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消失”的小南海
04-18 19:11:26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消息,群山环抱,一池湖水如硕大的蓝宝石镶嵌其间,湖中巨石嶙峋、形态各异,宛若仙境。这里曾是重庆东南地区开发最早、名气最大的风景区,如今却几乎不见一个游客。

▲这是4月8日拍摄的小南海风景区春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近两年,小南海景区不知不觉地在旅游市场上“消失”了。

160多年前,一场地震震断高山上的两座山峰,巨石飞落截断溪流,形成了融山、水、石、岛、峡等风光为一体的堰塞湖,这就是重庆市黔江区的小南海。借助自然禀赋,小南海先后获得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等多个旅游“金字招牌”,2017年景区门票、船票收入达1300万元。

▲这是4月8日拍摄的小南海风光(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但小南海发展旅游存在先天不足:作为市级自然保护区和黔江25万人共享的饮用水源地,其对旅游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极其敏感。黔江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骆相飞说,多年来,尽管小南海加强了生态保护,设置了水库隔离网,取缔了规模养殖,但农村面源污染、生活污水乱排等生态环境问题仍时有发生。尤其是湖面上的游船和周边农家乐带来的污染,逼近了小南海的生态承载力极限,威胁到饮用水源地的水质。2018年下半年,黔江区决策层最终下定决心,旅游发展为生态保护让路,忍痛关闭小南海。

▲这是4月8日在小南海镇新建村拍摄的生态污水处理池。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记者在小南海上游的新建村看到,一个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即将投用。小南海镇党委书记庞国军说,这个镇加大环保设施投入力度,新建了3个污水处理厂和30公里污水管网,全面改造湖区农户厕所,实行垃圾收运全覆盖,在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范围内开展禁钓、禁养(规模养殖)、禁排(污水)等行动,确保小南海的一湖清水得到最严格的保护。

▲4月8日,一名当地导游在小南海“十三寨”景区录制宣传视频。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摄

可景区“消失”的代价并不小,不仅门票、船票收入变成了零,而且湖周农家乐损失严重,收入减少了近90%。过去吃旅游饭的原住民怎么办?黔江区决策层认为,小南海镇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出路还是发展旅游业,这就需要积极破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4月8日,小南海镇新建村村民在中药材基地内劳作。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于是,黔江区一方面严格保护具有保护价值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在小南海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之外发展“十三寨”景区。在“十三寨”,农民们自己表演土家族歌舞,自己经营各类山货土产,一家家具有土家族风情的民宿纷纷开起来,那些擅长经营农家乐的农户又找到了用武之地,会经营的,一年挣二三十万元不成问题。

▲4月8日,工作人员在小南海镇新建村一个扶贫车间内编织土家织锦。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针对一些因生态保护限制不能继续经营农家乐的原住民,当地政府尝试引导其发展药材等生态产业,并开设扶贫车间,提供家门口的就业岗位。塘莲洞村委会主任李绍才说,今年全村新种植了120余亩丹参,年底就会有收益。在新建村老街的一间手工纺织扶贫车间内,村民们正在赶制一批工作服。生产主管谭培峰介绍,扶贫车间共有28个工人,平均每月有1800元至3000元左右的收入。

▲这是4月8日拍摄的小南海风景区春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如今,小南海的水越来越干净了。黔江也正在编制小南海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科学合理规划发展项目,力求在生态保护前提下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记者 王金涛 周文冲

原标题:“消失”的小南海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