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消息,这是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的青土湖,有碧波荡漾的湖水,轻歌曼舞的芦苇,成群栖息的野鸭,展翅翱翔的天鹅……
可谁能想到它曾经干涸了半个多世纪。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但是,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自2004年以来,已连续3个监测期持续净减少,初步遏制了荒漠化扩展态势。
这背后,是无数中国治沙人长达半个多世纪令人震撼地不懈奋斗与付出……
荒漠化危机,咄咄逼人
沙者,水之少也。中国古人的造字智慧里,隐含着“水”与“沙”的辩证法。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的《全球荒漠展望》报告,目前荒漠化问题日益严重,地球40%以上的土地为旱地,世界人口的1/3居住在干旱地区。荒漠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全球性环境和社会难题。
中国,这片拥有五千年文明史、养育1/5世界人口的土地,同时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影响最严重、水资源最匮乏的国家之一。
遥看中国北方那条漫长的沙漠带,从西往东数,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姆塔格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从新疆向东一直延伸到内蒙古东部。它们就是中国的八大沙漠和四大沙地,从西面、北面、东北三个方向逼近北京。
危机,咄咄逼人!
截至2014年,全国沙化土地172.1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近1/5,有沙化土地分布的县占全国总县数的近1/3,超过4亿人口受到影响。有谁会忘记2000年那个令人陡生寒意的春天吗?北京地区遭受12次沙尘暴袭击,黄沙蔽日,殃及天津、南京、上海等地,甚至引起周边国家的恐慌。
荒漠化,如同一柄锋利的达摩克利斯剑,高悬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头上,高悬在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生命线上。
治沙,关乎一个古老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治沙与治国,在当代,历史性地走到了一起。
向土地荒漠化宣战,中国在行动!
维护共同的地球家园,中国在行动!
守卫人类的共同命运,中国在行动!
一鼓作气,向乌兰布和沙漠挺进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历史上黄河曾屡次改道,沙逼水走宛若一道命符。黄河的含沙量和输沙量均居世界大江大河之首,最高时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乌兰布和沙漠每年向黄河输沙约7700万吨,使得黄河河床年均抬高10厘米以上。流经河套平原的黄河,已经不堪黄沙的注入了。
沙漠治理,关系着整个河套地区的粮食安全,更关乎整个中国的生态安全。位于黄河最大几字弯头的磴口,被推上了命运的前台。
今天的磴口,隶属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追溯这个古老县境的历史,至少在司马迁的时代,这里还是远离沙漠的水草丰美之地。灾难性的转折大概是从南北朝开始,连年混乱,乱世中求生存的老百姓来到塞北边地,大量砍树、垦荒,原始植被遭到破坏。当地老百姓说,三年大跃进,砍掉三万亩。原本的防沙林,砍下了几十个豁口。人们终于见识到乌兰布和沙漠的厉害。
磴口县防沙林场场长姜吉荣1982年来到磴口一中读书,他清楚记得那一年,一场沙尘暴足足刮了30多天,“县城就在沙漠的中间”。
磴口人说,“沙漠的头就扎在黄河里”。成立于1950年5月1日的磴口林场,是内蒙古全区300多个林场里唯一以防沙命名的林场。磴口林场就位于咽喉要道。守好308里防沙林带,相当于守住了中华民族的命脉——黄河。老姜和林场的83名员工,就日夜守护着我们的母亲河。
老姜是30多年的老林业人,他的前任场长一干20多年。苦和累早早化作皱纹,爬上了他黝黑的面庞。在磴口,毕生献给防沙事业的人太多了。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代又一代人接力付出,如今的乌兰布和沙漠才能远离黄河10公里,磴口沙漠治理面积达到28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之初的0.04%,扩大到现在的20.2%,耕地从6.8万亩扩大到现在的86.6万亩,每年以治理18万亩的速度,向着乌兰布和挺进。
磴口人一口气也不敢松懈。假如没有这60多年的一鼓作气,今天的乌兰布和沙漠或许早与毗邻的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地连成一片,那将是中国腹地面积最大的新沙漠。后果不堪设想。
“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站在磴口的刘拐沙头,想起另一个忧伤又坚韧的名字——民勤。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位处河西走廊,是一片在中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和第四大沙漠腾格里夹缝中生存的绿洲。
民国之前,这里的名字叫“镇藩”。民勤人说,“我们的孩子生在沙子里,我们的归宿也在沙子里”。这里流行一句民谚,“天下有民勤人,民勤无天下人。”“民勤”二字,凝固了数不尽的苦涩。
作为中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民勤境内的风沙线长达408公里。2009年,全县荒漠化面积达到了94.5%。恶劣的自然环境,让民勤人从一出生就被灌输一种逃离的思想。民勤人把青土湖视作“母亲湖”,她的干涸,仿佛流尽了民勤人与沙漠搏斗的汗水与泪水。
2001年,中央对民勤治沙问题做出批示,首次提出“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民勤的命运掀开了新的一页。过去是一人、一铁锹、一架子车“零敲碎打”的治沙模式,现在是规模化、工程化的治沙造林。过去是与沙漠争土地、争生存空间;现在是向沙漠要生态效益、要经济价值。今天的民勤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儿。
在腾格里沙漠边缘的治沙队
正赶上造林时节,一个个治沙队穿梭在腾格里沙漠,他们用稻草和梭梭为浑黄的腾格里沙漠披上了绿色的袈裟。红色、粉色、绿色、蓝色,治沙队妇女们的各式头巾是腾格里沙漠最美的风景。全民发动起来,民勤的公务员也是治沙造林的公务员。目前,民勤全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229.86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11.52%提高到17.7%。
沙区的绿色,总有故事,总有奇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有人曾向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提问:“如果再生为人,您愿意生在哪个国家?”
汤因比思索片刻回答说:“我愿意生在中国。” 他以历史学家的眼光给出了审慎的理由:“中国今后对于全人类的未来,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今日之中国,其承载也深厚,其行进也迅疾,其步伐也稳健,其希望也浩荡。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
这是宣誓,也是嘱托;这是责任书,更是军令状。
遥想3000年前,周文王在临终前告诫武王要加强对山林川泽的管理:“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
3000年后的今天,《防沙治沙法》《森林法》《草原法》,禁止滥放牧、禁止滥开垦、禁止滥樵采,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为绿色发展搭建了钢筋铁骨,也为美丽中国开辟了康庄大道。
穿沙公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久久为功,锲而不舍。
沙区人让我们更新了时间意识。这里不是以秒为记,而是以年,甚至五年十年。在沙区,人们栽下一棵树,一眼望十年。他们喜欢说:十年之后再来看吧。这诺言掷地有声,这信心矢志不渝。有了这诺言和信心,才有了本世纪以来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连续三个监测期实现了“双缩减”。这样不可思议的成就,让世界为之惊叹。
为了不起的中国治沙人,点赞!
原标题:不可思议!这群中国人在荒漠上创造了一个世界奇迹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