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客运索道界元老:我干的都是“悬”事儿
10-12 18:25:19 来源:北京晚报

11.jpg

对于“索道人”来说,长年在外,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是常态。

22.jpg

张海乔设计的香山索道是北京首条客运索道。

北京晚报消息,最近一次出现在媒体上,张海乔的身份,是作为北京首部老楼成功加装电梯的居民牵头人而备受瞩目。其实,这位78岁的老爷子在业内还有一个更为知名的身份:中国著名的索道专家。他组织和参与了上百条客运、货运索道的设计和建造工作,亲身经历和见证了中国客运索道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

半个世纪都在和索道打交道


相比于应用在矿山等地的专业货运索道,人们更常见的是载人的客运索道。但事实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先发展起来的是货运索道。1963年,张海乔从北京矿业学院机械系毕业后,分配到北京起重运输机械研究所。这个所建于1958年,2008年更名为北京起重运输机械设计研究院。

刚入行的那几年,张海乔主要从事货运索道系列化、标准化设计。那时,国家的索道事业底子差、技术落后,全国范围内,只有不足两位数的简陋的货运架空索道。随着各地矿山的建设,很多部门都纷纷要求建设架空索道作为运输设备。北京起重运输机械研究所决定成立专门的索道组,加快货运索道的建设速度。

索道的设计和施工都是在非常艰苦的环境下完成的。张海乔说,建索道的地方,尤其是货运索道,都是人迹罕至的地方。野外勘探时,要选出一条适合建索道的线路,就需要设计人员用脚去丈量,只有把整个山头的情况摸清楚,才能优选出一个最佳方案。一条索道的好坏关键看总体设计。线路选得是否得当、有没有破坏景观都是考量的依据。比如,1979年开始设计建造的北京第一条客运索道香山索道,为了不破坏景观,它的走向选择的是靠近公园围墙,而非从景区中间穿过。

香山索道开工伊始,还遭遇了停工风波。当时泰山索道就是穿行了景区,有人认为破坏景观,建设部、清华、北大等多位专家为此还专门前往调查,后来线路进行了更改。正在施工的香山索道受此事影响,停工了半年多,直至通过了评估,才得以继续建造。

嘉陵江客运索道探秘

1973年5月,张海乔所在北京起重运输机械研究所,正式进入客运索道时代。第一机械部和冶金部在四川渡口攀钢设备会上商定,为解决工人上下班交通问题,共同研制我国第一条客运索道。

“攀钢所在的地方,山这边建厂矿,山对面可以住工人,但是中间隔着几百米宽的金沙江。工人上下班如果走路要绕很远。”那时,国内的索道技术没有应用到载人方面,于是,第一机械部、冶金部发文,组建由北京起重运输机械研究所负责,川矿、鞍山冶金院、长沙冶金院、长沙有色院等单位参加的联合设计组。组长由张海乔担任,设计组成员20余人,当年8月开展工作。1975年底,全部施工图纸就在这些“最强大脑”们的设计下顺利完成了。

不过,这第一台载人索道终归是“时运不济”。“图纸有了,设备也做出来了,就等破土动工了,结果,赶上大调整,项目缺少资金,难以上马。”恰恰那个时候,交通设施落后的重庆正在寻找办法,将嘉陵江两岸联通起来。攀枝花跨江客运索道项目下马的消息传到重庆,当地科委和公用事业局立即派人赶往攀枝花和北京。

此时得到消息的张海乔,把信息上报到所里,研究所上下都希望能让闲置了两年多的设备发挥作用。为了进一步沟通,张海乔连夜坐火车直奔重庆。赶到重庆后,他找到科委、建委,逐一汇报沟通后,终于说通了重庆方面,嘉陵江索道确定采用攀枝花索道的原套设备。

“不论到什么时候,安全都是第一位的。当时有人质疑说,这个设备放了两年,还能用吗?为了检验,重庆还组织了考察组现场鉴定。最后鉴定结果是,保存很好。”就这样,1980年12月15日索道正式动工。两年后,嘉陵江客运索道建成试通车,成为中国第一条城市跨江客运索道,它不受洪水大雾封航和道路堵塞影响,成为山城人民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过江空中交通运输工具。

