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行业这两年很难,其实不是很难,是非常难。
在今年第三季度已经披露业绩的9家上市旅企中,有4家亏损,在预披露业绩的其他6家旅企中,有5家预亏。也就是说,超过半数企业的日子都难过;不亏损的也只是勉强有点带着小数点的利润,这已经是活得很好的了。
就目前的旅游市场来说,曾经赚人头费、吃购物差价的简单商业模式,已经被疫情改写。据公开资料和上市旅游企业披露的信息,旅游企业都在想方设法转型。
怎么转?
综合来看,一类是围绕“旅游”这一核心业务,通过创新服务产品转型,比如推出各类主题式创型旅游,在不能推出长途高价值团的情况下,尽量让最近的你成为他们最深的爱。另一类则是逐渐走出“旅游圈”,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寻求突破。
其中,主题式创意旅游产品,是在若干细分市场中寻找客源,比如,峨眉山此前推出的亲子研学、剧本体验游、汉服打卡体验等,需要的不仅是密集的创意,更需要的是创意能抵达到这种具有圈层特性的群体中去;而网红直播带货,一样需要有自己的圈层可以触达。二者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同一个方向:私域流量池。
可惜的是,在日子好过的那些年,旅游企业所建立的网络渠道,大都作为了推广渠道,游客不仅在线下一笑而过,在线上也是一笑而过,匆匆过客式的流量,并未真正形成人设亮、粘性强的圈层式私域流量池。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旅游企业转型几乎是裸转,难度可想而知。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没有机会。
事实上,当下的旅游,在游客普遍难以远行的情况下,近处耍是主要需求,而在近处耍,最核心的需求又是:有意思。
所谓有意思,即不再是眼睛一晃而过的“游”,而是具有体验感的“游”,能触动内心的“游”。这就要求,面对“近处”客源市场,得快速从创意、运营、推广上,找出一条有别于从前简单收人头费的新路来。
与此同时,通过若干创意活动,沉淀私域流量池,让近郊游游客能成为回头客。在此基础上,再依托当地或者熟悉的资源,组织具有特色的货品,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深度挖掘私域流量池的“钱力”,从而摆脱市场大环境的束缚,在新一轮机会中积累创新经验,蜕变出新的行业发展模式,让自己在变化中进化。
作者:张浩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