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从“心”启程,让非遗传承人路更宽
09-02 06:27:53 来源:重庆日报

2021-09-02-006-289287-1.jpg

铜梁区太平镇坪漆村龙灯彩扎基地,村民正在学习龙灯彩扎制作工艺。(资料图片)

重庆日报消息,打扫清洁、整理课桌、增添教具……8月31日,在万州区中加友谊小学,美术老师、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罗氏剪纸”传承人罗小城,一大早就赶到学校做开学前准备,其剪纸社团也将再次“营业”。

新学期,他的非遗剪纸课被纳入学校延时服务课程,每周排课6节,预计将吸引100多名学生参加。

在他看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传承人是保护和传承的关键因素,需要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不断壮大传承队伍。

近日,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完善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健全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制度,促进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拓宽人才培养渠道等。

日前,重庆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9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11人、区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787人,在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建设上有何经验做法?重庆日报记者对此作了调查。

非遗进校园

从“毛遂自荐”到“扫榻相迎”

说起非遗传承人,许多人脑海里浮现的都是一群“老顽固”,凭着情感和梦想,守着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一守便是一生。

年轻、时尚、活力的罗小城颠覆了固有印象。走进他在学校的工作室,琳琅满目的剪纸作品,或气势如虹,或自然豪放,或精妙无比。

罗小城生于万州一个农村家庭,祖母一生钟爱剪纸和刺绣,母亲也是远近闻名的剪纸和刺绣巧手,他从小耳濡目染,酷爱剪纸艺术。18岁时,他考入重庆三峡学院,成为一名美术科班生。读大二时,他无意间发现许多色彩鲜艳、造型各异的剪纸镂空图案,顿时对其产生浓厚兴趣。

“能否把绘画与设计艺术融入到剪纸中,通过剪纸独特的线条和镂空来表达绘画呢?”罗小城说干就干,一头“扎进”剪纸技艺中。经过多年沉淀和积累,他创作了《水浒传》《灵山十巫》《清明上河图》《古万州十景图》等大量经典作品,先后获评中国剪纸艺术节银奖、蔚州国际剪纸艺术节铜奖等大奖,个人还荣获“第20届全国青年岗位能手”、重庆市“巴蜀青年工匠”“重庆市岗位能手标兵”等称号。

2016年“罗氏剪纸”入选重庆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罗小城被认定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作为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是我的责任。”罗小城说,起初,他在学校免费给同学上剪纸课,之后,学校挂牌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以兴趣特色班的形式,把“罗氏剪纸”融入课堂,弘扬和传承非遗技艺。

“这学期,学校更是将我的剪纸课纳入延时服务课程,一周排了6节课。”罗小城称,他将大力探索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相结合,努力培育更多人才。

据介绍,近年来,石柱、铜梁、秀山、北碚、沙坪坝等区县,已通过兴趣班、课间操、艺术课等形式,让竹铃球、铜梁龙舞、秀山花灯、北碚粮食画、金钱板等大量非遗项目走进了校园。

从“毛遂自荐”发展到了“扫榻相迎”,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特色教育项目,非遗传承人才梯队建设成效明显。

研修研习

从“师传徒”到“百花齐放”

揉泥、制坯、打磨、修坯、上釉……在荣昌区安富街道通安村,穿过一片柑橘林,拾阶而上,一栋古色古香的四合院掩映在林荫中,静怡、悠然,陶渊明笔下“结庐在人境”的画面浮现在眼前。

叩开木门,荣昌陶器制作技艺区级非遗传承人管永双正潜心制陶。院内各房间,展陈着各式造型的陶器,三两慕名而至的客人正安静品鉴,主、客、陶,共同构成一幅怡人画卷。

2014年,管永双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陶瓷艺术专业,在跟荣昌陶器市级非遗传承人张俊德等前辈学习一年多后,他创办起“西山雨”陶艺工作室。结合川美学习的知识,他对荣昌陶器型、釉料等进行了艺术创新,开发出涵盖银杏灰釉、芭蕉灰釉、檀木灰釉、荷叶灰釉等20多种植物灰釉产品,给传统荣昌陶带来了一波“植物”美学新风尚,丰富了荣昌陶的色彩和艺术表现形式。他的作品《痕》入选首届中国四大名陶展,《陶瓷柴烧茶具组合》获得第54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铜奖,《无象》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如今,管永双每一次开窑,都会吸引数十人参观购买,上品壶售价过万元。“我从一名陶瓷艺术专业的大学生成长为一名非遗传承人,得益于张老师等前辈打破传统倾囊相授,也得益于政府对非遗传承的大力支持。”管永双称。

在我国,传统老艺人传授技艺多为口传心授、单线传承,有较强的“门户之见”,一定程度上造成非遗传承人群体的老龄化、新生力量相对薄弱等问题。

传承旨在传授和继承。近年来,我市进一步完善了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实施了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组织西南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文理学院、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4所高校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共31期,培训学员1384人次;开展市级非遗传承人群研培工作,培训社区群众3000人次,大力提升了传承人技能,拓宽了人才培养渠道。

“目前,除了传统‘师带徒’,我市还大力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包括举办非遗学术论坛、非遗展览展示、技能大师工作室等,这些举措极大地提升了非遗保护工作队伍能力水平。”管永双说。

动态管理

非遗传承人不再是“终身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明的瑰宝,是一个民族、一个城市的记忆,而非遗传承人则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近年来,社会上也出现了所谓的“头衔热”“大师热”。个别非遗传承人入选后就认为万事大吉,只顾利用“非遗传承人”这个头衔谋取个人利益,并没有为发扬、保护非遗项目起到真正作用。

本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到,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的评估和动态管理,完善退出机制。

“事实上,我市已实施了对传承人的动态管理,近年来已经取消12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资格。”市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无正当理由不履行规定义务,主管部门可以取消其代表性传承人资格;丧失传承能力,主管部门可以重新认定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传承人有责任和义务在保证自身技能传承的同时,积极参加非遗教育宣传等公益活动,取消‘终身制’有利于优化传承人队伍结构,激发传承人群的传承实践活力。代表性传承人被取消资格后,依然能够从事非遗技艺的保护传承工作,只是不再是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该负责人称。

接下来,在非遗保护中,我市将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工作方针,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健全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加强非遗项目保护管理、推动非遗保护能力建设,让非遗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原标题:从“心”启程,让非遗传承人路更宽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