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一台救援车开进方舱医院。摄影/温如军
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慈善家杂志微信公号消息,作为第一批进入武汉的医疗救援队队长,李珊(化名)已经在武汉度过了3周时间。1月26日,她带领14名支援人员抵达武汉,在某定点收治医院负责重症监护室病人的救治。 李珊是重症医学科的一名副主任医师。面对疫情迅速蔓延的态势,她和其他医护人员一样放弃春节休假,投入这场医疗战役之中。
从接到通知到出发仅一小时
1月26日,农历大年初二。像往常一样,李珊在自己工作的病区查房,这时院领导打来电话,要求李珊当天出发,前往武汉进行支援。
“之前,医院发出号召,武汉需要支援。我在呼吸科工作,就报名了。”李珊平静地告诉《中国慈善家》。
时间太仓促,根本想不了太多,也不存在征求家人的意见,李珊只是简单地通知了家里一声。“爱人和孩子都知道我干的就是这份工作,他们也不会去阻止,但心里肯定还是挺担心的。”李珊说。
2月3日,武汉协和医院住院部门口,某省医疗救援队合影留念。摄影/温如军
第一批医疗队14名成员集结完毕,各自回家收拾完东西,又马上回到医院。医院里开了一个小规模的动员会,有市领导参加。会后,大家马上直奔火车站。
从上午接到电话到中午出发,只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别说防护用品,就连最基本的生活用品也准备得不太齐全,甚至有些队员连午饭都没有来得及吃。他们的防护装备很有限,只有口罩、面罩和消毒液。防护服需要支援医院来提供。
经过数小时的车程,李珊一行当天晚上就到达对接医院,被安排在重症监护室工作。陌生的环境,加上接触到的都是重症患者,让部分支援人员出现了应激反应。但他们并没有时间去适应,就要迅速投入战斗。
李珊的团队和当地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了沟通,对病床进行了重新分配,同时加强了对病人的管理。此外,如何更加有效地收治病人,以及防止病毒对医护人员的威胁等等,他们都想尽办法做出更合理的安排。只用了3天时间,他们就把新工作理顺了,也让医院病区布局和防护得以进一步优化。
“从头到尾,所有的问题都需要去解决和磨合。原来在自己医院,什么规章制度、什么流程,大家都很熟悉,彼此的工作习惯也都比较了解。但到了这里以后,需要一个过程。而且之前这里的布局不够合理,防护不到位,人员也紧缺。”李珊说。
值得一提的是,李珊团队的14名医护人员中,有12名女性。针对有媒体报道的“武汉一线女性医护人员生理用品告急”问题,李珊表示该团队成员目前还能“应付”。
“来到武汉以后,有个别便利店开门,也能购买到一些生理用品,还有社会捐赠的‘拉拉裤’应急,目前来看没有太大问题,还都能应付。”李珊团队中的一位女性支援人员说。
未感受到明显“拐点”
李珊团队所支援的医院是一所二级医院,重症监护室平时收治病人很有限。疫情爆发后,这所医院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一道,被安排收治重症患者。
作为一名重症医学科的医生,李珊每天都与死神交锋,也见惯了生离死别、生命的脆弱与无奈。但在武汉,她还是被眼前的状况震惊了:医院人满为患,许多重症病人情况十分糟糕,一些病人病情恶化迅速,病床分区不合理,床位拥挤,管理不规范……
从接收患者到抢救重症病人,很多时候李珊都觉得力不从心,“需要三头六臂才能解决问题” 。李珊告诉《中国慈善家》,来武汉这三周时间里,她每天心情都非常沉重。
据她介绍,重症病人的死亡率非常高,病人的情况比想象中还要差,生命体征难以维持,多数病人病情恶化迅速。虽然李珊平时也在重症医学科工作,但在武汉看到的重症病人“病情更重,治疗难度更大”。
李珊告诉《中国慈善家》,从接手重症患者救治工作以来,她所负责的科室床位都是人满为患。每次有患者死亡腾出床位,马上就有新的病人住进来。
“从病人的数量判断,疫情暂时没有什么变化,尤其是重症病人。大家现在都想知道有没有出现拐点,什么时候能雨过天晴,什么时候能看到希望,目前这种形势还不太明朗。”李珊说。
她告诉记者,自从几家方舱医院开始接收病人以后,部分病人得以分流,医院门诊的压力变小了。
医护人员之间感染“防不胜防”
2月17日,国家疾控中心公布的报告显示,此次新型冠性病毒肺炎疫情中,医护人员感染超过3000名。
“因为刚开始,防范意识不强,医护人员有一些暴露,面对病人时容易感染。”李珊说。
2月5日,在会展中心改造的方舱医院门前,国家救援队清点人数。摄影/温如军
每当听到同事或同行发烧、核酸检测成阳性或被隔离,难免会对医护人员造成负面的心理影响。在这种环境下,危险无处不在。一旦谁发现身体不适,就要安排休息,甚至做CT。
“我们只能做好个人防护,戴好口罩,单独行动,减少内部医护人员之间感染的可能性。能做的也就是这些了。”李珊说。
她认为,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并不是全部来自于病人,同事之间感染的风险更大、更难以防范。
“面对病人时,我们知道他们带有病毒,会格外小心,防护做得很到位,而医院职工之间容易放松警惕,出现一些暴露,这种感染风险防不胜防。”李珊告诉《中国慈善家》。
据了解,部分医护人员、公共卫生防疫人员已连续作战超过1个月,大多数一线人员24小时在岗,身体和心理承受着极大压力。
“到武汉支援以来,虽然有些个别队员身体出现一些问题,但是还没有到很糟糕的地步,大部分是心理压力造成的身体不适。”李珊说,他们和普通市民一样,期盼“拐点”早日到来,大家都可以早点回家。
原标题:首批支援武汉医生口述:重症病人死亡率高,医护人员极限承压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