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同门师兄忆“数院大神”:韦东奕悟性超常人,天才之外也足够努力
06-04 19:31:48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消息,不久前,手拿着矿泉水瓶和馒头接受采访的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助理教授韦东奕走红网络。

同时引起关注的还有一篇《天才之外——教主韦东奕小传》,它发表于2020年2月18日,回忆了与韦东奕相识的十余年。作者韩京俊自称“小编”,评论里有人调侃:这个自称小编的人已经是我等凡人眼中的神了啊。

韩京俊曾与韦东奕一同参加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集训,两人先后进入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攻读学士及博士学位。他是韦东奕的学长、同门师兄。

韩京俊于2011年出版了著作《初等不等式的证明方法》,已完成20篇学术论文(数据来源自arXiv),现为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后并任J.J.Sylvester助理教授。

因此,这篇“韦东奕小传”也被网友称为“天才给天才写的传”。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连线上了韩京俊,听他讲述了那段与韦东奕共同学习与研究数学的日子。

2018年身穿毕业服的韦东奕(图源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

韦神一>>>

集训时自创解题法,令教练组惊叹

2008年3月15日,韦东奕进入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集训队时,身上的标签还只是“山东学生”。

要成为国家集训队正式队员,往往需要在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CMO)中拿到金牌。山东省并不算数学竞赛强省,那年共有30位中国籍金牌获得者,只有韦东奕来自山东——他才刚读高一,是第10名。

为期24天的集训要进行六次测试、两次选拔考试,共31名正式队员,只有总分前六名才能进入国家队。

2008年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集训队时的资料。

韩京俊来自上海,他比韦东奕高一年级。他是国家集训队189名协作体和旁听生的一员,同样要参加测试,但不参与这场竞争。

要在两百多位学生里被人记住,并不容易。一次,韩京俊在与同学讨论竞赛书上的题目,一位陌生人站在了旁边。陌生人默默地听着,突然伸出手抽走了竞赛书,看了一会儿,又默默地还了回来,然后离开。全程没有说一句话。

倒是韩京俊问了身边人:那个人是谁?

对方回答:韦东奕。

越来越多人知道韦东奕的名字。韩京俊回忆,韦东奕在测试中用的解题方法不少是自创的,往往比标准解答更简洁,令集训队教练组惊叹。

等到集训结束,韦东奕成了总分第三名。当年,他就拿下了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满分金牌。

次年,韦东奕再次进入国家队,拿下了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CMO)、国家集训队测试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满分。

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时的韦东奕(左三)。

2010年韦东奕进入北京大学时,“韦神”的名字已经在竞赛圈子里流传。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本科生中不少人有过竞赛经验。阳光高考信息网上公布的2021年北京大学保送生拟录取名单显示,数学科学学院有17名通过奥数保送的学生。韩京俊回忆,在2011级保送资格条件更改前,数量还更多,他所在的2009级有50个左右的保送生。

“韦神”的名号加上韦东奕走路时独特的声响,让他成了新生中的名人。“他走路的步伐很重,而且走得很快。”韩京俊说。

韩京俊和朋友在北京大学的食堂里吃饭时,会听到隔壁桌提起韦东奕。这时,韩京俊会停下交谈,听完他们的谈论,他和朋友默契一笑:“他们不是数院的。”

2013年,韦东奕又拿下了丘成桐大学数学竞赛“分析、几何、概率、应用”四项金奖及个人全能金奖。他的外号,被更新成了“韦教主”。

“我的印象里,数学领域被称作教派领头的,除了韦东奕,还有数学教皇(格罗滕迪克)。”韩京俊说。

韦神二>>>

夏天常关空调,聚餐只点土豆丝

两人真正开始密切交集,是在韦东奕拿下丘成桐大学数学竞赛奖项的2013年。

韩京俊曾与韦东奕都要进入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师从田刚院士。韩京俊大四,是组内新人,韦东奕则刚确认保研。

两人一起去小组报到,结束后各自去吃饭,恰好是同一个食堂,但在两张桌子。

韦东奕和韩京俊读博时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办公室里的黑板。

韩京俊记得,韦东奕吃饭一向独来独往,速度很快。但那天,韦东奕似乎放慢了速度,等到韩京俊吃完才起身离开。

回去的路上,韦东奕主动叫住了韩京俊,“你打算研究什么方向?”

而后,韦东奕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的几何很薄弱,需要恶补。”

再后来,韩京俊接到了韦东奕妈妈的电话,拜托他多多关照韦东奕。

这多半是指生活上的关照。韦东奕崇尚环保,人很节约。夏天,韦东奕常默默地关掉空调。师门聚餐,一人点一道菜,韦东奕开始时只点土豆丝,后来干脆拒绝:“够了够了,已经很多了。”

师门里并不介意这些。一次组会结束,韦东奕又一次关上空调,导师田刚院士有点诧异,得知是为了节约用电后,只说:“我也比较节俭,这样挺好的。”有时,韦东奕缺席了聚餐,组员们还会特意点上一份土豆丝,弥补遗憾。

在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时,两人的桌子紧挨在一起。

韦东奕不用智能手机,没关系,他每天早上八九点都会出现在办公室,傍晚离开,不怕找不到人。

只有两种情况,他出现的时间会改变。

一种是小组里张罗着打牌,约在晚上八九点钟,韦东奕会很早就到场。

学数学的人打牌善于计算。韩京俊和其他组员会玩一些“欺骗性”的手段,假装手头上没有哪几张牌。可耿直的韦东奕常常会被入套,照常计算牌数。最后摊牌时他会很惊讶:还能这样打牌。

