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马坎战斗纪念碑。(本组图片由秀山县党史研究室供图)
3月8日,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隘口镇坝芒村。
离国道326线不远处的小山顶上,有一座掩映在翠柏中的高大纪念碑,上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廖汉生的题词——“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倒马坎战斗纪念碑”。
这天,秀山县部分单位的近百名党员在此过组织生活。大家举起右拳,在碑前鲜红的党旗下重温入党誓词。
“倒马坎战斗是当年红三军在黔东革命根据地进行的著名战斗之一。这场战斗敌强我弱,但凭着勇气和智慧,红军以很小的代价就取得了胜利,为发展川黔边区打下了基础。”秀山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白胜文说。
倒马坎战斗
红军“倒马”又“牵羊”
隘口镇位于大山之中,原名“峻岭乡”。境内,一座山连着一座山。
从秀山通往贵州甘龙镇的小路,在狭窄的山谷中向下蜿蜒,当年最窄处仅30厘米宽,易守难攻。秀山县政协特聘文史委员刘济平告诉记者,“倒马坎”一带地形险峻,传说有古代官员骑马路过时,不幸马倒人亡,地名由此得来。
沿着已经硬化了的小路前行,路旁有一处巨大的天然拱形岩洞,名为“硝洞”。这里钟乳石悬挂,藤萝蔓延。在藤萝中,有一段用石头砌成的约1米多高的掩体墙。坝芒村村委会副主任文朝举扒开藤萝说,这里曾是当年地方反动武装的军事设施。由此扼守峡谷,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1933年12月,红三军根据贺龙的建议,决定创建湘鄂川黔边新苏区,并相继攻下我市黔江、彭水,以及贵州沿河等县城,于1934年6月4日进驻离秀山隘口不远的酉阳南腰界。
红三军的节节胜利,震动了周边区县的国民党军政要员。当时秀山的国民党县长赵竹君匆忙从全县民团中抽调人马组成“剿共精选队”,由秀山西路团防头子杨卓之任总指挥,阻止红军从南腰界经贵州甘龙口(今贵州甘龙镇)经这条小路攻入秀山。
杨卓之在倒马坎构筑了碉堡工事,派300余人设防。从倒马坎到峡谷下方的革蛇,总长约20公里的险峭山道上,他又安排了十余个中队、近千人的兵力。为确保万无一失,他还在倒马坎前0.5公里的坝芒街上设前哨指挥所,在倒马坎后1公里的气坑坡设营指挥所,均派心腹镇守;自己则在距倒马坎15公里的清溪场,通过电话指挥前线。
杨卓之自认为这道绵长的防线部署得万无一失,将其吹嘘为“固若金汤的万里长城”。
贺龙在南腰界与红七师师长卢冬生研究进攻秀山的战斗方案时,幽默地说:这一仗一定要打好,不仅要倒他的“马”,还要牵那只“羊”!(“羊”谐音杨,意指杨卓之)
1934年8月30日凌晨,战斗打响。从甘龙进军隘口的红七师分两路包抄倒马坎。这天恰逢坝芒赶场。红军化装成百姓进入坝芒,冲进指挥所。这时守敌正在喝酒划拳,还未回过神就被俘虏,整个过程未开一枪。
下午4时,在七桑坡伏击的战士对空鸣枪,示意赶场群众疏散。右侧的红军重机枪从老鹰嘴直射老鹰窝,一部分红军攻下雷打岩;另一部分冲过坝芒街,占领山神庙,直逼倒马坎。
被击溃的守敌向倒马坎的守敌报信:“红军占领雷打岩,马上要包围过来了。不撤退,一个也跑不了!”气坑坡守敌向杨卓之求救,杨卓之下令撤退,倒马坎守敌立刻溃逃。
红军轻松冲过倒马坎,包围气坑坡守军,打死打伤守敌多人。
与此同时,左翼攻打亚世沟和老营盘的红军,以及右翼攻打硝田的红军均取得胜利。
第二天,红军主力直捣杨卓之的老巢平所,以及周边的新院、白沙等地,抄了杨卓之等7户土豪的家。红军将土豪的谷子和猪留下一部分作部队给养,余下分给了当地贫苦百姓。
倒马坎战斗中,红三军不幸牺牲了两名战士,俘敌40多人、缴枪30余支。
修缮后的二道龙门。
二道龙门旧貌。
二道龙门
贺龙处决土匪恶霸
