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重庆包括特园、张自忠烈士陵园等在内的两处遗址入选名录之中。(上游新闻3日曾报道《国家公布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和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 重庆特园和张自忠烈士陵园入选》)
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中共中央南方局所在地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政治舞台,重庆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来自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委员会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重庆现存抗战遗址271处(共395个文物点),是全国保存抗战遗址最多的城市之一。
9月4日,在重庆文物专家的带领下,我们走近这两处新“国宝”,揭开建筑背后所凝筑的峥嵘往事。
特园见证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特园位于渝中区嘉陵江大桥南桥头,上清寺转盘附近。青砖灰瓦,透出历史的厚重。特园还有一个国家级的头衔——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
曾经,特园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鲜英的公馆,建于1931年初。抗战时期,重庆作为战时首都,时代潮流的因缘际会,使特园成为中共及各民主党派活动的重要场所,成为中国民主同盟和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的诞生地。
当年,周恩来、董必武、王若飞等50多位中共人士都曾是特园的嘉宾;张澜、黄炎培、沈钧儒等100余位社会知名人士都曾以特园为民主运动的大本营,不少人寄宿于特园;冯玉祥、孙科、于右任、柳亚子、潘文华、刘文辉等国民党方面的要员、地方实力派也是特园的座上客。
由于中共中央南方局借特园广泛开展活动,广大进步人士为坚持抗战、争取民主,纷纷团结在中共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使特园形成盟友如云的热烈场面。
鲜公馆主任鲜英待人接物优厚多礼、豪爽好客,毛主席誉称他为“当代孟尝君”。特园经常出现“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的盛况,从而誉满山城,成为党领导下的民主运动的重要活动场所。
也正因如此,特园成为当时中共中央南方局开展统战工作中的重要场所,成为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创立和实践的历史见证。
鉴于当时特园的特殊地位,中国共产党希望将此地作为联系各方民主人士的一个据点。周恩来曾为此询问园主鲜英的意见,在特务重点盯防的情况下,鲜英毫不犹豫答应,“你们在这里活动,第一可以,第二不怕。”后来,鲜英为此曾经收到了一封装有子弹的恐吓信。
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曾四顾特园,与张澜、鲜英等民主人士共商国是,张澜当时是民盟中央主席。毛泽东向张澜介绍中共来重庆的态度和主张,实际就是向当时各党各派、社会各阶层表明了中共的态度。
同年9月2日,毛泽东在特园说了一句话,这句话说到了当时各界民主人士心坎上:“我现在也到家了,到民主之家,今天我们聚会民主之家,今后我们一定生活在民主之国。”
正因毛泽东这句话,第二年,鲜英过大寿时,冯玉祥送来“民主之家”四个字。鲜英当即做成牌匾,挂在主楼的达观楼上,作为特园的标志。现在这块牌匾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特园镇馆之宝。
2008年5月,依特园康庄旧居遗址而建的特园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正式开馆。
2011年3月,扩建后的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它是全国文博界的一个新成员,也是重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新的文化地标,昭示着重庆在中华民族历史转折时期的独特历史地位。
陈列馆内有四层展厅,12个展馆,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与特园历史建筑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重庆首座抗战群雕矗立张自忠烈士陵园内
一座平面为长方形,座南朝北,地势南高北低,占地约八亩余的陵园,矗立于北碚区梅花山下,陵园出口处大门外有一对中华雄狮石雕,连接陵园大门与纪念广场的是一条48米长的花带、彩道。整个陵园显得庄严肃穆。这就是“抗战以来战死前线的第一位大将”张自忠烈士陵园。
1940年5月16日,张将军在抗日前线殉国后,忠骸运抵北碚。冯玉祥亲题隶书“张上将自忠之墓”墓碑,立于墓前。馆内陈列着大量的实物和图片,全面系统地介绍张自忠将军的英雄业迹。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追认张自忠将军为革命烈士,将张自忠烈士墓扩建为张自忠烈士陵园,并于1986年10月,由民政部批准为第一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在如今的陵园内,有一座全长23米的雕塑,雕塑上张自忠身先士卒地站在战斗的第一线,冒着枪林弹雨和士兵们共同抗击日军攻击。
这是重庆第一座抗战群雕像。
群雕长23米,背景为红色花岗岩,人物为青铜人工敲制而成。
群雕像记录下了一个特定的历史时刻——1940年5月16日。
为什么要记录下这个时刻?
根据史料记载,我国抗日爱国将领张自忠就是于这一天,牺牲在了抗日前线。
一份来自南京市档案馆的源自日军《231联队史》的珍贵档案,以日军官兵的亲口讲述,再现了张自忠将军以身殉国的全过程——
“第四分队的藤冈一等兵,是冲锋队伍中的一把尖刀,他端着刺刀向敌最高指挥官模样的大身材军官冲去,此人从血泊中猛然站起,眼睛死死瞪住藤刚……”日本士兵的口述档案这样记录着。
“当冲到距这个高大身材军官只有不到13米的距离时,藤冈一等兵从他射来的眼光中,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威严,竟不由自主地愣在原地。这时背后响起了枪声,第三中队长堂野军官射出了一颗子弹,命中了这个军官的头部。他的脸上微微出现了难受的表情。与此同时,藤冈一等兵像是被枪声惊醒,也狠起心来,倾全身之力,举起刺刀,向高大的身躯深深扎去。在这一刻,这个高大的身躯再也支持不住,像山体倒塌似的,轰然倒地。”
据记载,1940年5月16日,张自忠将军为国捐躯后,遗体当天晚上被日军13师团草草埋葬在陈家集(现湖北省襄阳县内)。18日,张自忠将军的遗体被找到,当医疗队人员用酒精擦洗将军遗体全身时,看到他全身共负重伤7处,最重的是一处洞穿胸部的炮弹伤。“随后,将军遗体被运往当时的战时首都重庆安葬,在路经宜昌时,十万军民恭送灵柩至江岸,其间日机三次飞临宜昌上空,但祭奠的群众,却无一退却。”最后,日本飞机一弹未投,盘旋而去。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李晟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