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历史,洞见未来。近日,重庆一中语文老师李妍梳理了历史上的战“疫”相关知识分享给同学们,清洁饮食、划区收治、保护生灵……同学们,是不是觉得很眼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文中是如何讲述的吧。
【文献中窥见疫病历史】
据考证,我国对疫情有明确文字记载始于商朝。
赤壁之战, 就和疫病流行有直接的关系。《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对赤壁之战的疫疾作了详尽的描述:“十三年春正月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江表传》引曹操给孙权的书信:“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 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历史上的战“疫”良方】
1、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有瘟疫必然就有防控。
《尚书·说命》有云:“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 《周易·既济卦》的卦辞说:“既济。初吉, 终乱。” 既济卦的卦形是火下水上,为炊薪之象,表示“饮食以之而成,性命以之而济”,即人是靠饮食而生存的。《易传》在解释此卦时说:“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
先秦,中医提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避其毒气” 的预防主张。《淮南子·说山训》:“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
秦汉,每到立夏和起伏之日,政府和民间都要举行盛大的驱疫活动。
2、清洁饮食,讲究卫生
战疫时刻,清洁饮食有讲究。战“疫”之首,注重环境清洁。《孙子兵法》云:“凡军好高而恶下, 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 是谓百胜。”
民众健康,始于个人卫生。《论语》说:“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 ;君子住口,防患于祸从口入;《礼记》云:“鸡初鸣, 咸盥漱。”;《周礼·春宫》说:“女巫掌岁时绂除衅浴。”《楚辞》云:“新沐必弹冠, 新浴必振衣。” ;《汉律》:“吏五日得下沐, 善息以洗沐。”
饮水安全,关乎民生大计。《诗经·豳风》云:“二之日, 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左传》说:“其藏冰也,山人取之,县人传之,于人纳之,隶人藏之。” ;《管子·禁藏篇》说:“当春三月,抒井易水,所以去兹毒也。”;
3、隔离!划区收治
隔离,是防止疫病的最好方法。
《易经·兑卦》九四爻辞说:“介疾有喜”。介,就是隔离。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中部发现的云梦秦简, 就记载了对疫疾从发现到报告到医师检查到隔离治疗的全过程。隔离的另外几个措施是消毒、焚烧和掩埋。同时建立专门的疫疾医院。汉唐时期就有“病人坊”。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 年)夏天, 青州大疫,平帝诏曰:“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4、研发药物,精准施救
中国传统医学中对于控制瘟疫的做法有哪些?
张仲景、华佗对疫疾的治疗都有独到的见解和贡献。张仲景他的《伤寒杂病论》至今仍然是一部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医学文献。在《金匮要略》中, 张仲景创立了世界上较早的病因学说。他提出的根据病情变化确定不同治法, 对辨证治疗疫疾有着积极有效的作用。
两晋葛洪从化学、医学、药物学、养生学的角度对各种疫疾作了翔实的论述。对后人治疗疫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隋唐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对治疗疫疾有进一步的发展。
明末吴又可著《瘟疫论》 认为瘟病不同于一般外感, 病因是一种“戾气”经口鼻传入人体,其传变特点为分传表里,与伤寒自表入里者有区别。
清代叶天士、吴菊通在前人的基础上,对疫病的研究更进一步。认识了传染病的发展规律,从而进行辨证治疗。
5、保护生灵,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古人怎么做?
西周《伐崇令》说:“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勿赦。”违者受到的惩罚很严厉。
春秋,齐国规定山林水泽按时封禁和开放。《管子·地数》载:“苟山之见荣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可见其对于违反保护规定处罚更是残酷。人们对于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的保护有了较深的认识。
汉代,国家自然资源是受到政府保护的。据《汉书·宣帝纪》载:“夏六月,诏曰:‘前年夏,神爵集雍。今春,五色鸟以万数飞过属县,翱翔而舞,欲集未下。其令三辅毋得以春夏擿巢探卵,弹射飞鸟。具为令。’”法令可以看出,当时对于大批迁徙的五色鸟,不准坏鸟巢、掏鸟蛋,甚至飞石打鸟,是我国最早的保护鸟类的法令。
宋代,颁布了《二月至九月禁捕诏》,规定“禁民二月至九月,无得捕猎及敕竿挟弹,探巢摘卵”,并要求“州县吏严饬里胥伺察擒捕,重置其罪,仍令州县于要害处粉壁,揭诏书示之”。要求基层官吏主动抓捕违禁者,并写在墙上扩大宣传,影响民众,自觉保护野生动物。
明史,载:“明初,上供简省。郡县供香米、人参、葡萄酒,太祖以为劳民,却之。仁宗初,光禄卿井泉奏,岁例遣正官往南京采玉面狸,帝斥之曰:‘小人不达政大体。朕方下诏,尽罢不急之务以息民,岂以口腹细故,失大信耶!’”
清代皇帝也有一些保护野生动物等的诏书与禁令。《清实录》记载的雍正皇帝禁用象牙制品的事情:雍正看到各地特别是广东进贡到宫里的象牙制品日盛,心里很不是滋味,对于滥杀大象而取得的象牙,颇有感慨,于是在雍正十二年谕旨:“朕与一切器具,但取朴素实用,不尚华丽工巧,屡降谕旨甚明。从前广东曾进象牙蓆,朕甚不取,以为不过偶然之进献,未降谕旨切戒,今者献者日多,大非朕意。夫以象牙编织为器,或如团扇之类,具体尚小。今制为座蓆。则取材甚多,倍费人工,开奢靡之端矣。等传谕广东督抚,若广东工匠为此,则禁其勿得再制。若从海洋而来,从此屏弃勿买,则制造之风,自然止息矣。”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林祺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