了不起的中国智慧

客运索道建设的兴旺与否,在张海乔看来,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经济快速发展,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对索道的需求就越旺盛。1989年9月,我国第一条自主研制的单线脉动式循环吊厢跨海索道,在大连老虎滩投入运营。这条索道的主要设计者就是张海乔。索道从开始设计时就遇到了各种难题。首先就是长达500多米的大迈跨,客运索道的“一跨”指的是两个架空点间的距离,通常不会超过200米。1987年接到老虎滩景区的加装要求后,张海乔首先就放弃了当时最为常用的吊椅式索道,但是,如果选择安全性较高的拖挂式索道,又面临着景区预算不足。

“1986年我曾到有着索道王国之称的奥地利学习技术。培训的时候,工程师曾给我们看过一张图,介绍他们在以色列设计建造的大迈跨索道。当时他们并没有详讲核心数据,只是把吊厢展示了一下。回国后正好遇到老虎滩项目,和以色列的这个项目很相近。”张海乔说,这种大迈跨的索道总体设计采用的是集中载荷,3个吊厢为一组,每个吊厢可乘坐6人,力的分布与普通索道完全不同。在当时没有人教的情况下,根据参观记录下来的笔记,张海乔带领着整个设计组,愣是靠按计算器,花了一个多月终于把整体设计给熬出来了。

了不起的中国智慧!老虎滩索道项目全长585米,最高运行速度4米/秒,单向每小时运输能力450人。作为国内第一条跨海客运索道,而且首次采用了众多先进的设计,这条索道也成为北京起重运输机械研究所索道工程部发展的转折点,确定了这支科研队伍在索道行业的领军地位。

“这一行真的不容易”

行走大江南北,看过最美丽的风景,也遇到过常人无法体验的艰辛和危险,这就是“索道人”的常态。

位于四川阿坝黑水县的达古冰川,是全球海拔最低、面积最大、年纪最轻的现代山地冰川。2003年,达古冰川索道项目酝酿启动。4850米的海拔之上,如何能在不破坏冰川的情况下,建起一条客运索道?景区开发公司专程到北京来请张海乔。当年8月12日,在黑水县长和当地向导的陪同下,已经65岁的张海乔前往现场查勘地形。

达古冰川的冷峻之美深深震撼着这位老人,一路上的险峻也让他印象深刻。当他们一行人到达海拔4200米的高度时,通常马匹就不能再继续上了,当地藏民也要及时折返。但是冰川索道的一个架空支点,需要设置在靠近冰川脚下的一个坡地上,勘察人员必须要到达4850米的高度,才能掌握详细的地理情况。当天,领队的马儿刚过4200米高度,果真就不肯再前行了,它低头将背上的人摔下,自己一头跳下了悬崖——连马都不肯走的路,张海乔他们必须要努着劲走完。

项目施工同样困难重重。靠近冰川的地下都是冻土带,工人们向下打了很深仍然是冰。在工程中,遭遇冻土层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会危及整个项目安全。张海乔找到兰州冻土研究所,他们曾参与青藏铁路的建设,向他们请教解决的办法。最后,经过长达一年的论证,这条一千多米长的客运索道终于建成。

2000年初,在云南大理建设感通索道,进行野外勘察时,山路狭窄且到处长满了杂草,张海乔一步踏空,整个人直接滑了下去。这可是落差十多米的山腰!有常年户外经验的他,反应敏捷,顺势拽住了一把竹子,身体这才停止了下滑,挂在了树上;在苍山索道,野外勘察穿越一条山沟时遭遇迷路,山沟笔直陡立,12个小时过去了,张海乔一行人才找到出来的路。出来的时候,他的鞋破了,脚肿了,后来连脚指甲盖都走掉了。

“做索道这一行,是真的不容易。大家坐的都是建成的索道,轻轻松松欣赏美景,但是,最苦的设计建设,却很少有人知道。”张海乔说,他是中国第一代索道人,如今,一代一代的接力,特别能吃苦的传统并没有丢。现在年轻的索道人,他们把创新的精神更加发扬光大,他也相信中国未来的索道事业,一定会走在世界的前列。

(原标题:张海乔:我干的都是“悬”事儿 )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