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宗平 2013年以来,他个人累计捐款500多万元,为家乡修公路、建学校、帮助孤寡老人和贫困学生。
△白天树 “要把技术教给他们,他们才能脱贫”
△江奉武 “土坯房不拆,要保留下来变废为宝”
△严克美 “不干出名堂,我就不叫严克美”
10月17日,在北京召开的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暨首场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公布了今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奖名单,共有139个先进个人和先进单位获奖。
我市获奖的4名先进个人分别是:获得“奋进奖”的秀山县川河盖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白天树,获得“创新奖”的城口县岚天乡党委书记江奉武,获得“贡献奖”的巫山县当阳乡党政办主任严克美,获得“奉献奖”的新疆宏博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宗平。4名先进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获得“奋进奖”的重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川河盖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白天树,被人称作“秀山蜂王”,他在“资金、技术、回收”等关键环节“兜底”,吸引23人返乡创业,带动166户贫困户从事蜜蜂养殖,户均增收1.7万元。
城口县岚天乡党委书记江奉武,在有山无田、有人无路的岚天乡创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模式,开启民房变民宿脱贫新思路,一举拿下“创新奖”。
35岁的严克美获得的是“贡献奖”,现任巫山县当阳乡党政办主任、当阳乡玉灵村第一书记,长期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推动玉灵村实现整村脱贫。
魏宗平是重庆巫山人,他用自己常年在外务工的积蓄在新疆办起了公司,带动25000余名家乡人在新疆就业,平均每人每年收入6万元左右。2013年以来,他个人累计捐款500多万元,为家乡修公路、建学校、帮助孤寡老人和贫困学生。
除了上述4人获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先进个人外,重庆也公布了全市扶贫开发工作2018年度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共151人。
据悉,经过几年的持续发力,我市累计实现8个“国重县”、4个“市重县”整体摘帽,1821个贫困村、160万贫困人口脱贫。目前,全市还有贫困人口25.5万,贫困发生率为1.27%。
全国脱贫攻坚奖评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赵皖平:
“看了晨报的报道,我成了严克美的义务宣传员”
△今年2月末,重庆晨报连续三天推出系列报道《金凤还巢 当阳花红》,聚焦巫山当阳乡玉灵村第一书记严克美。
赵皖平是全国脱贫攻坚奖评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也是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奖新设奖项——组织创新奖评选小组组长,他在接受重庆晨报记者采访时称,“我虽然没和严克美见过面,但在《重庆晨报》上看到严克美的系列报道后,我就成了严克美的‘义务宣传员’。”
这是脱贫攻坚领域含金量最高奖项
赵皖平介绍,全国脱贫攻坚奖于2016年9月21日设立,每年开展一次表彰活动,起初设奋进奖、贡献奖、奉献奖、创新奖4个奖项,今年起设立组织创新奖。评委由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基层代表、专家学者、新闻媒体代表、社会组织代表等组成。
“全国脱贫攻坚奖是脱贫攻坚领域含金量最高奖项,奖项是由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第一年有36名,第二年40名,今年共139名,其中来自脱贫攻坚一线的个人99名,单位40个。”赵皖平告诉记者,“之所以在今年名额大大增加,和我们的建议有关。”
在赵皖平看来,增加名额是工作的需要,“现在是脱贫攻坚很重要的阶段,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工作人员很辛苦,有更多人当选,可以更好地发扬正面引导作用。同时,今年还增加了组织创新奖,也是希望在脱贫攻坚一线,能涌现更多的创新项目,助力脱贫攻坚。”
严克美的坚持改变了乡村的面貌
今年2月末,重庆晨报连续三天推出系列报道《金凤还巢 当阳花红》,聚焦巫山当阳乡玉灵村第一书记严克美。
这位基层干部的故事通过重庆晨报和上游新闻传播到了全国各地,仅上游新闻转发的报道,每篇阅读量都是10万+,不少读者深受感动。赵皖平在看了《重庆晨报》关于严克美的系列报道后,第一句话就是“她完全有资格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
