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行进中国·见证巨变丨凌晨一两点还在背书 听恢复高考首批考生摆40年前的那些事儿
10-04 19:06:15 来源:上游新闻

att_1258345_副本.jpg

△郭锋

地点:重庆

人物:郭锋

时间:10月4日

4日,2018年国庆黄金周进入第四天,重庆南开中学65岁的退休教师郭锋也趁着天气放晴,带着孙子在北碚区来了个一日游:参观重庆自然博物馆,并走进母校西南大学。

“当年做梦也没有想到能够上大学!一走进校园,就回想起了40年前让人热血沸腾的那场考试,利用国庆假期,带孙子也来看一看。”走在校园里,郭锋深有感触地说。

作为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批考生,恢复高考给他们的命运带来怎样的改变和影响?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郭锋老师作为亲历者,向上游新闻记者讲述了这场改变无数人命运的改革。

初中没毕业 辍学进电炉厂当工人

65岁的郭锋是重庆市沙坪坝人,爸爸妈妈都是老师,她儿时的愿望也是当一名老师。郭锋的小学时光是在沙坪坝区津南村小学(现南开小学)度过的,初中在南开中学就读。然而,初中没上两年,郭锋便中断了学习。

1969年3月,初中尚未毕业的郭锋到山东昌罗县下乡当了一名知青。两年半之后的1971年10月,郭锋通过招工进入山东一家电子原件厂工作。1973年左右,她从山东调回了重庆,在沙坪坝区歌乐山上一个电炉厂当工人。“工作了两年左右,领导让我去工业校学会计,之后就在厂里当成本会计。”郭锋说。

25岁迎来高考 下班后独自在办公室背书

以为一辈子就做一个会计的郭锋,没想到还会迎来命运的转机。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刊发题为《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消息,透露本年度的高考将于一个月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中断10年的高考制度正式恢复。

当年的招生对象为工人、农民、知青、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毕业生。对实践经验比较丰富或确有专长的,年龄可放宽到30周岁,婚否不限。

时至今日,郭锋对这一天还记忆犹新。“那天下午,我正走在厂区路上,就听到广播里在说恢复高考了,我25岁也可以报考,高兴得不得了!”尽管过去了40年,现在说起来郭锋仍难掩内心的激动。

距离高考只有一个多月,而郭锋只有初中文化。于是郭锋立即开始准备复习,妈妈帮忙找来了语文资料,她又找人借历史、政治资料来抄下来再背。

那段时间,郭锋很少回家,“同厂的职工有些是高66级、67级的,他们真正读完了高中,还有的是正在读高中的,我初中都没读完。”郭锋白天上班,晚上下班了就自己一个人在办公室背书,“有时白天上班开小差都在背书,周末回家走来走去也在背。”

数学对于郭锋来说是最难的,她找人借来初一到初三的全部数学书,挨着复习。晚上在办公室背了历史地理,又继续看数学,常常复习到凌晨1、2点,完事儿直接在藤椅上和衣而睡。“当时所有心思都在准备高考,把手里所有的资料都用穷尽了。”郭锋回忆。

寒风凛冽 坐在久违的教室里“享受”高考

att_1258346_副本.jpg

△当年的准考证。那时,郭锋的名字还是“郭峰”

1977的高考可以说是中国竞争最激烈的一届高考,当时的报考人数是570万。

郭锋回忆,“我是在歌乐山上当时的31中报的名,填了三个志愿,我喜欢语文,填了当时的西师、重师中文系和另一所学校。填完志愿心里就有底了,觉得考大学又近了一步。”

高考是12月举行的,这是新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冬季高考。

郭锋也是在31中参考的。她记得,当时教室里的墙破了很大的洞,课桌也很破旧,坐在四周的考生年龄比她还大,“坐在久违的教室里,有点紧张又有点兴奋。当时是冬天,教室里不断有冷风吹进来,但是都顾不上寒冷,感觉很享受很舒服。”

第一堂语文考试考的都比较基础,作文是缩写一篇文章,郭锋记得,她做完了卷子还有时间检查,“很简单,考完之后我很高兴,感觉自己更自信了,我跑到歌乐山一家面馆吃了碗小面。”

而随后进行的数学考试却让郭锋对自己有些失去了信心。“考完了数学我就没底了。题目比较难,我的数学只复习到了初三。”考完后她回到家里,妈妈问她考得如何,郭锋说,自己肯定没有希望了。

带着失望的心情,郭锋又继续回厂里上班了,但她还是参加了高考体检,“体检回来也没抱多大希望,我天天在厂里正常上班做会计。”

录取比例29:1 她不相信自己被录取了

1978年1月,高考录取的消息陆续传来。郭锋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一直在等待。

一家人都在盼望中。“我这个水平,最多能考上重师的中文系。”郭锋说,父母为此专门托人打听录取结果,重师没有录取她,“我当天在家大哭了一场,冷静下来之后下决心明年再考,然后就去爬歌乐山三百梯到厂里上班。”

正当她要爬完三百梯的时候,迎面碰上了师弟“黑娃”,“郭工,你的通知书来了!大学通知书!在传达室。”

郭锋不相信,但是心里又很希望是真的,她跑回厂里,工厂罗书记跟她确认了这个好消息,“祝贺你!西师的通知书来了!”郭锋喜极而泣,颤抖着打开了录取通知书,她被西师政治系录取了。

“虽然不是我填的中文专业,但也是我梦寐以求的!”回想起自己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郭锋激动得眼泛泪光。她迫不及待的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父母,“那三百步梯子我完全是跳着下去的,回到家,妈妈也兴奋得抱着我一起跳。”

当年高考结束,共录取考生27.297万人,录取比例为29:1。郭锋很幸运的成为其中一员。这个比例在80年初期逐步下降,从6:1,降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3.5:1,直到现在录取率达到了80%左右。

高考改变命运 她圆了教师梦


201.jpg

郭锋当年在西师读书时的留影。

郭锋非常珍惜大学的学习时间。开学后,系里25岁以下的同学被分成了5个小组,一个组15人, “大家都很珍惜能上大学的机会,晚上吃完饭,都是几人一起去图书馆占座自习。”

不去图书馆,郭锋就和好朋友在寝室里学习。“学校有舞会等各种活动,但我们都没参加,我们一心努力学习,大学期间过得很充实。”郭锋说。1982年1月,郭锋毕业后被分到了南开中学。

“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改变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郭锋说,如果没有当年的高考,她没有想过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走上工作岗位的郭锋一直在学校教高中政治,并担任了十五年班主任,所任教的班级里不少学生考进了北大、复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1992年,她还被评为高级教师。

“虽然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学老师,但是有上大学的机会,且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教学工作,很幸福、很快乐。”郭锋说,不仅仅是她,当年一起上大学的同学们都生活得很幸福,“因为当时一个难得的机会,大家都很珍惜,不管是在哪个岗位上,都在兢兢业业地工作,也都乐在其中。”

改革开放40年来,高考见证了几代人的命运转折,而高考本身也在经历着变革。从1985年实行“3+2”方案,1999年高校大扩招、高考科目调整为“3+X”, 2016年开始,探索不分文理科的新一轮高考改革。如今,跟郭锋一样,越来越多的人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上游新闻记者 秦健 受访者供图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