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量子波动速读骗局被揭穿 媒体:孩子为何甘当骗子的配角?
10-16 19:26:07 来源:新京报评论微信公众号

新京报评论微信公众号消息,这几天,一段视频刷了屏,荣登最莫名惊诧新闻榜首。在视频里,一群蒙眼孩子人手一本书,以飞快速度哗啦啦翻书,动静不小。你以为他们在参加翻书大赛?其实他们是在参加量子波动速读大赛。

相关机构的说法是:在高速翻动书本的过程中利用HSP高感知力进行量子波动速读,就能在1至5分钟内看完一本十万字左右书籍,过目不忘,然后复述,“翻得越快,你和宇宙的距离就越近”。这个显而易见的骗局,居然成了许多家长的“高大上”选择。

据说科幻小说界流行一句“遇事不决,量子力学”,指作者编不下去了,就会以“量子力学”的神秘力量来敷衍剧情。

这句话似乎也可以代入现实,改为“父母不决,量子力学”,没有那些因望子成龙而陷入迷失状态的父母,怎么会有这种骗局生存的空间?

很多人嘲笑这些孩子的父母,认为“父母的智商才是孩子成功路上的最大绊脚石”,甚至以乡野愚民类比。可量子波动速读班一直走高大上路线,遍布全国,主打大城市,学费动辄五万元,忽悠的可不是乡野愚民,而是具备一定学历、见识和经济能力的城市中产。这个群体的智商并不会低于平均线,甚至还会明显超出。之所以要交智商税,完全是“为了孩子”。

也有媒体分析,这些父母之所以交上一笔智商税,是因为心里有个“神童梦”。但现实中大多数父母其实无此奢望,所求无非是自家孩子能“跟得上”。

作为当下中国孩子的父母乃至长辈,面对赢在起跑线的教育军备竞赛,每个人都在交智商税,无非多少之分。花几万元让孩子去学量子波动速读,还有之前媒体曾报道的打着“开发松果体”和“全脑教育”旗号,造就“超感创作力”和“脑屏成像”,七天就收费6.8万元的培训课程。这些当然都是交智商税的表现,但绝非孤例。

让还没学会说话的孩子去学英语,给两三岁孩子报培养“领导能力”的早教班,不看孩子数学成绩如何就报读奥数班以求“开发智力”,坚信写作文可以速成,以为报小主持班就可以让孩子落落大方,结果却让一口舞台腔的孩子怎么看怎么假……哪样不是交智商税的表现?

每个父母都不清醒、不敬畏科学吗?当然不是,但焦虑往往会压倒清醒。

很多父母都说最怕开家长会,因为每次一开家长会,就会发现其他孩子又学这个又学那个,自家孩子明显落后。还有许多父母说最怕开家庭会议,因为老人开口就是“别人家孩子如何如何,你看我们的孩子还像话吗”。在这种焦虑氛围下,大家只能将教育理解为速成,尽快出成绩,尽快达到让别人满意而非让孩子满意的效果。

其实咱们这一直有“教育速成”的传统。古代教育无论读经,还是生活仪态的要求,本质都是抹杀童年的表现,最受长辈赞誉的往往是年少老成的“小大人”。这种思维直到今天仍有市场,许多家庭对五六岁孩子的要求,已经以十五六岁作为标准。

很多人曾经以为,这一代年轻父母可以扭转这一局面,但教育焦虑反而加剧了教育速成观念。这也让骗子们拥有了更多空间,他们的骗术并不高明,甚至一击即破,但总有那些担心自家孩子比不上别人家孩子的家长和长辈,对这类骗局趋之若鹜。

在量子波动速读的骗局中,最让我感慨的,是本是受害者的孩子们最终却成了骗子的合谋者。正是他们认同量子波动速读的“成效”,才让更多家长在骗局中越陷越深。

但错不在孩子,面对家长和长辈的焦虑与督促,他们并没有说“不”的权利,更不敢说自己什么也没学到。

说到底,当中国父母和长辈们用揠苗助长的方式,赋予孩子远超其自身年龄的期望时,孩子要么就走向反叛,要么就为了让大人满意而选择欺骗。

原标题:量子波动速读,孩子为何甘当骗子的配角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