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每天穿梭在繁忙城市的摩天大楼时,你是否知道在这里某个安静的角落,有着众多被爬山虎覆盖着斑驳墙壁的历史建筑。
时光流转、春风秋雨,故事开场了又散,他们由热闹变为冷清,慢慢淡出了大众的视野。今天要讲的这五座老建筑,或许斑驳不堪、毫不起眼,却是市民与历史对话的纽带,传承着城市文化,承载着重庆人的情感。有它们,才有今天的魅力重庆。
江全泰号
江全泰号在渝中区白象街142号,建于1850年,砖木结构,是穿越清朝时空保存下来的重庆近现代优秀建筑,重庆城最早的洋房。经历了百年沧桑,每一匹砖,都承载了世纪风云的变迁,感受了自清朝以来的动荡气息。同时它也见证了重庆陪都时期经济的繁荣景象。
圆庐
圆庐建于陪都时期的战乱年代,是民国立法院院长孙科的公馆,是孙科送给二夫人蓝妮的爱情礼物,大圆屋顶犹如伞盖,故称“圆庐”。
它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师杨廷宝先生在重庆仅存的几个传世作品之一,建筑风格简洁流畅,造型独特,优美大方。这里也曾是国共谈判的一个斡旋场所,悄然上演过无数不为人知的风云。
重庆跳伞塔
跳伞塔建成于1942年4月4日,由中国近现代建筑设计开拓者之一的杨廷宝设计,是当时中国也是亚洲第一座跳伞塔,也是当时远东地区最高、设备最好的跳伞塔。
跳伞塔的建成,为抗战时期培养飞行员提供了重要的训练场所。2000年跳伞塔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法国大使馆旧址
这是重庆最美的老建筑之一。法国领事馆旧址建于1898年,位于重庆市渝中区凤凰台35号,该建筑是比较典型的中西合璧的折衷主义风格,是重庆地区近现代建筑发展变革的例证,对于研究重庆近现代建筑的发展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抗战时期,先后共有30余个国家在重庆设立大使馆或公使馆。
下洪学巷40号
建筑始建于1935年。位置就在渝中区的下洪学巷40号。下洪学巷40号是开埠建市风貌建筑。拱券外廊,外带抹灰线脚,小青瓦歇山式屋顶,有人字老虎窗。原为民居,抗战时期曾为军火转运站,后为望龙门房管所,现为望龙门幼儿园。
西方建筑形式与重庆的本土建筑形式相结合,为研究简化歇山式屋顶与券廊结合的形式提供了历史见证。
米市街合记堆店
米市街合记堆店建于19世纪90年代,现在位于南岸区南滨路中段,靠近规划的东水门长江大桥北侧。
该建筑为砖木结构,砌筑和装饰工艺精美。是民国时期米市街米商堆放大米的地方,是重庆开埠时期商业仓储建筑的典型代表。建筑主体保存一般,仅存此门,它是重庆市一级历史建筑。
就在米店旁边还有一个米仓,米仓为砖石结构,局部拱形券廊,欧式风格突出。建筑主体保存较好,整体已修复,是重庆市二级历史建筑。
安达森洋行
安达森洋行建于重庆开埠时期,地址在南岸区涂山镇玄坛庙社区海狮路2号。该建筑为砖木结构,依山就势布局,歇山屋顶,它被称为重庆开埠时期仓储建筑的典型代表。值得一提的是,安达森洋行曾为抗战时期故宫文物内迁的存放地。
若瑟堂
建筑始建于1893年,为砖木结构仿哥特式建筑。渝中区文管所资料显示,天主教1702年传入重庆,至今已有300年历史。
在此期间,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在渝中区共建8个教堂,都相继拆除,至今尚存领事巷法国仁爱堂和民生路若瑟堂1号的若瑟堂。
若瑟堂虽是法国人主持修建,但它其实是中西混搭风,能清晰地看出两种文明碰撞融合的痕迹。院落是中式的,教堂本身则是明显的哥特式建筑风格。上个世纪90年代若瑟堂就已被列为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的重庆,早已蝶变,成为了繁华的大都市。但是在城市的角落,这些建筑铅华洗尽,或许不复曾经的夺目光彩和恢弘气势,但是作为重庆地域特色文化的承载者、作为传统建筑工艺的代表者、作为沧桑海田风云变幻的见证者,它们不应为我们所遗忘。
重庆大城小事
原标题:重庆最美的6个老建筑,你去过几个?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