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宝藏》中,当事人亲自讲述了他们一家三代人共同守护南迁文物的感人故事。如果不是当事人的讲述,我们可以已经将这个地方给遗忘了。如今这个地方已经是杂草丛生,爬山虎爬满墙壁。而在2016年10月的时候,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来重庆讲学时,也专门去考察了这个地方,回京后先后三次召开院务会,最终决定在在这个地方修建“故宫学院(重庆)”,这里就是位于南滨路海狮路2号的安达森洋行旧址。
自1891年重庆开埠以后,很多的外商都来到重庆修建了洋行,沿江做买卖,而这座安达森洋行就修建于这时期。这座洋行的主人名叫安达森是一位瑞典商人,他主要经营的是重庆的土特产的进出口贸易。而这座洋行和老重庆的老建筑没有什么不同,他没有精致的的雕梁画栋,也没有什么精彩绚丽的传说。这让主人安达森也没有想到,多年后这里与一批国宝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危机,华北危机。从1933年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了躲避日军的侵略,为了保护祖先们给我们留下的文物的安全,就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文物南迁运动,将故宫的文物装箱后,准备分为5批运往南京,可是没有想到又遇上了“七七事变”,在南京告急的情况下,故宫文物又踏上了西迁的征途。
到了1938年5月时,故宫的全部文物都从汉口运输到了重庆,并分散到三个地方保存,其中一处就是安达森洋行的四个仓库里,据说一共存放了3694箱文物。据说当时很少有人知道这里保存着大量的文物。顺着战争的进一步恶化,日军加强了对重庆地区的轰炸,几乎每天空上都会出现日军的飞机,洋行老板安达森为了保护好这批文物,每逢日军轰炸时都升旗瑞典的国旗,有幸的是安达森洋行没有被日军轰炸,这批文物也因此毫发无损。没有想到时局更加动荡,这批文物不得不离开安达森洋行,经过14年的颠沛流离,这批文物也成功的回到了北京故宫博物院。
但是很多人会想为什么会将这是文物放在这座洋行里呀,其实这源于它建筑的特点,安达森修建洋行以后,又在洋行周围修建了四个仓库,通过一条长长的石阶将仓库和洋行连为一体,依靠着山脉形成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一样重庆的一种老建筑,而是中华文化的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经过战火的破坏,主要建筑的上乌青瓦,红砖和墙壁上涂抹的灰也逐渐脱落。但是建筑的基座因为是石头制作的,所以保存较完整。他的结构为砖木结构,立柱为砖,屋架为木桁架式,残损严重。
到了2016年故宫博物院院长亲赴洋行旧址共同参与修缮工作,不久之后,在安达森洋行之上将会成立故宫学院(重庆)分院和故宫南迁文物纪念馆。这座被人遗忘了近70多年的建筑终于重回大家的视野之中。其实当时多少数的重庆本地人也对这里也不是很了解,只知道这只是一座被无情战火破坏的洋行,但是在哪个特殊的年代里,洋行里保存故宫文物的事情对外是绝对保密的。
安达森洋行的修缮后,每一栋老建筑的功能都不相同,分别有故宫南迁文物纪念馆、紫禁书院、故宫讲坛、数字故宫体验馆组组成,当人们站在青石铺满的路面上,沿着石阶向上走, 可以看见安达森洋行的全景。当我们站在今天的安达森洋行上,我们能拨开历史的风尘,看见先辈们在码头搬运一箱又一箱文物,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是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我们依然记得,当年有这么一群人为了保护国宝的安全,将每一件国宝层层包裹,再顶箱盖,贴封条,还在街上买许多的普通瓷器,经过反复做实验,确认无一损坏后,才开始用这种程序装箱,才使这批文物安然的度过这次浩劫。我们可能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是我们知道他们用生命守护着我们的国宝。
原标题:与慈云寺一墙之隔,曾是故宫国宝的避难地,却成了故宫文物纪念馆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