韩京俊说,这是他们能胜过韦东奕的为数不多的时候。

另一种则是毕业前几个月,韩京俊问他为什么每天傍晚就走。他说,留在办公室要开灯,浪费电。韩京俊很奇怪:我们在办公室,你不来也会开灯呀。

韦东奕似乎被说通了。那之后,晚上他也待在办公室里,直到毕业。

韦神三>>>

“二三十年来,我唯一遇到的天才”

竞赛和科研是两回事,但韦东奕在科研领域的表现,依然很出色。

在研究生期间,韦东奕完成论文14篇,其中7篇已正式发表。据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进入研究生阶段后不久,韦东奕在三维Navier-Stokes方程正则性问题和二维不可压缩欧拉方程的线性阻尼问题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进展,研究成果被多个国际著名数学期刊接受并发表。布尔巴基讨论班(布尔巴基讨论班是一个现代数学讨论班系列,1948年起在巴黎举行,以数学研究的最新且重要的成果为讲题)专题研讨韦东奕与合作者的研究工作。近年来,韦东奕还与人合作在随机矩阵理论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

写一篇数学论文往往要读文献,找问题,运算,找到突破点后再写作。令韩京俊印象深刻的是,韦东奕很少打草稿,有时论文能有几十页。

除了韦东奕自己手头上的工作,也会有同学或老师前来请教。“他人很好,基本来者不拒。”韩京俊说。

韩京俊形容韦东奕:他在数学悟性上远超一般人。

就在韩京俊与韦东奕初识的2008年,国家集训队的一位教练回到他的中学演说。这位平常最多夸人“很厉害”的教练,在演说中形容韦东奕:“二三十年来,我唯一遇到的天才。”

“是否因为有这么一个同辈,感到焦虑或者有压力?”记者问。

韩京俊笑了一下,回答:“不会。也许面对离得很近的人会,但他和我都不是一个层次的。”

韩京俊从来没觉得韦东奕的性格是“麻烦”,也不需要刻意去“容忍”,“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也很平易近人,我们很自然地接受他的行为。”

2018年,韦东奕和韩京俊写下了毕业赠言

韩京俊回忆,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里也会有类似韦东奕这样比较内向的人,但成为传说的少。反过来,像天才一样的人中,也有面面俱到的人。

“兴趣、勤奋、天赋,缺一不可。要有一定成就,还需要有一些运气。”韩京俊总结,“也需要耐得住寂寞。多数时候每天都在重复失败,有些时候还挺枯燥的,我不相信没有兴趣能每天工作那么长时间。数学等基础学科要成功,光有天赋是不够的。”

被称为天才的韦东奕,同样也要付出大量的努力。

一位韦东奕的同门在知乎上写道:“(在宿舍)我带来的不少书,韦东奕经常会过来看。有一次他看上了布伦德一本关于Ricci流与球定理的书,跟我把书借走,三天之后还给我。我问他书本后面的题目是不是都做了,他说基本都做完了。”

韩京俊和韦东奕不在同一个宿舍楼,他无从知晓韦东奕是否经常向同门借阅书籍,不过韩京俊放在办公室里的书,倒是常常被韦东奕翻阅。

数学治学之难、耗费时间之久,坚持不易。

从小学放学后的兴趣班,到中学的竞赛训练,再到一步步走上研究,韩京俊形容:“我们其实有点类似于体育运动员。”

导师田刚曾这样鼓励韩京俊:“成功是锲而不舍的积分,最重要的是坚持。”

2019年时的韩京俊。

记者手记——

让“天才”们继续“寂寞”下去

为什么会写这样一篇“韦东奕小传”?韩京俊说:“当时希望能够吸引更多年轻的聪明人来学数学等基础学科。”

看完《天才之外——教主韦东奕小传》,印象最深刻的是韩京俊老师的语气:亲切、真挚。韦东奕的种种表现,在他的笔下都显得可爱,师门内的气氛不言而喻。

韩京俊的微信签名写着:同行是缘。他说,行字,可以念作同一行业的行,也可以念作一路同行的行。

同学和师长对韦东奕无疑是爱护、互相成就的。最让人触动的,或许还是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里一脉相传的坚持。

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曾被媒体称为“特区”,这里吸引了大量人才,更有诸多传奇。

韦东奕的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田刚筹建并主持了它。有传说,田刚在本科阶段做了两万多道题。到了博士期间,田刚每天工作14小时。后来为了解决一个著名的数学猜想,前后经历了约30年。

韩京俊的另一位导师许晨阳则是北大数院“黄金一代”。他曾在访谈里说:“数学大多时候都做不出来,我现在也做不出来,你的常态就是做不出来,极少很幸运的瞬间你能做出来。”

人们吹捧天才,但韩京俊说:只有天才是不够的。要取得成就,没有吸睛的故事,只有真实、寂寞、日复一日的工作。

采访后的第二天,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发布了《青年学者需要安静的治学环境》,呼吁“数学研究需要安静的治学环境。我们也衷心希望社会各界与我们一起营造有利于年轻人专心开展学术研究的氛围”。

陪伴,而不是吹捧评判。是的,衷心希望,“天才”们能继续在自己热爱的事业里“寂寞”下去。

原标题:专访“韦东奕小传”作者韩京俊:相识十余年,悟性超常人,天才之外也足够努力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