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消息,一年前,丰都县的陈顺珍一家,还住在高山上的一座老房子里。陡峭的大山,像一道屏障,让贫困赶不走,小康进不来。但对于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她也有些顾虑:“当了半辈子农民,只会种地,下山后远离土地,能做什么呢?”如今,一家人住进了三居室的新房,政府还给她安排了道路保洁员的公益性岗位,彻底“稳了心”。
发生在陈顺珍身上的故事,不是个例。“十三五”期间,重庆的25.2万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搬进新房子,奔向新生活。这些搬迁群众的经历生动表明,当“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易地搬迁是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
在易地扶贫搬迁的过程中,“搬得出”只是第一步。事实上,不少搬迁群众都曾有过和陈顺珍一样的顾虑:搬走后,生活成本会不会增加?生活环境能不能适应?工作好不好找?面对陌生的环境、全新的生活,这些担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如何让搬迁群众既住上新房子又过上好日子,是考验易地扶贫搬迁成效的关键所在。
开展易地扶贫搬迁,既是为了帮助贫困群众摆脱恶劣的生存环境,也是为了增加就业和发展机会。因此,“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后续扶持最关键的是就业。解决了就业,才能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贫。
解决贫困群众就业问题,最终要靠产业带动。值得注意的是,各地发展基础和条件千差万别,搬迁群众的自身情况更是各不相同,发展产业尤其需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只有充分兼顾本地优势、市场前景和群众意愿,才能使扶贫产业有生命力,让搬迁群众获得稳定收益。
此外,从高山农村搬到城市社区,土灶变成燃气,老邻居换成新面孔,易地扶贫搬迁让脱贫过程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紧密融合在一起。加大对已搬迁群众的后续扶持力度,既要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又要做好社区融入工作,衔接好搬迁群众农民和新市民“两种身份”,引导搬迁群众逐步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生活。
“现在房子好、环境好,我们一家脱贫致富的动力更足了。”这是陈顺珍的心声,也是无数搬迁群众的真实想法。持续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体系,用心用力做好“后半篇文章”,必将使每一户搬迁群众都能安居乐业,大步迈向小康。
原标题;“搬得出”只是第一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