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年前,1949年11月30日晚,育才学校、社会大学、红岩小学三校师生扭着秧歌舞,欢天喜地迎接解放军进重庆城。他们从位于化龙桥的红岩村一直步行到重庆市中心,把一面秘密制作的五星红旗插在了“抗战胜利纪功碑(解放碑)”上,这便是飘扬在山城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如今,这面五星红旗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城市之路”展厅,向观众们展示着那段光荣的历史。
这面五星红旗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在博物馆安家的这些年里,它又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10月4日,三峡博物馆副馆长张荣祥向上游新闻进行了解读。
黄纸作星 红绸作旗
这面五星红旗为绸质,横181厘米,纵137厘米。
张荣祥说,要说它的故事,还要从重庆育才学校说起。
重庆育才学校是一直受到周恩来和中共南方局关怀与支持的学校。抗战期间,学校搬到红岩村与八路军办事处相邻,还办起了红岩小学,解决了八路军办事处干部子女入学问题。
时任学校教导主任的李能寿,作为见证者之一曾回忆道:“当时一本刊载了建国消息的《群众》杂志在师生们中间流传,大家第一次看到了五星红旗的样子,于是压抑不住内心的喜悦,准备自己来做一面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
为了迎接重庆解放,育才学校、社会大学、红岩小学三所学校的师生们冒着危险,找来一张红绸被面,参照当时《群众》杂志上对国旗形状和五星位置的描写,悄悄开始制作国旗。由于没有黄色面料,学生们便用黄纸剪成五星,贴在红绸被面上。
1949年11月30日晚,育才学校、社会大学、红岩小学三校师生扭着秧歌舞,欢天喜地迎接解放军进重庆城,他们从位于化龙桥的红岩村一直步行到重庆市中心,把这面秘密制作的五星红旗插在了“抗战胜利纪功碑(解放碑)”上,这便是飘扬在山城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多次“走进”各大学校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同学们,你们知道重庆的第一面五星红旗是什么样子吗?”
“你们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你们知道它现在有多大岁数了,现在哪里……”
通过聋哑学校曹晖老师的现场手语翻译,博物馆教育专员吴婵老师循循善诱地用一连串发问,触发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同学们仰头伸脖凝神关注手语老师,生怕错过了故事的精彩内容。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六·一”儿童节前夕,为加强红色教育,传承红色精神,将党史营养、红色基因浸润少年儿童心扉,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博学堂”走进重庆市聋哑学校,开展“童心向党·礼赞百年”社教活动,专门为孩子们讲述了重庆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故事。
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重博学堂”的工作人员们至今记忆犹新。
七年级一班邹济钊同学在活动结束后告诉工作人员,之前参观博物馆时他曾看到过这面五星红旗,很好奇这面五星红旗是谁绣的。一堂课下来,自己终于找到了答案。
七年级一班邱荣健同学则用手语表示,重庆的第一面五星红旗来之不易,是对重庆解放的一种特殊纪念,“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学习英雄人物、先进事迹,在学习中养成好的思想品德追求,自立自强,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上游新闻 李晟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