考出大山再回到乡村,严克美用青春书写和见证了乡村的变化。“她是真正诠释了奋斗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赵皖平说,严克美的坚持改变了乡村的面貌,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赵皖平看过不少在脱贫攻坚领域做出成绩的人。“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对自己选定的事,始终不渝地坚持,他们对事业的执着是成功的基石。”
赵皖平说,严克美用自己十年的青春扎根农村,“这也说明,奋斗是漫长的,在这漫长的路上,需要坚持。”
为了严克美的这份坚持,从未见过严克美的赵皖平主动当起了严克美的“义务宣传员”。“我虽然是组织创新奖评选小组组长,但和其他评委聊天的时候,自然而然就提起了严克美,农村需要更多的严克美。”
基层需要更多高学历有眼界的严克美
“严克美提出了‘以工代劳引水修路、争取政策改造农房、因地制宜发展‘双色’产业(黄色烤烟、绿色养殖)这些实践思路,显示出她不仅有热情,还有想法,能够结合当地具体情况抓住脱贫的关键问题。”赵皖平说,这也是大学生返乡的一大优势,“凭他们自己的能力,抓住关键问题,找到方法,踏实干。”
对于严克美,赵皖平也一直关注《重庆晨报》的报道,“除了严克美,重庆还有学成回乡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剑桥女博士彭阳、大学毕业后回乡种果树的杨大可,他们都是基层需要的人才。基层需要更多高学历有眼界安心一线的严克美。”
在对贫困地区持续的关注中,赵皖平坦言,贫困地区往往是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山清水秀大美之地,不乏勤劳勇敢的居民,但是往往受制于交通等因素,市场发育程度相对滞后,优质劳动力等要素外流,资源优势未能有效地转化为市场优势。
“当前制约乡村振兴最大的障碍就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以及满足乡村振兴的巨大人才需要之间的不充分、不平衡。”赵皖平说,目前,吸引青年才俊返乡创业就业、城市优秀人才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显得非常紧迫。
他们的故事》
“不干出名堂, 我就不叫严克美”
△严克美
严克美,女,汉族,35岁,中共党员,重庆市巫山县当阳乡党政办主任,当阳乡玉灵村第一书记。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曾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等
今年春节假期刚结束,重庆晨报记者就来到巫山县红槽村当阳乡,见到了已经是两个孩子妈妈的严克美。
作为村里的第一位大学生,严克美如果没有再回到大巴山深处,会是怎样?采访前,记者一直带着这个疑问。采访结束后,我试着回答了这个问题,她依然会回到村里。
毕竟,倔强如她。
考出大山,为了家乡,她回来了。她能毛遂自荐进入村班子工作。她敢借150块钱买辆男士摩托,一个月跑遍了村里所有的农户。她暗下决心:不干出名堂,我就不叫严克美。
严克美干出的“名堂”很多,她收集意见建议,拟定出了红槽村发展规划,得到了村支两委的一致认可和乡党委的肯定;她带领村社干部攀悬崖钻树林子找到了6处水源,把干净甘甜的山泉水引进村民家中,村民从心里开始接受这个“黄毛丫头”;精准脱贫进入攻坚期后,她又到玉灵村任了第一书记,并组织发动乡亲们因地制宜推进产业发展。到目前,村里已形成了900亩脆李、1404亩板栗、150亩核桃的产业规模,建成了远近有名的乡村旅游示范点。现在,玉灵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600元,贫困人口的纯收入达到5000元,贫困户只剩下5户12人,贫困发生率在1%以下。
对于自己扎根农村这9年,严克美也坦言,“你说我不向往大城市的繁华生活,那是假话。但我看到通过我的努力,山中这一片崭新的天地,山更青、水更绿、花更香、果更甜、人更美了,我又浑身是干劲儿。”
昨(17)晚十点左右,记者电话联系上刚回重庆的严克美,她首先告诉记者的不是自己获奖,而是几个月前采访时,她正在落实的十社到八社的通社路,“9月底已经开建了,预计今年年底能够修好。”这条路,也是她给村民的承诺。
对于自己的获奖,严克美没有多说,只是告诉记者,十月初,她就赶到中央电视台,录制颁奖典礼,“17日晚上十点多播出。”
“回到重庆后,当然会第一时间回到巫山,我做了本职工作,得到了我想都没想过的荣誉,只能更好地工作,才能对得起这份荣誉。”严克美说。
“秀山蜂王”带动 166个贫困户增收
△白天树
白天树,男,土家族,56岁,现任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川河盖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这个太意外了!”昨(17)天下午,白天树接受重庆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获得2018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非常意外,“我只是做了一件小事,没想到拿到‘奋进奖’!”
