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热报消息,近期,重庆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各企业陆续复工复产,一些商场、饭店陆续开门营业,此时有人忙着吃美食解馋,有人忙着剁手购物,还有人计划着外出游玩。大家都表示疫情期间宅在家憋太久,疫情得到控制后要好好的补偿自己。最近,你也有类似的补偿性消费吗?
吃:一顿吃半斤小面才解馋
“疫情期间宅在家可把人憋坏了,尤其是心心念念的小面。”家住南岸区天盈首原小区 1 栋的胡小琴是位面食爱好者,27 岁的她平常总是无面不欢。她说,3 月 13 日中午,看到小区外面一家小面馆开门营业,自己便毫不犹豫去打包了三两麻辣小面,吃完还不过瘾,又去打包了二两,“一顿功夫吃了半斤才解馋。”
当天下午,胡小琴又和闺蜜两人去附近点了一桌子烤肉,她还计划着接下来去吃火锅、串串、烤鱼,“将近 40 天没吃到这些好吃的了,肯定得补起来,亏了谁也不能亏了自己的胃。”她笑着说道。
在龙溪街道胡记烧烤店里,老板告诉记者,自从 3 月 12 日恢复营业以来,即使店里不接待堂食只做外卖,也照样供不应求,一天轻松卖出几百串,“14 日晚上,一名顾客来买了 30 串肉串,说是憋了一个月太馋了。”
△疫情之后餐馆开门,胡小琴和闺蜜两人点了一大桌子烤肉作“补偿”
购:衣服鞋子包包一样不落
记者了解到,像胡小琴这样在疫情之后产生“补偿性消费”心理的人还真不少,除了满足口腹之欲,还表现在购物、旅游等各个方面。30 岁的杨涛是名微博美妆达人,“以往每周都要去探店,找找好看的衣服、包包,疫情期间可憋坏了,上周听说观音桥商圈的商场开门了,我约上闺蜜去闲逛了一整天,衣服买了两件,鞋子也买了两双,还有包包和化妆品,‘剁手’了三千多块。”
杨涛不仅在线下“剁手”,线上更疯狂——3 月份以来,她网购的商品至少有 20 来件。杨涛说,一开始自己也没想清楚要买什么,反正心里就觉得有种亏欠,疫情过后该买点东西回家。
游:出游计划已做好
“原本计划一家人春节去杭州玩,没想到疫情突如其来,计划全被打乱了。”对于 29 岁的邹凯来说,这段时间在家可谓是憋得够呛。
平常他一有空就外出游玩,有时甚至会买张票漫无目的地坐上公交车听歌看风景。“近的不说,远一点每年要出去十几趟,在家呆着总感觉压抑。”去年,他一共去了大小 13 个城市,四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外面“浪”,粗略算了一下,花费有四五万左右。
邹凯说,最近公司复工也没啥事,于是自己每天就抽空研究旅游路线,“四五月份我打算去甘肃自驾,旅游路线我都计划好了,就等疫情散去,一声令下就可出门。”
网友七嘴八舌
3 月 10 日,江苏省消保委发布调查报告,对 21192 份有效问卷展开分析研究,近九成受访者表示会有补偿性消费,约饭、买衣买鞋买包、观影 K 歌、运动撸铁和外出旅游成为优选。
✦ @小雪飘飘:补偿性消费已经表达不了我的内心了,我要“报复”,报复性吃火锅,报复性看电影,报复性唱 K。
✦ @李公子:这几天看朋友圈晒美食,馋得我流口水,小面、火锅、串串香,疫情过后吃个遍。
✦ @雯雯浩:先等等再说,还是不要冒风险,以后有的是时间吃喝补偿,小命要紧。
✦ @Cheyyer:有钱人才补偿性消费,像我这种没钱人,还是乖乖加班挣钱吧!
什么是补偿性消费?
“补偿性消费”行为,是指一些消费行为的产生不是由某种特定的客观消费需求引发,而是为了弥补某种心理缺失或自我威胁,这种消费行为就称为补偿性消费行为。
重庆社会心理学家杨鑫认为,补偿性消费行为其实是一种纯粹的心理性消费行为,受自身心理因素影响,如从众、攀比、求偿思想等。它属于非理性的消费行为,这些行为不仅是浪费,更直接导致你的钱包变瘪。
如何克制补偿性消费?
补偿性消费既然是一种心理性消费行为,克服起来肯定不容易。心理学专家杨鑫和理财师高若英给出了她们的解决办法。
杨鑫认为,补偿性消费行为最常见就是吃,疫情过后该怎么管住嘴呢?杨鑫建议,第一,学会忍耐,忍住 5 分钟做点其他事情,如看书、做家务,或者通过健身运动宣泄欲望,转移注意力后就没那么想吃了;第二,为吃设置任务或者障碍,比如规定步行去餐馆,或者跳一段操才能去堂食;第三,谢绝朋友的聚餐邀请。
对于喜欢购物的剁手党,又该怎么控制疫情之后的买买买呢?家庭理财规划师高若英认为,最有效的手段是做出日常消费预算,并设置处罚办法,每天记账,明确购物消费支出金额,一旦有买买买等补偿性消费行为,超出上限就得提醒自己。此外,坚持每天存钱,先把收入的一部分存起来,剩下的再消费,强制储蓄后也就没了买买买的能力。
都市热报-厢遇记者 郎建荣
原标题:线上线下疯狂“剁手”,一顿吃半斤小面…这些复工后补偿性消费行为,你有吗?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