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消息,“我在这里安过家,我就是村里的人,现在我只是换个地方工作……”近日,在安徽省休宁县璜尖乡,85后村医徐晓婵、张建明夫妻俩离开了驻村2年的地方返回合肥,和他们同行的还有9岁女儿张清语。离别现场,有的村民提着家里的土特产往车里扔,有的村民抱着三人痛哭流涕,还有村民专门请来当地民间乐团,用敲锣打鼓的传统方式欢送,这样的场景让徐晓婵一家也流下了眼泪。
7月12日,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徐晓婵表示,2019年7月,他们夫妻俩来到璜尖乡清溪村、徐家村担任驻村医生,还把当时7岁的女儿带了过来,女儿就在村里读书。700多个日夜里,他们和村民们建立了无比深厚的感情,付出的同时也收获了很多,这是一辈子的财富。
医生夫妇结束两年驻村生活
村民敲锣打鼓隆重相送
“当时我想把工作交接好,静悄悄地离开就行了,没想到让大家都来送行。”谈到这次送别,徐晓婵既感动又意外,“我知道村民心里肯定会有不舍,但没想到有那么多人抱着我哭,我心里也很难过,两年多来,我们一家和村民们已经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村民抱着徐晓婵哭
面对村民的热情拥抱,内心坚强的徐晓婵也忍不住了,她接过村民送来的鲜花,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她顾不得擦脸上的泪水,反复叮嘱村民,“希望大家能够记得我讲过的健康知识,治病不如防病,一定要合理饮食、按时吃药……”
丈夫张建明告诉记者,没想到村民会安排这么特别的欢送形式,“以往村里只有男孩去参军时,大家才会敲锣打鼓、吹起唢呐。当时看到那个场景,心情很激动,我俩都哭了。”
村民都赶来欢送徐晓婵夫妇
清溪村书记杨双文告诉记者,当天所有村民都是自发前来欢送两位医生,“很多村民听说小徐要走了,很舍不得,十几天前就准备好自家的土特产。”
村民拿来自家的土特产送给徐晓婵夫妇
筛查出全村潜在重病患者
向村民“唠叨”健康知识
记者了解到,璜尖乡位于皖浙两省交界处,常年云雾笼罩,是安徽省最后一批通公路、通电、通电话的乡镇。清溪村平均海拔820米,山高路险,交通非常不便。徐晓婵告诉记者,在她来之前,清溪村已经有2年没有村医了,村民只能到璜尖乡卫生院看病。驻村之初,为了弄清楚全村人的健康情况,徐晓婵决定对村民进行深入走访、建立健康档案,把村里可能患有重病的村民筛查出来,并建议他们及时到医院治疗。她发现当地村民的饮食偏咸,特别喜欢吃腌制品,很容易造成高血压等疾病。起初,徐晓婵建议村民调整饮食结构,吃一些清淡食物和预防药物,但村民并不接受,甚至有些排斥,“我们如果不吃咸的食物,哪有力气下地干活?”“药物那么贵,谁又能吃得起。”
为了让村民接受自己的建议,徐晓婵鼓励大家到村卫生室量血压。因为量血压不需要花钱,大家都很乐意。经过测量,她发现全村600余名村民中有140余人都是高血压患者,“这个数字太高了,很不正常。后来只要碰到患有高血压的村民,我都会反复叮嘱他们合理饮食、按时吃药。”
徐晓婵夫妇在村里走访
徐晓婵说,听她唠叨多了,村民们也慢慢开始调整自己的饮食习惯了。再等到治疗高血压的药品价格下降后,村里吃药的人也逐渐变多了,“经过2年的努力,现在村里的高血压患者基本上都能合理饮食、按时吃药,我还挺欣慰的。”
杨双文表示,通过徐医生的宣传和指导,村民们患上高血压的情况减少了。村民有些小毛病,她第一时间诊断出来,对于大病患者,治疗的同时反复叮嘱他们及早到大医院治疗。
徐晓婵为村里老人治疗
收获更多职业成就感
也和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驻村2年多时间,徐晓婵学会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医患关系,“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历练,以前看病的时候只会关注病情,现在更多地会关注到人。”
和妻子一样,丈夫张建明也认为自己这2年里的职业成就感是非常高的,“村里的患者得到治疗后,他们会由衷地感激我,常常会送来家里的土特产。”
张建明为村里小孩治疗
“我们俩其实蛮互补的,我比较擅长西医,她经常会请我去会诊;而她擅长中医,会帮我们村里需要针灸的病人进行治疗。”据张建明介绍,他在驻村期间,会做一些慢性病的随访,并督促患有慢性病的村民吃药,监测慢性病人的血压血糖。
其间,张建明不仅遇到了一些典型病例,也和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回忆道,有一位老人全身皮疹、体温高达40℃,当地医生经过血常规检测后发现病人的血小板减少,但口服常规的药物治疗效果并不佳。他知道情况后就对病人做了仔细的查体,发现病人腹股沟处有一个明显的虫咬性结痂,“结合先前的血常规检测,我认为是蜱虫叮咬引起的发热,并导致血小板减少的综合征。严重的话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当时的皖南正是梅雨季节,这位村民在上山干活时被虫子叮咬。考虑到村卫生室没有特效抗生素,张建明就推荐患者到黄山市人民医院感染科住院。住院时,医生告知这名患者,“还好来得及时,如果再耽搁一会,血小板减少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导致重要脏器大出血,随时会有生命危险。”后来这位村民病愈后每每见到张建明都会说,“张医生,如果不是碰到了你,我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了。”
每当听到这样的话,张建明都非常感动。
把女儿带进“深山老林”
很庆幸自己当初做的决定
杨双文告诉记者,当时看到徐晓婵带着女儿张清语来驻村时,他感到很惊讶,“我们山区的教育和大城市的教育是没法比的,但徐医生能够把自己的孩子带过来,我们既意外又感动,说明她真的把我们这里当成家了。”
张建明夫妇把女儿带到村里读书
两年过去了,徐晓婵和张建明并没有后悔将孩子带来,让孩子从城里的学校转到村里小学读书,他们反而很庆幸当时做的这个决定。徐晓婵认为把女儿带来对她有非常大的好处,至少知道了我国的乡村是什么样子、老百姓的生活又是什么样子,“女儿来到这儿时刚满7岁,2年时间对我们来说很短,但对她来说这段山里的童年生活,对她的成长很有好处。”
在这里,张清语没有了五花八门的兴趣班、培训班和辅导课,反而有了很多要好的小伙伴,像极了徐晓婵小时候的样子,每天起得早,睡得也早,放学后下河游泳、抓鱼,上山逮萤火虫、挖竹笋、采小蘑菇。徐晓婵说:“和在城里的生活完全不一样,女儿比以往更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7月10日返程时,张清语还和邻居家的小伙伴一起玩耍,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要离开了,反而很开心地嬉戏。直到徐晓婵告诉女儿以后很少有机会和这些小伙伴再见面时,她才明白过来,要离开父母待了700多个日日夜夜的地方了,要离开自己无拘无束生活的山村了。
因为驻村前工作忙碌的原因,张建明那时和女儿接触比较少。但经过2年的山村生活,他们的感情更深了,“女儿成长了很多,变得更加开朗和懂事了,也更能吃苦,更有爱心!这份成长是非常宝贵的。”
原标题:【紫牛头条】医生夫妻带幼女深山行医700余天,离别场景令人泪目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