白天树是武陵山区有名的养蜂大户,是众多人眼中的“秀山蜂王”,他的养蜂足迹遍布秀山的龙池、官庄、溶溪、溪口、钟灵、石堤、石耶、大溪、岑溪等地。
谈起养蜂的经历,白天树一脸的自豪。“我从十三岁就开始养殖蜜蜂,到今年已经是40多年了。”白天树自信地说,他从最初的门外汉变成行家里手,直到现在养蜂成为自己值得付出的事业。
在秀山川河盖周围,有着丰富的草木花粉资源,一直以来有着养蜂的传统,白天树从小就与蜜蜂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十年来,他不断摸索养蜂技术,不仅成就了自己的甜蜜事业,也带动了周围群众发展养蜂产业。
2010年,白天树注意到全县的养蜂户基本都是以单打独斗为主,萌生“抱团”发展的想法,并迅速成立秀山县川河盖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经过8年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合作社入社蜂农中,带动全县293户投身养蜂,仅贫困户就有166户,年产蜂蜜75吨,户均增收超过5万元。值得一提的是,白天树还成功吸引23人返乡创业。
“对于这里的建卡贫困户,像没有劳动力或者年岁较大的,我们通过蜜蜂入股,每年给他们分红返利。合作社盈利后拿出40%进行分配,剩下的60%作为后续发展的资金。”白天树说,在儿子的帮助下,合作社现在发展越来越规范。
让白天树特别高兴的是,儿子白眉大学毕业子承父业,运用互联网电商等新平台促进产品推广与销售,把他的蜂蜜卖得越来越远。白天树说,养蜂业对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合理安排剩余劳动力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不仅不占用耕地,还有着“劳动力要求低、见效快、收益好”等优点,十分适合山区农民脱贫致富。
谈及通过养蜂帮助周边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白天树颇有心得:“要把技术教给他们,他们才能脱贫。不仅要带动我们镇里的人,还要把山区贫困户中愿意养蜂的都带动起来。要帮助全县300多户贫困户,经过一到两年时间,摘掉贫困的帽子。”
将土坯房变废为宝 成了特色民宿
△江奉武(左)
江奉武,男,汉族,36岁,中共党员,重庆市城口县岚天乡党委书记
土坯房不拆,要保留下来,变废为宝?这个想法,在江奉武的脑子里转了很久。他发现,贫困群众急于改善的土坯房,有不少与乡愁有关的元素。但是他没想到,保留土坯房搞民宿的话刚一说出口,就遭到不少群众和乡党政班子的反对。有人甚至说他不愿根本改善群众住房条件,是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背道而驰。
36岁的江奉武是城口县岚天乡党委书记。在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奖颁奖典礼中,他因自己的创新做法而获得了“创新奖”。回忆起2015年到岚天乡时的情景,江奉武总结当时的岚天乡是“有天无地、有山无田、有人无路”。
为了摸清致贫原因,找准稳定增收之策,江奉武通过2个多月时间,早上六点开始下村,晚上七八点召开社员大会,走遍了全乡村社,遍访了所有贫困户。每到一个地方,他总爱记笔记,共记录200页笔记本达3本,形成调研思考20份,召开党政班子会10次,进行反复研判。
在提出保留土坯房,变废为宝搞民宿后,江奉武力排众议并晓之以理,最终选准试点户15家,进行全方位设计规划,并以个人名义担保为试点户融资400余万元。功夫不负有心人,小茅屋、阡陌田园等“巴渝民宿”试点成功,2017年暑期30余户纯收入达10万元以上,大大激发了全乡干部群众的参与热情,保留土坯房最多的三河村更是响亮提出了“三河不比城里差”的口号。由此,残留的土坯房成为了积极保护的古村落遗产,岚天乡也开启了全县脱贫攻坚乡村旅游扶贫新思路。
有了民宿,得有人来才行。为给民宿发展引来“活水”,将山区劣势转变成自然生态优势,他根据全乡山水林田分布特点,构建了“一中心四集群”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大格局。
短短三年时间,岚天乡共实施山水林田项目120余个,赋予了锅底凼、黑老扒神秘的探险之魂,开发了落红溪慢时光主题园、夫妻树情感寄托地、童趣园、水上乐园亲情体验场、三河村原始部落群等乡村旅游目的地……截至目前,岚天乡巧妙利用民房变民宿,成功保留20%准备拆除重建的土坯房,规划民房变民宿项目占全乡农户的45%,带动贫困户占比达82%以上,每个民宿经营项目平均每年纯收入最低实现收入4万元,最高达25万元以上。本报记者 郭发祥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郭发祥 罗薛梅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