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全媒体消息,“接到好几个订餐电话,周末又有人上山来耍,要赶着备菜了。”深冬里难得的好天气,让武隆区白马镇豹岩村脱贫户张国生忙碌了起来——依靠着乡村旅游,老张不仅还清了贷款,摆脱了贫困,还吃上了“生态饭”,获得了持续增收的本钱。
乡村旅游是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实现农文旅融合的重要途径。1月15日,记者从重庆市扶贫办、市文旅委等相关部门获悉,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全市14个国贫县(已摘帽)有2060个村开展乡村旅游接待,占村总数的47%,带动33万脱贫人口脱贫增收。
张国生就是这增收大军中的一员。老张并不是个懒汉,但在过去,不管他怎么向地里刨食,日子照旧过得紧巴巴的。前几年,他看到仙女山的穷亲戚靠景区脱贫后有些着急,也想换个挣钱的方式,吃一口“旅游饭”。
白马山旅游开发,让老张圆了梦。他做梦也想不到,曾经的茶山摇身一变成了城里人游玩的景点,而自己也开起了农家乐,当上了小老板。
生态是重庆贫困地区的最大优势。如何将生态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我市因地制宜,打造丰富的乡村旅游产品及示范项目,推动乡村旅游由传统的“食宿、观光”为主向“休闲、度假”转变,大力发展贫困区县乡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驾露营、养老养生等乡村休闲旅游项目。
市文旅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经济发展水平低的贫困地区产业基础薄弱,迫切需要寻求产业发展推力。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由城市自发而持续地向农村传输,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
“根据各地禀赋、资源,我们发展起了多种模式的乡村旅游。”他介绍,一是景区带动型,以上述白马山为代表;二是企业+农户型,以彭水县润溪乡樱桃井村为代表,当地依托巴渝民宿,精心打造集瓜果采摘、休闲娱乐、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的智慧农庄体验园,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进一步助推乡村旅游,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此外,还有农园依托型、双创就业型、能人带动型、移民搬迁型等乡村旅游扶贫的典型模式。
去年以来,我市投入市级以上财政资金6.2亿元,支持脱贫地区乡村旅游公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建设乡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提升乡村旅游品质。14个已摘帽的国贫县新开发乡村旅游点74个,新评定森林人家60家、农家乐71家。截至目前,上述区县共有2060个村开展乡村旅游接待,建设乡村旅游扶贫基地8730个。去年前三季度,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乡村旅游综合收入仍然达518亿元,经营能力恢复到去年同期90%以上。全市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130万人,带动33万脱贫人口脱贫增收。
重庆日报全媒体记者 颜安
原标题:重庆:33万脱贫人口吃上“旅游饭”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