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渝中区两路口健康路与体育路之间,矗立着亚洲仅存的二战时期跳伞塔。
跳伞塔建成于1942年4月4日,由中国近现代建筑设计开拓者之一的杨廷宝设计,是当时中国也是亚洲第一座跳伞塔,也是当时远东地区最高、设备最好的跳伞塔。
它像一个誓言直刺苍穹,展示着重庆人民“毋惧日寇,抗战到底”的决心和英姿。
水彩画《大田湾跳伞塔》,王培秋1959年画
1938年10月4日,9架日本飞机进入重庆地区,向广阳坝机场投弹30余枚,又飞过渝中半岛,在牛角沱一带投了几枚炸弹,扬长而去。也就从那时开始,日机开启了对重庆市区的空袭。为了抵抗日军轰炸,国民政府积极设法重建空军。
杨廷宝重庆跳伞塔手稿
除了加强广阳坝机场,还陆续开工修建九龙坡机场、白市驿机场、大中坝(今小南海长江心岛)、梁平机场、大足机场等,培训飞行人员也成了当务之急,跳伞被纳入了训练计划。
跳伞塔旧貌
1941年10月,跳伞塔开始修建。跳伞塔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圆锥形,高38米,实际跳距28米。塔身内有螺旋楼梯上下,装有专用机械夜航灯、避雷针等。三个跳伞钢支架可同时进行训练。
跳伞塔新貌
跳伞塔是由我国最早的滑翔跳伞运动组织倡导者陈立夫负责组织建造的。启动当天,陈立夫把伞塔的门打开后,回首挥臂高呼:“塔门已经开了,请全国青年上去吧!”为庆祝跳伞塔落成,陈立夫还亲自撰写了《陪都跳伞塔记》一文,命人镌刻于石碑上,竖立于塔下,以资纪念。
排队上塔练跳伞
1941年,中国滑翔总会在重庆成立。1942年2月15日,我国第一个滑翔机场在北碚落成。跳伞塔的建成,为抗战时期培养飞行员提供了重要的训练场所。
当时,跳伞塔除接受专业训练外也向普通市民开放。市民可在每天上午9点到11点,下午3点到5点去训练。据《大公晚报》报道,1942年8月14日,重庆举行第一次伞塔跳伞比赛,掀起一股跳伞热。据统计,从1942年至1946年,参加跳伞人数近8万人。
跳伞塔今昔
1952年跳伞塔修葺一新,更名为重庆跳伞塔。跳伞,作为一项国防体育运动得到迅速发展。1954年,大田湾体育场内建立了重庆市跳伞学校,重庆市体委也成立有航空俱乐部,设有跳伞队。队员定期在跳伞塔进行初级跳伞训练,合格后,才到白市驿机场进行飞机跳伞。
上世纪50年代的跳伞证
家住大坪七牌坊社区的宋代碧,就曾是跳伞队的女队员。她回忆说:1961年,她作为十二中唯一的一名初中生,被选拔参加了寒暑假的跳伞队集训。选拔测试除了常规体检,还有一项就是坐在旋转的椅子上,猛然停下,辨别方向。集训十分艰苦,他们住在大田湾体育馆,每天很早起床锻炼,俯卧撑、仰卧起坐练到肌肉疼痛,笑都不敢笑。但集训有“特殊伙食”:在那个粮食凭票、定量供应的年代,他们的一日三餐不限量,早餐还有油酥花生……
宋代碧
第一次上塔跳伞什么感觉?“心子都落了!”宋代碧说,当年她就有1.65米,在跳伞队年龄最小个子最高,排到第一个上塔。伞包自动脱钩那一瞬间,她从二十多米的伞塔上“掉入万丈深渊”,被伞包拖着落入沙坑,吃了满嘴的沙……
跳伞塔的训练合格后,本来是要接着进行氢气球跳伞、飞机跳伞训练的,但因为国家粮食吃紧,她集训两年后跳伞队就撤了。一些队员后来还遗憾地说:该把伞包的布撕下来,一人做条围巾留作纪念。
宋代碧(三排左二)初中毕业合影
1978年到1980年,每年寒暑假,全市几乎每所中学都保持着一、二十名同学参加跳伞培训。进入80年代,随着国家体育政策的变化,重庆跳伞队被解散。跳伞塔的去留,经过多年讨论后,最终决定原址原貌保护。2000年跳伞塔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原标题:母城渝中之重庆老建筑 重庆跳伞塔 二战时期远东最好的跳伞塔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