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重庆建设高品位长江文化走廊 形成考古发掘、保护修复、规划建设、成果展示全流程链
04-11 06:19:02 来源:重庆日报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巫山出土的商青铜三羊尊

江津朝源观遗址

白帝城遗址出土的铁雷 (本报资料图片)

重庆日报消息,近年来,我市长江沿线出土文物17.2万余件(套),新增建成开放三峡库区综合性博物馆12家,加快推进了100多个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不断丰富长江文化内涵

配重、增压、下潜……近日,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组织“蛙人”,潜入水深40米的长江江心,为世界罕见的水下碑林“洗脸”。

这一破解水下原址保护世界难题的世界首座遗址类水下博物馆,再次引发广泛关注,相关文图视频一度刷爆“朋友圈”。

长江保护法第十五条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和长江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保护长江流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加强长江流域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继承和弘扬长江流域优秀特色文化。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对水下文物的保护利用,只是我市继承和弘扬长江文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长江沿线出土文物17.2万余件(套),新增建成开放三峡库区综合性博物馆12家,加快推进了100多个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不断丰富着长江文化内涵。

强考古

建立长江上游最完整的新石器文化序列

“这是近十年来重庆巴文化遗存最为重要的发现。”今年2月,沉睡2000多年的冬笋坝遗址“一醒惊天下”。

冬笋坝遗址位于九龙坡区铜罐驿,是我国最早确认并发掘的巴文化遗址,最早一次考古于20世纪50年代由冯汉骥带队发掘,出土了以船棺葬为代表的一批战国至西汉墓葬,对探索川渝地区巴文化特征与演变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去年9月起,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重启了对该遗址的考古工作,并取得重要新发现,清理出土墓葬28座、砖窑1座,其中船棺葬4座,伴随出土的还有铜器、陶器、琉璃器、铁器等各类文物460余件(套),时间跨度从战国一直到东汉。

“这为研究晚期巴文化及其融入汉文化的历史进程提供了考古实证,为研究嘉陵江流域及渝西巴文化船棺葬族属提供了新资料,为研究汉代墓地营建机制提供了重要材料。”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相关负责人称。

考古工作,通过把埋藏地下的遗存发掘出土,对历史内容进行印证、丰富和完善,使其更加清晰、全面地呈现,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一直是我市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据介绍,诞生于2000年的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前身为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就是为三峡工程文物抢救保护规划的实施而建立的。2009年以来,我市实施了三峡地下文物保护项目603项,勘探面积1084万平方米,发掘面积约142万平方米,出土文物17.2万余件(套),揭示了三峡地区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在长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展现了长江上游地区迄今最为完整、时间延续最长的新石器文化序列,极大地丰富了长江文化内涵。

其中,渝中区老鼓楼衙署遗址、合川区钓鱼城范家堰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多项考古成果填补区域乃至全国空白,如在白帝城、钓鱼城发现的铁雷,为目前中国考古所见年代最早的火药实物及最完整的铁火炮实物。

重保护

破解水下原址保护这一世界性难题

水深40米、长1.6公里、平均宽度15米……走进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除了赞叹这千年文化瑰宝外,其背后隐藏的“黑科技”一样令人惊叹。

“白鹤梁题刻,记录了唐代以来1200多年长江上游的枯水水文信息,汇集了黄庭坚、朱昂、王士祯等数百位文人墨客的碑文题刻,是世界上开始年代早、延续时间长、信息最为丰富的古代枯水水文石刻,集科学、历史、文化、艺术等价值于一体。”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馆长杨邦德说。

然而,这些珍贵题刻分布在长1.6公里、平均宽度15米的长江江心石梁上,常年淹没在水中,仅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如何保护好这一千年瑰宝,是一道世界级难题。

如著名的墨西哥萨克阿克顿洞穴、陕西秦汉石门古栈道等滨水文物遗迹,虽有着丰富的古文明印迹,却因自然、人为等原因,永远沉入水中。

“怎么才能为后人留下这笔珍贵遗产?”据杨邦德介绍,从1993年开始,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研究院的专家围绕白鹤梁题刻的保护,展开了长达10年的激烈争论,提出了蜂巢拱顶壳、高围堰、隔流隧道、就地保存异地陈展等诸多方案,最终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实施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修润提出的“无压容器”方案。

该方案是在题刻集中区建一个椭圆形罩体,把题刻原址保护在长江江心,再在罩体内注入4500吨经过物理净化的水,使罩体内外压力基本一致。

“这样不仅保障了文物安全,也有效解决了泥沙淤积、销蚀等问题。”杨邦德称,近年来,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在实际运营中,不断升级改造了水循环系统、深水照明系统、潜水作业系统等,积极开展了水环境现状研究、空气质量监测研究与调控、水下建筑体安全监测、抑制藻类生物膜等,堪称同类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范例。

2019年,“白鹤梁题刻水下灯光改造项目”还入选了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文化和旅游装备技术提升优秀案例”名单。

深研究

进一步阐释长江文化迷人魅力

如果说,考古是基础,保护是前提,对历史文物的深入研究阐释则是继承与弘扬的条件。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重庆现有25908处不可移动文物、1482489件可移动文物,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特色鲜明、分布广泛,只有研究好、阐释好,才能传承好、弘扬好。

近年来,随着我市文博事业的持续发展,已形成了一条考古发掘、现场保护、室内修复、保管陈列、规划建设、成果展示的全流程链。

在研究上,我市完成了《长江三峡文化发展研究》《川江航运文化研究》《三峡文物与三峡旅游发展研究》等一批重点课题,出版了《近代川江航运史》《长江三峡历史地图集》等学术专著,以及《三峡文物考古研究系列》等,其中编撰出版的《大足石刻全集》填补了国内大型石窟寺编写出版系列考古报告的空白,进一步阐释了长江文化的迷人魅力。

在展示上,我市目前博物馆总数已达105个,近年新增建成开放忠州博物馆、夔州博物馆、江津博物馆等三峡库区综合性博物馆达12家。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还联合长江沿线博物馆推出《长江文明展》《三峡文物保护成果展》《大溪——走进长江文明之大溪文化主题展》等长江历史文明系列展览,成为了解和触摸长江文化的重要窗口。

在活化上,我市利用考古成果,按照“一园多点”模式,推进了长江三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目前万州天生城遗址、奉节白帝城遗址已开工建设,忠县皇华城遗址、云阳磐石城遗址、涪陵小田溪遗址等7处正在抓紧推进前期工作;推出了《三峡人家》《归来三峡》《巫山神女》等一批文艺精品;策划举办了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世界大河歌会等品牌活动;加快推进了洋炮局1862文创园等100多个长江流域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进一步强化了长江文化成片集中保护,擦亮了长江文化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在加强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方面,我市还注重把长江文化有机融入城市人文山水。通过“微改造”,推动了南岸区龙门浩、渝中区山城巷等传统风貌区对外开放,推进了渝中区十八梯、沙坪坝区磁器口、北碚区金刚碑、巴南区丰盛和木洞等传统风貌区的提档升级,让历史遗迹、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城市生活,结合独特的巴渝风貌与山水景观,打造高品质人文胜景。

另外,我市还将全面开展长江三峡历史文化资源“起底式”调查,实施后续三峡文物工作整体评估,编制三峡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规划,加快三峡文物保护报告编写出版,推动三峡文物资源活化利用与开放共享,服务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

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让“近者悦,远者来”,重庆正在释放新动能。

重庆日报记者 韩毅

原标题:重庆建设高品位长江文化走廊 形成考古发掘、保护修复、规划建设、成果展示全流程链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