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没有尽头的朝圣》火了!青藏高原除了丁真 还有生态环境保护需要你的关注
12-14 16:27:39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nEO_IMG_333.jpg

△可可西里雪山观景台,在画面的远处,依稀可以看见堆在路边的垃圾。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一支名为《没有尽头的朝圣》的短片火了。随之而来的是,把“去西藏捡垃圾”的话题,推上了热搜。

这是继藏族小伙丁真之后,神秘的青藏高原再度引发关注。

据相关数据统计,2019年,有4000万人到西藏旅游。同时,这4000万游客,也把13.4万吨垃圾留在了西藏。

今年8月份,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自驾游西藏,其中途经可可西里无人区的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时,了解到这里有很多志愿者,他们常年在青藏线上捡垃圾。今天就来听听记者和他们的故事。

志愿者:我每天都在捡,但每天都有

555_副本.jpg

△沿途,不少游客自发捡起了路边的垃圾。

还在读大二的柳青(化名)是瞒着父母来到青海省唐古拉山镇当志愿者的。“我和他们说,我是到西藏旅游。我为这次行动准备了很长时间,因为对我来说这是很有意义的暑假。”

说这话的时候,柳青正忙着给捡来的塑料瓶“洗澡”。然后这些干净的瓶子会被晾干,按照大小分类,装进特定的绿色袋子里。“我们在征得私家车主的同意后,会把这些袋子放到后备箱,然后由他们送到格尔木的接收点。所以为了避免瓶子污染到他们的车辆,我们必须清洗、消毒。”

在唐古拉山镇的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和柳青一样,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还有四五个人。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沿着青藏公路(109国道)捡垃圾”、“清洗垃圾”、“协调车辆将垃圾带出去”。

“从唐古拉山镇往北就是可可西里无人区,而青藏公路会沿着无人区的边缘而过,垃圾都在路边,以塑料瓶为主。”柳青每天上午和下午分两次捡垃圾,但是每天捡每天都会有。“有时候,上午去捡过一次,下午再去就又出现了。”

“我是通过微信报名参加的志愿者服务,我觉得挺充实的。”柳青觉得,自己当志愿者即是一次历练也是一次教育。“这里风景那么美,我们需要保护它。”

保护站站长吐旦旦巴:每年约有200名志愿者到这里捡垃圾

nEO_IMG_222.jpg

△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的“红房子”

唐古拉镇地处唐古拉山北麓,长江上游的沱沱河发源于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东雪山(海拔6621米)。

唐古拉镇境内有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109国道)穿过。所以垃圾问题和环境保护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地。

镇里的当地牧民还记得,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的“红房子”前身就是一片垃圾堆。一到下雨天,这里臭气熏天。

在各方努力的结果下,垃圾堆消失了,再之后就有了今天的“红房子”。

“‘红房子’主要负责长江源地区的垃圾清理与调查,通过志愿者招募和系列项目的实施,推动长江水源地垃圾污染状况的持续改善,为高原牧区的垃圾收运和处置作出示范。”保护站站长吐旦旦巴介绍称,每年约有200名志愿者来到“红房子”,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大家克服高反高寒,不取分文报酬,与保护站工作人员一起,撑起了这里大大小小上百个项目的运营和维护工作。

“垃圾靠人捡是不可能捡完的,要通过各方面共同努力。”吐旦旦巴和志愿者们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致力于解决捡垃圾等问题。

其中包括,环保宣传、解决垃圾去向、以“垃圾换物品”的奖励方式、“垃圾运输激励机制”等等。“通过向途经保护站的自驾车和空返车进行环保宣传,动员大家带走一袋垃圾至格尔木指定回收点进行后续处理。”

重庆无腿登山家夏伯渝:西藏不应该被垃圾占领

nEO_IMG_666.jpg

△夏伯渝

在西藏处理一个普通的塑料瓶有多困难,重庆登山家夏伯渝心知肚明。

从1975年第一次登珠峰失败,截肢失去双腿,到2018年69岁登顶成功,夏伯渝见证了珠峰和青藏高原的变化。

“上个世纪70年代的珠峰还没有对市场开放,能登上珠峰的只有各国的国家登山运动员。运动员受过专业的环保培训,大家会把垃圾装下山。放眼望去,珠峰原始而纯净。”1975年,26岁的夏伯渝第一次挑战珠峰。“海拔5500米往上一直到峰顶,全被冰雪覆盖,冰川上冰塔林立。”

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商业登山队的陆续出现,珠峰上的垃圾逐渐多了起来。一些环保意识薄弱的登山者为了减轻重量,将帐篷也丢弃在雪地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曾统计,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超过140吨垃圾被留在了珠峰。低寒环境下,这些垃圾千百年都无法分解。

为了不让后代看到一个垃圾成堆的珠峰,夏伯渝于2017年加入“美丽公约”,在西藏捡拾游客丢弃的垃圾。

今年8月,夏伯渝在雅鲁藏布江流经的玉松村看到,从上游冲下来的垃圾堆满了岸边,形成170多平方米的垃圾场。

当天,夏伯渝和100多名志愿者工作了1个多小时,共清理出150袋、836公斤的垃圾。

如今,随着登山者的环保意识提高和志愿组织努力,珠峰上的垃圾变少了。

现在,垃圾主要是进藏游客带来的,集中在国道沿途和旅游景点。

记者:最宝贵的“礼物”是可可西里的一袋垃圾

nEO_IMG_444.jpg

△装满各种塑料瓶的栅栏

2020年8月8日,自驾西藏的第10天,计划从唐古拉山镇到格尔木。

早上吃过早饭,我准备到唐古拉山镇的沱沱河(长江上游)拍一些照片,意外地瞥见江边不远处有一个装满塑料瓶的栅栏。记者的好奇心,让我走了过去。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栅栏约有1.8米高,长宽都超过了4米,里面都是洗干净的塑料瓶。就在我疑惑这些瓶子有什么用的时候,一个身穿志愿者服装的女孩走了过来,她就是柳青。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问我要不要带点垃圾走。

这个问题让我有些懵,顺嘴反问了一句,为什么要带垃圾走?你们没办法处理吗?

随后,我跟着柳青走进了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

nEO_IMG_111.jpg

2003年,四川省绿色江河环境保护促进会(简称“绿色江河”)启动青藏高原长江源地区垃圾调查项目。2011年,绿色江河启动了长江水生态环境保护行动。2012年9月30日,长江源第一座民间自然保护站、中国民间第二座自然保护站——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在沱沱河畔落成,当地牧民亲切地称它为“红房子”,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由此跨入崭新阶段。

在离开保护站的时候,我带上了一袋垃圾,这也是我这趟自驾西藏旅途中,收获到的最宝贵的“礼物”。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环保做出一份事业。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曲鸿瑞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