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文旅消息,楹联为何是江津城市名片之一,楹联究竟有多风靡?想一探究竟,且听小编为你细细道来。
楹联的兴盛
明代,春联已作为一种年节志庆的独立文化风俗形式,被正式肯定和推广,对联亦由桃符的雏形逐步趋于成熟。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尤喜春联,民间多有传说故事。尔后,解缙、王世贞、王夫之等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撰对视为雅事。后来还出现了对联书《金声巧联》,及乔应甲对联专著《半九亭集》。入清以后,对联艺术达到了鼎盛时期。王士祯、纪晓岚、翁方纲、曾国藩、张之洞、翁同龢、王闿运等高手名家,撰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对名联。楹联大师梁章钜还专门编辑了《楹联丛话》,至清末,江津秀才钟云舫,其所著《振振堂》集中收入联稿1850余副(仅得其半) ,为撰写对联之大成者,所撰《拟题江津县临江城楼联》共1612字,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钟云舫已被后世誉为“联圣”。
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楹联也是江津文化名片之一,境内有从古流传至今的一流楹联资源,每年春节前书写张贴春联更是长盛不衰的民间习俗。特别是因独具魅力的四面山朝源观“天下第一奇联”、明宪宗为江渊亲题的“江公享堂”门联和钟云舫的“天下第一长联”均产生在江津,使江津楹联名扬中外。“江津楹联习俗”“钟云舫民间故事”被列入重庆市非遗代表性名录,江津区2008年11月被中国楹联学会命名为“中国楹联文化城市”。
拟题江津县临江城楼联
《拟题江津县临江城楼联》由清末江津才子钟云舫所撰写,共1612字,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四川总督岑春煊调赴两广由水道过江津,举人张泰阶约钟耘舫以诗联访岑于船上。适逢新任县令武文源因他案被免职,疑是二人揭短,于是百般构陷,将张、钟两人押禁于成都待质所,前后达三年。为抒泄胸中愤懑,钟云舫在待质所“无一书一册可撷拾”的情况下,饱含血泪仅用三日一气呵成撰写了《拟题江津县临江城楼联》。该长联气势恢宏,对仗工稳,用典贴切,享誉当时。此联由江津人当代书法家周浩然书写,红木制版雕刻,现陈列于长联阁。
耳听言传不如实地一见,疫情结束后,江津邀你逛滨江,赏楹联~
原标题:楹联因何而盛,跨越千年越发香浓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