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最近好天气,北碚区三圣镇天宫村村民潘德彬一大早就忙开了,只见他一只手拎着小桶,一只手拿着刷子,给自家新房的外墙刷漆,“刚搬了新家嘛,马上又要过年,我就想把新家整得漂亮点。”见到记者来访,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解释道。
我市如火如荼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让许多像潘德彬这样的村民受了益:或乔迁新居、或发展产业、或改善环境……
食为政首,农为邦本。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针总要求,紧紧围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集中力量补齐“三农”领域突出短板,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呈现出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发展的新图景,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农业强
产业兴旺上了新台阶
1月8日,记者再次走进长寿区龙河镇保合村,只见棵棵血脐树迎风摇曳,乔木、灌木、花卉列于道路两旁,沿街民房、围墙处处皆景致,呈现出“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宜居村庄新景象。
过去,龙河镇虽流转了约4.8万亩土地种植柑橘,但品质并不算高,产业链也不长,与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启动后,长寿区引进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陕西海升集团,在龙河镇流转土地3000亩,建设高标准全机械化柑橘种植示范园,打造从种子到橙汁的绿色生态循环全产业链。
龙河镇的四坪村、保合村等与市农资公司、长寿乡村旅游公司合作组建“重庆矗成农业公司”,流转柑橘林2500亩,村集体、农户以土地租金入股分红。
保合村三组村民左新忠由此受益。“家里流转了5亩多地出去,每年流转费有4000多元。此外我在基地搞管理,每月还有1800元工资。”他说。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我市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十百千”工程纵深推进,乡村振兴“6+5”试验示范带动和20个重点镇村建设成效显著,通过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让群众吃上“产业饭”,走上小康路。
放眼巴渝,产业兴旺迈上了新台阶。粮食种植方面:我市坚持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236万亩,提前并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的14.1%。
特色农业方面:大力发展柑橘、柠檬、榨菜等十大特色产业,目前种植面积累计达到3100万亩,预计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4500亿元。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园面积达到750万亩,预计综合产值800亿元。
产业融合方面:农产品加工加快发展,生态旅游、养生养老、乡土文化等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农村电商增势迅猛,近3年,农产品加工产值、乡村旅游综合收入、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此外,释放农村发展活力,改革开放不断深化。3年来,我市交易地票8.86万亩、172.9亿元;农村“三变”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到591个村,103万农民变股东。
产业日益兴旺,乡村振兴底气更足。一产“接二连三”、全链条式发展,推动产业业态由“单一农业”生产向“三产融合”发展转变,特色产业已成我市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农村美
生态宜居旧貌换新颜
乡村是农民的立足之基、生活之本。留住绿水青山,留住美丽乡愁,建设美丽家园,才能让农民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公路靠雨刷”,曾是不少村庄的真实写照。
从2018年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拉开帷幕。我市大力实施“五沿带动、全域整治”行动,聚焦“厕所革命”、农村垃圾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6+3”重点任务,分类分档精细化整治,带领群众持续做好以“三清一改”为重点的村庄清洁,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2.9%,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95%以上,完成乡镇污水管网建设4543公里,建成宜居村庄1007个。
与此同时,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深入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近3年化肥、农药年均使用量分别下降1.5%、2.1%,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超过40%。
一座座村庄干净了、变美了,村民们的精气神也有了改变。
古树婆娑、溪水潺潺、灰瓦白墙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徒步在南川区大观镇金龙村,能感受宁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细心的人会发现,存在了多年的路边敞口式垃圾池在这里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家家户户门前都放着3个分类垃圾桶。
在渝北区大盛镇青龙村六社太和场居民点,依山傍水的巴渝民居建筑群引人注目。而两年前,太和场30家农户的房屋还是以土墙为主,住房简陋、狭小、潮湿,有些房屋木梁仅靠木棍支撑,厕所人畜混用。“结合区里确定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八化六改’要求,我们在规划上充分考虑太和场发展‘共享农庄’‘特色民宿’的需求,挖掘乡土文化元素,重建房屋,还修建了亲水人行栈道和水边亭榭。”青龙村党总支书记黄志说。
……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围绕着力提升现代乡风文明水平,我市深挖文化底蕴,深化“孝善巴渝”“家风润万家”“九童圆梦”“红樱桃·四季有爱”等行动,涉及邻里和谐、移风易俗、遵纪守法、孝道传承等方面,累计建成794个乡镇、223个街道、7992个村、3107个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高达99%以上。
加大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农业遗迹等保护力度;加强农村基层治理,积极调处化解乡村矛盾纠纷……我市扎实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乡风文明建设,让村民生活更加安心、舒心。
目前,全市累计打造了8318个农家书屋、1万余个农村文化大院,建成县级以上文明村4134个、县级以上文明乡镇555个,增添农村广大群众对美好家园的归属感、自豪感和幸福感。
农民富
收入递增走向共同富裕
1月13日,奉节县平安乡文昌村,村民喻德兵叫上村民一起到菜园子里摘菜。
“老喻,这两年赚了不少钱吧?”未到地头,大家便七嘴八舌地聊开了。“还行还行,全靠大家帮忙。”喻德兵挥挥手,哈哈大笑。
平安乡既是市级深度贫困乡镇,又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乡镇。2018年以来,乡里开始探索经营主体与农户联营的模式,让农户至少具备流转土地固定红利、惠农直补、财政资金持股红利、本土务工四大增收渠道,农民不仅变成了“股东”,还增加了财产性收入,进一步拓宽了增收的路子。
曾是贫困户的喻德兵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2018年,在乡政府的支持下,他说服62户农户入股承包地300亩,并租赁32户农户承包地130亩,扩建生猪养殖圈舍3000平方米,建蔬菜大棚22亩,走上与农户共同发展的种养结合的合股联营之路。当年,喻德兵的公司与合作社年总收入达650万元,纯收入达170万元。而在他那里务工的村民,也都有了好几份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铜梁区南城街道河东村,三角梅姹紫嫣红,村民周明素从园子里探出头来,止不住地笑:“一个月能赚1000多元工钱呢。”以前,村里没啥产业,周明素只能指望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种点洋芋、苞谷,填饱肚子。如今,产业引进来,“绿道经济”让村民鼓足了腰包。
周明素提到的“绿道经济”是铜梁在西郊示范片区建成的一条长60公里的进村绿道,与其他进村公路不同的是,这条绿道既是交通线、旅游线和产业线,更是当地农旅融合发展的一张名片,串联起5个镇街、24个村社和34家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目前,西郊绿道环线累计发展产业4.07万亩,乡村旅游接待游客7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4.2亿元。仅2019年,铜梁全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690元,增速近10%。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我市以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富裕农民为方向,推动富民增收与经济互促共进。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数。我市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1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7%,至2019年底已达13832元,山区群众摘掉了“穷帽”,腰包一天比一天鼓。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去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朝着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未来,市委市政府正加快部署,狠抓落实:持续提升粮食安全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全面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
“一定会越过越好!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呢!”谈及未来,村民们信心满满。
新希望播种在广袤田间,新动能孕育在美丽村落。一首清脆动听的乡村振兴新曲,正在巴渝大地上奏鸣、回荡。
记者 颜安 赵伟平
原标题:新希望播撒在巴渝大地上——重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综述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