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翻译领域的一起“纠纷”出了圈,成功引起了广大网友的注意。事情本身很简单:3月16日,某影评网站用户@高晗 给外国文学《休战》的翻译打了个差评“机翻痕迹严重,糟蹋了作者的作品,还是老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随后译者韩烨本人发帖,表示作为非科班出身译者,愿意虚心接受所有人的意见,但“机翻”属于道德问题,如此说法近乎人身攻击。本以为只是读者和译者之间的小小争论,没想到的是,紧接着自称韩烨好友的网友,竟然把高晗举报到所在学校,随后,学校方面对高晗进行了批评教育,3月27日,高晗发表道歉声明,表示“经批评教育后,删除短评,并向韩烨女士和出版社道歉。”
看完整个事件,吃瓜群众不禁发出地铁老头看手机表情:这都是什么事儿啊。
都2021年了,什么样的翻译还让人评不得了?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文艺作品,每个人的理解和看法不同,读者提点批评意见,就要如此上纲上线? 还要遭举报被迫道歉?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一名创作者如果无法接受批评,反而会让人觉得专业不精、底气不足、胸怀不够。所以,面对文艺批评,创作者或许应该更虚心一些,包容一些,只要不是恶意中伤和人身攻击,就不存在任何问题。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该鼓励这样的批评,因为这类真实的反馈是创作者的一面镜子,能起到提醒和鞭策的作用。
虽说你有批评的自由,我也有举报的权利,但这种企图通过召唤公权力为自己保驾护航的行为,本身就暴露出创作者的羸弱和不堪一击,好似被人踩了尾巴一样上蹿下跳,失了格局。
更令人不解的是,学校还真的对高晗进行了批评教育,这样的做法让人难以理解。学生自己买书看完在网络平台评论两句,并未违法违纪,也不违背公序良俗,学校着急下场“扑火”的行为反倒是坏了规矩——本来是读者和译者之间的思想交锋,你偏偏要扣一个“侮辱诽谤”的罪名,这还能不能让人好好说话了。
上次这样小气的还是狗不理包子。据北京日报,去年九月,一则探访狗不理包子王府井总店的视频引热议。视频中博主发表对菜品的评价,并称厨房传来咳嗽声。随后店铺方发布声明称,视频恶语中伤已报警。
在面对差评的时候,狗不理选择诉诸公权力,直接让公权力下场维护自身名誉;而在此次翻译事件中,译者朋友找到评价者的学校,也是企图用公权力维护自身名誉。可以看到的是,狗不理和《休战》事件举报方,同样都遭受到了舆论的反噬,希望召唤公权力为自己保驾护航,却只能越描越黑。
所以,不管是卖文章还是卖包子,都是开门迎客做生意,面对“差评”,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有则改之,不则加冕,不知反思,一味追究对方责任,暴露的自身格局不够、底气不足。不仅如此,面对文艺作品,创作者更应该放宽心态,容得下各种声音和态度,和读者之间的交流沟通,不必附着太多恶意和情绪。
上游新闻评论员 龙春晖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