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要试水医药电商了,这是惊喜还是惊吓?
惊喜暂没有,惊吓倒是不少。
据《中国企业家》最新消息,拼多多已经上线了医疗计生、精制中药材、隐形眼镜三个子类目,包括感冒灵、足光散、肾宝片、阿胶等OTC药品,同时,拼多多还在邀请有互联网药品交易证书的企业入驻医药健康馆。
作为一家互联网电商平台,拓展业务边界,无可厚非。但为什么说拼多多试水医药电商带给人的惊吓大过惊喜?
拼多多的核心,在于社交网络下的拼团模式,在获得量的前提下将价格降到最低。这对于“五环外”消费者来说,确有吸引力。
其前提是,产品具有社交属性,也就是说平台提供的产品,可以通过社交网络连接起可能的消费者下单,在达到一定量的情况下,可以将生产销售成本降下来。从而为消费者提供低价格产品。但是,药品的社交属性具有天然不确定性。试想,我不可能在低价格的情况下先拼点感冒药放家里,就算要拼点感冒药放在家里,是拼伤风类的还是病毒类的?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如果邀约朋友圈的人吃药,这种人的朋友圈会有多大传播力?
更重要的是,就算拼多多拼出了一个量来,那么从药品的研发生产到销售,真的能将价格降下了吗?至少从药品的生产来说,这绝对不能和纸巾、家用工具做类比的。毕竟药品的生产环节从时间维度来说,也做不到你有一个量,我就可以降低价格。
如果不从量的角度切入这个市场,用“互联网药品交易证书”这个资质作为背书,在先行者天猫与京东占据70%的市场下,又拿什么来与他们拼市场?
那么唯一确定的方向是质量。
但拼多多对产品质量的管控,至少在目前看来,在没有消灭平台上的假冒伪劣之前,如何用质量这个核心中的核心来取信消费者,还是摆在拼多多案头的难题。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管控不好质量,平台一旦形成低价、低品质,甚至假冒横行的恶性生态,造成的后果可想而知。要知道,“互联网药品交易证书”本身虽然是国家资质,但并不可能完全代表这些商家提供的服务与产品就能完全达到国家标准的品质。
而医药行业人命关天,如果说日常用品中的假冒伪劣带来的损害可以计价赔偿,那么人命则有比日常消费品具有更高的评估门槛。最近的例子来自于滴滴顺风车杀人案,这个案例本身的警示意义在于,你的服务对人的生命该保有什么样的态度和使命,这和你提供了多少价格的服务、多少有创意的服务没有多大关系。
因此,对于拼多多试水医药,如果本身不能将质量管控做到极致,不能将对生命的态度提到极致,就暂时别“拼”了,否则怪吓人的。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上游新闻立场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