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北京举行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有不少“重庆元素”。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感人故事?上游新闻为你讲述。
毛泽东重庆谈判时一级文物
再现中国共产党重要时刻
在展览的展柜里,陈列着一份珍贵的手稿,它是重庆谈判时期毛泽东赠予柳亚子的《沁园春·雪》手稿。
同时出现在展柜中的,还有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时使用过的水盂和铜水勺。
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的谈话》文稿,作为一级文物也在展览中亮相。
据专家介绍,毛泽东亲赴重庆进行和平谈判是一件轰动国内外的大事,重庆也随之沸腾起来。不光是普通百姓,毛泽东率中共代表团的到来也成为各民主党派议论和关注的焦点。
在会见各方人士时,毛泽东、周恩来等积极宣传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为推动一切抗日政党及爱国人士团结起来、共同奋斗,作了大量的统战工作。
他们在与宋庆龄、于右任、张澜、柳亚子、郭沫若等中共老朋友的多次交往中,就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面临的“两条道路”等诸多问题开诚布公、深入地交换了意见,共同切磋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重视,对各方民主人士的尊重。
1945年8月28日上午11时许,从延安乘机前往重庆,到1945年10月11日早晨,毛泽东在和蒋介石作最后一次直接谈判后,上午九时半前往九龙坡机场,九点四十五分飞机起飞,下午一时三十分回到延安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报告重庆谈判经过的全过程。
毛泽东重庆谈判行程中的绝大多数日子里,工作都从早安排到晚。
“8月29日,上午同张治中商谈谈判的内容和程序问题。下午同蒋介石第一次直接商谈。”
“8月30日,上午分别访晤宋庆龄、赫尔利。到住地桂园商谈的有柳亚子、沈钧儒等。下午前往特园访问张澜等。晚上出席张治中的宴会。”
“8月31日,上午赴国民参政会,出席邵力子宴请。下午在桂园会见中国民主政团同盟领导。”
……
“10月08日,出席张治中欢送宴会并发表讲话,到会各党派、各界人士500多人。”
“10月09日,下午《双十协定》在桂园签定。下午四时,蒋介石至桂园回访毛泽东,谈十余分钟,后同蒋介石赴国民政府礼堂参加双十国庆招待会。会后回桂园。晚,赴林园蒋介石官邸辞行。”
专家介绍,经过43天耐心、艰苦的谈判,让步与激烈的斗争,国共双方终于达成《双十协定》。
国民党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及各党派的合法地位,也承认了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地位和数目;尽管国共双方未能就解放区问题达成一致,但同意留待政协会议解决。
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的签订虽然最终没能阻止国民党蒋介石发动内战,但是仍如周恩来所说:“我们并不因为蒋破坏了这些协定,就以为没有了收获。因为全中国人民都承认了这样的事实,认为中共的地位是不容抹杀的。”
《双十协定》的签订使国民党接受了中共的“和平建国”方针,这样就延缓了全面内战的爆发,为战后国内和平发展带来了希望。
《双十协定》还确定召开各党派代表及无党派人士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共商和平建国大计,这实际上就是中共早就提议召开的党派会议,是战后争取和平民主斗争的一个重大进展。
叶挺在重庆写下《囚诗》
展现共产党人对党的无限忠诚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呵,给尔自由!我渴望着自由,但也深知人的躯体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地下的火冲腾,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在展厅中,这份珍贵的手稿,将一名共产党人对党的无限忠诚尽展人们面前,落款是“六面碰壁居士”。
这是194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共产党员叶挺被囚禁在重庆“中美合作所”囚室写下的一首《囚诗》。
1941年1月,叶挺在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非法逮捕,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西桂林等地,最后被移禁于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
在狱中叶挺受尽各种苦刑,仍坚贞不屈。
专家介绍,1942年,叶挺在被囚禁的重庆渣滓洞集中营楼下第二号牢房墙壁上以“六面碰壁居士”为名,写下了气壮山河的《囚诗》。手稿则由叶挺夫人李秀文探监时带出。
此诗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行径、极端虚弱的本质,表现了革命者的伟大气节,抒发了为革命献身的壮志豪情。全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没有华丽的文字雕饰,更没有用一个典故,但音韵嘹亮,感情炽烈,气势豪迈,意境壮美,气势豪迈,意境表达清晰完整,让人读后被作者那股凛然正气所震撼。这首诗是革命者用鲜血和生命谱写成的雄壮乐章。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反映了一代名将在国难当头不能驰骋战场是何等的无奈与心痛;“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呵,给尔自由!”表露了对国民党反动派阴险狡诈的面孔是何等的鄙视与愤恨;“我渴望自由,但也深知人的躯体哪能由狗洞子里爬出!”体现了坚定的革命者拒绝敌人的诱惑是何等的坚决与彻底;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地下的火冲腾,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表现了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是何等的无畏与坚强。
《囚诗》体现出来的革命精神,贯穿于叶挺将军一生。
《囚诗》是叶挺对党无限忠诚的凝结,是当前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宝贵精神遗产。这是一首用热血写成的诗,是一个革命者用生命谱成的雄壮乐章,虽然没有华丽的文字雕饰,但音韵嘹亮,读起来是那样的铿锵有力,令人回肠荡气。
一首《囚诗》,将他的雄心壮志和永不屈服的精神展示得淋漓尽致。
叶挺将军四子叶华明曾披露《囚诗》是叶挺在监狱时送给郭沫若的寿礼,1942年11月,托前来探望的夫人李秀文将这首《囚诗》带给郭沫若,表达革命者为真理献身的高风亮节和英雄气概。
郭沫若在《叶挺将军的诗》中曾这样评价:“这里燃烧着无限的激愤,但也放射着明澈的光辉,这才是真正的诗。他有峻烈的正义感,使他横逆永不屈服,而同时又有透辟的人生观,使他自己超越一切的苦难之上……他的诗是用生命和血写成的,他的诗就是他自己。”
新中国成立后,这首诗被选为小学课文,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
诗中所流露出的那种崇高的革命气节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
诗中所体现出的崇高革命气节和伟大爱国精神,激励和教育着成千上万的革命后代。
《新华日报》印刷机重庆也有
打响看不见硝烟的宣传战
在展厅中,有一台看似寻常的印刷机,但却历经岁月洗礼,部分零件磨损严重。展品的说明上写着:新华日报馆印刷《新华日报》的印刷机。
这样的《新华日报》印刷机,在重庆也有一台,而且是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陈列在馆内重要的位置,是中国共产党组织和领导全民抗战的实物见证。
在重庆的新华日报印刷机,有什么样的故事?
