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历时十年,带领团队研制出“毒物毒品快速筛查提取柱”,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她以身试“毒”,口服毒物后,再进行抽血、取尿样本、处理分析检验,为一线民警提供重要线索;她用案例推理,互动教学,吸引无数学生前来听课。她是警界“验毒师”吴玉红,她和“毒物”打交道35年了。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陈雨 文
六月下旬,走进重庆警察学院的校园里,只见不少学生步履匆匆,他们正在为期末考试全力以赴。一路来到刑事科学技术系的实验室,吴玉红正带着学生们做毒物毒品分析实验。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陈雨 文
吴玉红今年57岁,1986年7月从吉林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毕业。因为喜欢做一名福尔摩斯式的侦探,也喜欢做一名人民教师,毕业后,她在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工作,专注毒物毒品分析的教学、科研、办案。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陈雨 文
2011年,重庆警察学院的前身重庆警官职业学院正在为升格为公安本科院校做准备,吴玉红和先生受邀来到这里。吴玉红印象中,初到时,校园里面还没有树木,如今这里已经郁郁葱葱。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陈雨 文
吴玉红刚到这里时,实验室里一根试管都没有,空空如也。那段时间,她和同事们四处奔走,从采购实验器具到寻找实验材料,他们一刻不敢松懈。如今,这间实验室已经成为重庆市毒物毒品分析重点实验室。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陈雨 文
被问到什么是毒物检测,吴玉红这样举例:比如,发现一具死尸,全身无外伤痕迹,那么对于办案民警来说首先需要排查是不是死于中毒。这时,验毒师就需要对死者的生物样本进行提取和毒物检测。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陈雨 文
毒物检测并不是简单地抽血化验,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它仍是一项难题。特别是在提取环节,人体中毒后,毒物存在于肌肉、肝脏甚至毛发当中,血液中的含量极其细微,加之血液中还含有其它物质,想要在其中提出高纯度的毒物,好比大海捞针。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陈雨 文
1996年,吴玉红在工作中就遇到这样的问题:在处理基层民警交办的中毒案件中,使用传统方法“验毒”后她发现提取率太低,其检验结果准确率根本无法满足警方办案要求。为此,她把自己的主战场移到资料室和实验室,查阅了海量资料,经历了无数次的尝试后,2006年,吴玉红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毒物毒品快速筛查提取柱”,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陈雨 文
该提取柱能将血液和尿液中的杂质牢固地吸附在柱中,使得毒物毒品随溶剂流出,快速地达到分离提取毒物毒品的目的,将提取操作的时间由传统的60分钟以上缩短到5分钟,提升了12倍。并且,它能将提取率由70%左右提高到90%。目前,该技术现已在重庆等全国20个省市公安基层推广使用,成为警用列装装备。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陈雨 文
吴玉红回忆,那段时间,人都魔怔了,抓紧一切时间查阅资料,满脑子也都是案例,随时随地准备回到实验室去加班。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陈雨 文
科研就是这样,从没有捷径,办案更是如此。为了得到人体代谢的产物和规律,她以身试毒,口服毒物后,再进行抽血、取尿样本、处理分析检验,为一线民警提供重要线索。新华网发(受访者供图)陈雨 文
科研和教学,如同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在吴玉红心中有同样的分量。今年是吴玉红讲台生涯的第35个年头。教书育人,她很喜欢也很享受。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陈雨 文
好的老师一定要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因材施教。所以,即使是上了几十年的“老课”,吴玉红也要在每一次上课前认真备课,查阅文献,根据相关技术的发展,用国际前沿的最新数据,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让自己的课堂永远保持新鲜有趣。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陈雨 文
在学生眼中,吴教授的课堂从不照本宣科,而是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她推行的案例推理式互动教学,深受学生们的欢迎,让大家不知不觉深入其中,甚至下课后还要讨论“案情”。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陈雨 文
工作之余,吴玉红喜欢泡茶,也爱做瑜伽。她说,懂得生活,才会热爱工作。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陈雨 文
公安事业,需要一代代人不断接力。未来,吴玉红的愿望是尽己所能,将学识和经验毫无保留传递下去,让学生们尽快成长起来。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陈雨 文
原标题:警界“验毒师”吴玉红寻毒找毒的35年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