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在石蟆镇清源宫施工现场
工人正在进行屋面修缮
石蟆镇清源宫保护修缮工程
自今年5月10日正式开工以来
各项建设计划有序推进
截至8月16日
该项目工程进度已累计完成53%
预计今年12月初完成
石蟆清源宫位于重庆江津区,是一座有着500年历史的典型明清建筑,也是渝西南保存最完好的明清时代古建筑文物古迹之一,为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2A级景区。
此次修缮工程本着文物修缮不改变文物原状、质量第一等原则,对清源宫整体破损部位进行保护,以让这座年久失修的古庙重获生机。
清源宫座北向南,占地8000多平方米,系传统建筑,风格独特,呈复合院布局。整个庙宇四周有10米高的风火墙相隔。抬梁式砖、木、石结构。缕刻浮雕,工艺精湛,飞檐翘角,青砖绿瓦,板石铺地。
三殿一院中戏楼两边对称,文武魁星楼,男女宾楼分左右。正前后殿共有32根大圆石柱支撑,颇具明清特色,庙宇周围古树参天一遍绿荫。
清源宫正门下面是一石板铺地的月台,石梯脚有一对石狮笑迎宾客,宫前垂带式踏阶梯拾级而上,石梯宽5.5米,斜长17米,梯阶两旁各有花台8座。
山门为石质牌楼,其上有道教传说浮雕6幅。正山门两边各有一只笑面石狮和汉白玉狮,对称相向,正门上方便是石牌楼刻有“圣旨”二字,两边各有一位丞相,烘托出本宫奉旨修建的庄严气氛。下额横书尺许《清源宫》三个大字,笔力尤劲,蔚为壮观。
进入山门即是戏楼,戏楼是石木结构。抬梁式梁架,九背歇山顶。整个戏楼由14根圆形大石柱支撑。戏台宽9米,进深9米,通高10米,柱高7.6米。戏楼上正中巨匾上书《灵襄大包》四个大字。
中央电视台一套中“九州戏苑”栏目组,曾观看了重庆川剧院到石蟆送戏下乡的录象资料后,被古戏台吸引,于2001年10月28日亲临清源宫古戏台进行拍摄,使古戏台走出重庆,走向中央电视台,面对了全国观众。
川主殿与戏楼遥相对望。它是由12根大圆石柱支撑,对称式排列,抬梁窜架式结构,硬山式屋顶。石柱的对联云:“都江堰治水丰功伟绩叹为观止;清源宫造像鬼斧神工志以殊荣”。
沿8级石梯而上便是川主殿,宽15米,进深12米,通高8米,12根红漆大圆石柱支撑,对称式排列,抬梁窜架结构,硬山式屋顶,屋脊房面上塑八仙,鳌鱼,龙首翘角,麒麟情态逼真,似欲驾云腾飞。
“自从川主神像落户,石蟆再没发生过水旱天灾,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说完这,清源宫负责人还告诉记者一件川主大菩萨的奇闻:1944年甲申年大天干,木广场立夏无雨。人们把川主神像抬回木广场,所到之处,乌云密布,随即下雨。为此,木广场当年也获得了意想不到的丰收。
或许,川主大菩萨有求必应,只是人们心中美好的寄托,但因为对川主的虔诚,一直以来,四面八方的香客都不断来到这偏安一隅的清源宫祭拜,“清源宫庙会”也从明代传承至今,成为难得的一方民俗。
清源宫每年都要举办庙会和民间文艺演出,吸引了渝川交界津、合等县数以万计的群众。这里的川剧座唱、舞狮表演、爬杆表演、楹联撰写等成为特色。
农历6月24日是治水先圣李冰的“生日”,这位技艺高超的工程师2000多年前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泽及四川民众,被人尊为“川主”, 其功德无量,受道家供奉,敬为神尊“大菩萨”。每年农历6月24日前后数日,民众都会组织祭奠活动,便形成了“川主庙会”。
目前,石蟆镇已被命名为重庆市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清源宫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内的多家主流媒体多次对这里进行过专题的深度报道。石蟆镇清源宫已成为渝川交界处民俗文化的最佳看点之一。
通讯员 赵菲 李淋蔓
原标题:石蟆清源宫正在修缮,年底完美呈现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