离坝芒不远的百岁村,碧绿的竹山下,有一个叫做“二道龙门”的土家族传统院落,木瓦结构,已有上百年历史。1934年10月上旬,红三军司令部曾驻扎在这里,贺龙也在此住过几天。1987年,二道龙门作为红三军司令部旧址被列入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春节前,白胜文访问过曾见证这段历史的93岁老人杨再畿。
老人回忆说,红三军在周边4个寨子都有驻扎。“当时我们给红军辣椒、蔬菜,红军要给钱才肯收我们的东西,和国民党的兵完全不一样。”二道龙门附近打草鞋卖的杨姓村民不敢收红军的米,说怕红军走了,被抢米的人会来找他要。红军和和气气地说:“米是我们自己包包里掏的。”他才安心收下。
驻扎的红军穿的是草鞋,衣服破了也是自己补,官兵穿得一样朴素。等部队走了,大家才知道,住在二道龙门堂屋里的,是大名鼎鼎的贺龙。
虽然在这里只是作短暂休整,但贺龙并没有闲下来。他与警卫连的同志一起,到群众家中了解生产生活情况,向大家宣传闹革命的道理。与此同时,他还派出红三军的宣传干事在周边村寨张贴革命标语。
“贺龙在这里住的时间很短,却干了件大事,除掉了当地群众的心头大患!”刘济平说。在短暂休整期间,贺龙听当地群众反映二道龙门背后山中有一刘姓土匪,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多年来谁都拿他没办法。贺龙派红三军战士潜入山中,将其捉拿处决,大家拍手称快。
白胜文介绍,红三军在秀山转战频繁,足迹遍及当时秀山西部、西南、东南的24个乡镇,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打了54个土豪,处决了5个罪大恶极的土豪劣绅,让当地贫苦群众知道红军是自己的军队;红军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争取和团结各界人士,壮大了革命力量;帮助坝芒(现属隘口镇)、枷档河(现属隘口镇)、巴盘(现属清溪镇)建起3支红军游击队,以及坝芒、枷档河、巴盘3个苏维埃政权。
隘口镇
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
“吃菜要吃白菜心,
当兵就要当红军。
跟着贺龙打天下,
天也明来地也新。”
在青山绿水中,倒马坎战斗纪念碑前响起了传承多年的民歌,让前来祭奠先烈的人们热血沸腾。
隘口镇内有大量红三军过境时留下的红色遗迹,该镇拟充分挖掘当地的红色资源。去年底,位于二道龙门的红三军司令部旧址作为红色教育基地,已完成建筑物的修缮工作,将对外开放。据了解,目前旧址内部关于红三军过秀山的展厅正在规划筹备中,秀山县相关部门准备将从群众中收集到的相关展品、故事在这里集中展示,用红色文化激励人、鼓舞人。此外,倒马坎战斗纪念碑也将经专家评估后,着手进行修缮。
“隘口是秀山比较偏僻、经济发展较落后的乡镇之一。”隘口镇宣传委员王烈湖表示,目前镇内准备将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隘口是县内金银花的重要产地,大力发展金银花的坝芒村是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在经济发展方面,未来,该镇将把红色文化与金银花产业发展相结合,提升品牌附加值;结合镇内的红色遗迹和大量的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如开展重走红军路、听红军故事、体验红军生活等。在丰富群众文化方面,隘口将把红色文化融入本地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如传唱与红军相关的歌曲、将红军过隘口的故事做成节目展演,激励群众不忘过去,在小康路上奋发有为。
重庆日报记者 罗芸
原标题:红三军过秀山 在倒马坎“倒马牵羊”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