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消息,白衣翩翩的不止救人的医生,还有如邓力一般,守卫江河健康的环境工作者们。他们踏江涉河,翻山越岭,为的是一江碧水,一河清流。
四月暮春,灼灼烈日映照,山城已俨然入夏时分的光景。在重庆嘉陵江一条支流的堤岸上,行着一队身着白褂的人。他们便是河道的“医生”——重庆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水室工作人员,邓力便是其中一个。新华网 李相博 摄
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这种方法给水“治病”也用得上。借助现代仪器,对水体进行监测、分析,形成报告,邓力通过自己的工作,代替河流“诉说”出自己的情况。新华网 李相博 摄
每隔一个月,邓力和同事们便会对管辖河流进行例行监测,对重点流域进行不定期监测。pH、电导率等项目,通过便携式多参数水质分析仪,邓力在现场便可测定。其余监测项目,则需通过现场采用,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检测,形成分析报告,才能获取河流完整的“体检单”。新华网 李相博 摄
从事环保岗位十余年,先后从事分析室、现场室和水室工作,让邓力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每次对河流进行取样时,邓力和同事都会记录下采样当天流域水体的观测情况,以便后续综合分析。新华网 李相博 摄
十七年的沐雨栉风,顶着拉萨的高原反应,她扛着10多公斤重的设备到达指定采样地点;冒着大兴安岭零下二十度的严寒,她完成了三天的野外采样。她的青春,便如这滚滚的江水,尽数倾进了环保行业。新华网 李相博 摄
从现场采集的水样,经过预处理后,才能通过仪器进行分析,邓力的工作此时才算真正开始。邓力笑言:“遇到紧急任务,通宵达旦都是常事,对于加班,早已习惯。”新华网 李相博 摄
医生的工作职责是救人于危难。在2003年抗击非典、2004年天原化工厂爆炸、重庆市重点河流摸排等重大环境应急监测一线,都有邓力连续奋战的身影。新华网 李相博 摄
检测设备的智能化,提高了检测分析效率的同时,也减少误差,进一步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越来越多新技术的应用,也对包括邓力在内的环境监测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华网 李相博 摄
尽管如今飞速发展的科技带来了不少便利,但如同医生一般,丰富的经验和缜密的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不久前,在分析一份自动监测报告时,面对看似正常的结果,邓力从一个数值的异常中,排查出排污口存在偷排行为。“假若没有自己的思考,完全相信设备,往往就要被‘带偏’”邓力说道。新华网 李相博 摄
“科技不断进步,并没有减轻我们的工作量,反而要求我们不断进步。如今电脑出数据的速度快了很多,相应的我们的任务也更加繁重。”邓力爽朗地笑道:“可不能让电脑赢了去。”新华网 李相博 摄
原标题:“水医生”:翻山越岭只为一江碧水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