发生过哪些变化?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