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悦读 > 正文
屯粮,从来不是一件小事
04-25 08:12:48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微信公众号

中国国家地理微信公众号消息,从原始社会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粮食产出有了剩余开始,人们就必须面对如何储存粮食这个性命攸关的问题

各种各样的粮仓由此应运而生,从原始的存粮窖坑,到工艺考究的粮库建筑。

从古到今,粮仓经历了怎样的变革与发展呢?

1.jpg

出土的汉代陶仓楼

中国粮食储备的历史非常悠久,现今发现最早的粮仓,是在河北邯郸磁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而通过在古代墓葬中发现的大量粮仓造型的陪葬品,也可以看出人们对于粮仓的重视。

从“自发”储粮到常平仓

如果新石器时代的粮仓,还带有“自发”的性质,到了夏朝,仓储制度在中国已经正式成为一项重要的国家财政制度。

自周代开始,仓储制度日趋成熟、仓储规模不断扩大,不仅重视中央仓储建设,也注重在地方兴仓储粮。

西汉王朝在营建新都长安时,第一批建设的工程不是豪华宫殿,而是名为太仓的粮仓。

此外,西汉的郡、县两级还有常设之仓,边防部队也建粮仓。

到汉宣帝时,中国则正式建立了“常平仓”。

粮仓的基本功能是为日常消费储存粮食和在丰年积蓄余粮以备灾荒,常平仓的意义却还不止于此,当时的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在奏折中写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

每当粮食短缺,市场上粮价飞涨时,政府就将常平仓的粮食投之于市,不致“谷贵伤民”。而当谷物丰收,粮价下跌时,政府又通过平价收粮,不致“谷贱伤农”,起到了平抑粮价、调控市场的作用。

到了北宋,王安石又改进了常平仓,即在粮食收获前,由政府借钱给农民,收获后交税时,农民可以以谷物抵值还款。如果还款时市场谷物价格上涨,农民可以归还现金,以保护农民免遭高利贷盘剥、稳定粮食生产、减少市场价格波动

从而保护城市消费者。

至此,常平仓制度趋于完善,成了稳定农业生产及国民经济的重要制度。

2.jpg

部分中国古代重要粮仓遗址分布图

丰图义仓:慈禧认证的“ 天下第一仓”

3.jpg

丰图义仓

与常平仓明显的“国有”身份不同,中国古代的另一类重要粮仓——义仓。

本着藏粮于民、建立民间储备的理念而兴建,义仓的本意是“民办”粮仓:仓库设于乡间,仓粮由乡民自愿捐献,富者多出贫者少出。粮仓由乡民中威望高、声誉好者管理,管理人员定期轮换,有利于仓储透明。遇到灾荒时,义仓可以就近赈济,及时便捷。

但这项制度明显带着理想主义的色彩,在现实执行中总是困难重重,所以,历朝历代总是时立时废,时兴时衰。

纵观中国历史,义仓的运营情况,以清代为最佳。丰图义仓在清光绪八年(1882 年)由“救时宰相”阎敬铭倡导修建,竣工后,因其坚固适用,被慈禧太后朱批为“天下第一仓”。

4.jpg

修筑于清光绪年间陕西省大荔县的丰图义仓

被誉为中国古代粮仓建筑的典范,丰图义仓的选址非常讲究,仓城东面为河滩,有40万亩耕地可提供粮食来源。

仓城基址为县城附近的至高之地,地势高燥,排水方便。

仓城北有绝壁,东为断崖,西南亦远离民宅,这对仓房的防火、防盗等管理是极为有利的。

从粮食运输上看,义仓北临朝坂古道,东临黄河,水陆交通都非常便利。

而且黄河也是一个良好的水源地,如遇火灾可提供充足的水进行扑救。

5.jpg

丰图义仓位置及结构示意图

丰图义仓仓顶平面采取分段四周高、中间低的结构,巧妙地将雨水汇于中间部位再下落水槽向院内排去,避免雨水四散造成积水、渗水或渗蚀墙体。仓房地面由松木板铺成,离地下40厘米,木板下墙体四周有4个排气孔利于空气流通和潮气排出。

原标题:屯粮,从来不是一件小事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