《新华日报》在武汉和重庆时期全部3231期报纸,以及《群众》周刊全部17卷405期,就是这台印刷机完成的历史使命。
1937年12月,一台装有德国西门子马达的平板印刷机,被正在筹办《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的中共报人潘梓年在武汉一家印刷厂购得。
不久,《群众》周刊与《新华日报》先后在武汉创刊发行。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印刷机随之迁渝。
《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打响了看不见硝烟的宣传战。
由重庆这台印刷机印制的《新华日报》,经常发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共领导人的重要文章,介绍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战的业绩,报道前线军民抗战的战况战绩,刊登社会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包括国民党爱国抗战人士的言论,成为鼓舞动员全民持久抗战的号角和旗帜。
1941年1月,皖南事变震惊中外。
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诋毁与污蔑,周恩来愤然写下“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和“为江南死国难者致哀!”两幅题词。
国民党顽固派没有想到,1941年1月18日《新华日报》刊登了这两幅题词,将皖南事变真相告之于天下。
当时,为了应对国民党新闻检查,印刷厂的同志们排了两个不同的版式,一个是没有周恩来题词的报样以应对检查,另一个是有题词的报样,悄悄用这台印刷机连夜赶印。等国民党检查人员发现时,报纸早已在街头销售,并且加印了5倍之多。
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和机智的斗争手段,使得《新华日报》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曾称赞“我们的《新华日报》抵得上一个方面军”,这台印刷机无疑是重要的武器。
2020年12月,国家文物局批复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同意复制两台《新华日报》印刷机,一台用作规划建设的重庆谈判纪念馆展陈,一台送往现在的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社,用于报史馆陈列。 作为印刷机,它为党的新闻事业立下汗马功劳,光荣而圆满地完成了历史使命;作为重要文物、中国共产党组织和领导全民抗战的实物见证,它的故事将永远传颂下去。
重庆移民“背井离乡”
百万三峡移民铸就三峡大坝
“这是告别故土的第一批三峡移民,2001年5月14日傍晚,这应该是被历史记住的时刻,三峡重庆库区云阳县古陵镇的1024名乡亲告别了家乡,这里是镇上的渡口,平日里人们从这里进进出出、来来往往,此刻,他们踏上的渡口也将不复存在,他们不会再回来,他们将在数千里之外的江苏省如东县安家落户。”
“最后一个上船的,是南溪镇的陶维民,站在他前面的是他的女儿,出门的欣喜正让小姑娘催促着爸爸快点上船,陶维民怀里抱着的,是他的侄女,才一岁多,等到这个小姑娘睡醒以后,也许她还不知道,他们已经在千里之外的上海崇明岛了。在首批移民中,年龄最大的82岁,最小的刚刚出生20天,这是他们对故乡的最后一望。”
“今天,最后一座感动中国奖杯,颁发给三峡移民。百万三峡移民获得感动中国特别奖。正是他们牺牲了小家的利益,服从了国家的利益,保证了三峡工程的开工和建设。”
……
2002年,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感动中国》颁奖仪式的尾声,还剩下最后一个奖杯没有颁发。
此时的舞台上,一张张照片从舞台上方缓缓降下,这些照片中的主人公,就是百万三峡移民中的一个个普通人。当年,百万三峡移民用自己的壮举,获得了《感动中国》的特别奖。
在颁奖词中,评选委员会这样写道:“携妻执子,远离故土,举家迁移,告别祖辈的家园。你们向故乡作最后的凝望,把眷恋深藏在心底,你们割舍个人的情感和利益,为的是成就几代中国人高峡出平湖的梦想,为的是造福更多的后代子孙。”
在展览中,就能看到三峡百万移民获得的“感动中国——2002年度人物”特别贡献奖杯及证书。
展柜里还有不少珍贵的展品:1999年11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代表福建省委、省政府赠予重庆市万州移民开发区的一对花瓶;2007年3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写给对口支援单位重庆市万州区的亲笔签名信等。为参观者们再现了可歌可泣的三峡移民精神。
据悉,三峡百万大移民,是为了兴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在长江三峡地区展开的一场史无前例、波澜壮阔的移民工程。正是重庆三峡移民在内的百万三峡移民,铸就了宏伟的三峡大坝。
古老的长江三峡,见证了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沧桑巨变,百万三峡儿女“舍小家,为国家”,惜别故土,再创新业,建起了一座座崭新的城市和乡村。
百万三峡移民的伟大实践,不仅是三峡工程建设的保证,铸就着三峡库区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更凝聚出可歌可泣的三峡移民精神。
上游新闻记者 李晟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