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宣布保持中立的国家一般都是势单力薄,无力与交战国任何一方相抗衡的。二战中的丹麦、挪威、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等一些国家在战争爆发后都选择了中立,还是难逃被纳粹德国侵占的命运。但是,二战中也不乏成功的保持了中立而免遭法西斯蹂躏的国家,它们的“成功”值得我们探究:到底是什么因素,让这些国家避免了哀鸿遍野呢?
中立策略之一:兔子也得学会咬人
武装中立有用吗?
表面上似乎没用。丹麦、挪威、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无一不是武装中立,其中后四个国家在抵抗德国的入侵中还得到了强大的英法联军的支持,结果还是以战线崩溃、国土沦陷开启政府流亡之路。
穿过某个丹麦小镇的德军装甲车
但是,对于武装中立,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不能因为某次或某几次的失败,而彻底否定武装中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二战中恰好就有一个国家通过军事力量,威慑住了不怀好意的强邻,这个国家就是瑞士。
瑞士如何强军备战且不多说,大家都很清楚,无论瑞士怎么武装自己,只要德国下定决心,那么两国之间巨大的国力差距,将让这场战争毫无悬念地以瑞士灭亡告终。因此,瑞士武装中立的焦点不在于其军队,而在于它的作战计划——即如何把有限的军事力量发挥到最强状态,以尽可能地提高德国进攻瑞士的预估损失。
显然,瑞士面对德国只能采取防御战略。瑞士的防御战略就是把全国打造成一座由地道、地堡、雷区、铁丝网、地面碉堡、反坦克路障、山间防御工事组成的巨型堡垒。这一点上瑞士和法国很不同:法国强调以马奇诺防线核心的进攻和防御战略,但是,一来法国、比利时、卢森堡三国与德国的边界线十分漫长,马奇诺防线也难免疏漏(德军突破的阿登山区就在比利时境内),二来法国国土面积广阔,其和比、荷、卢三国一样地势平坦,像多山的瑞士那样把全国打造成一座依托地形和防御工事进行防御的堡垒显然不现实;相反,狭小的瑞士却可以做到全境布防。
例如,德国入侵波兰前夕,亨利·吉桑出任瑞士军队总司令,他上任后就在全国建立了2000多个可供350万人生活5——6年的地下堡垒。这种森严的防御工事配合上瑞士动员的85万名士兵(此时瑞士全国人口才420万人),像极了日后的苏德战场——在那里,苏军和德军也经常靠近距离战斗一寸一寸地推进,一栋楼房、一个小山包往往就会搭进去成百上千名士兵的生命。
正在训练的瑞士士兵
关于瑞士的这一策略,除了法国,我们还应该注意一个国家——比利时。1940年5月10日,德国空降兵不费吹灰之力就摧毁了比利时军队的埃本-埃美尔要塞,那么瑞士会不会也因此不堪一击?
的确有这种可能,但我们同样需要明白的是:首先,瑞士军队的防御体系不单包括看似孤立无援的地面碉堡,而是集地道、地堡、雷区、铁丝网、地面碉堡、反坦克路障、山间防御工事组成的巨型堡垒。这是瑞士各要塞和埃本-埃美尔要塞最大的不同;其次,瑞士多山,不适合大规模机械化部队推进,而瑞士布置了大量机动小分队和炮兵应对空降兵,没有大部队的支援,仅仅携带轻武器的空降兵根本无力扩大战果,最后德军只能像1941年5月空降克里特岛时那样,被守株待兔的盟军一度打得惨败;最后,瑞士空军及防空部队曾和交战双方有意无意闯入瑞士领空的战机有过交手而不落下风(不管是德军还是盟国空军只要进入瑞士领空,瑞士空军奉行的原则是:我的地盘我做主,统统打下来),瑞士空军甚至曾在面对德国空军时,以14∶38的参战战机比创下了1∶4的伤亡比,瑞士军队的高素质也是德国不敢轻视瑞士的原因之一。
正是瑞士契合本国实情的布防策略,才使军队不至于成为单一的影响因子,武装中立看上去也就更具威慑力,从而成功保证了瑞士的中立地位。
中立策略之二:游走在和平的钢丝线上
其实,除了真正靠军队中立的瑞士外,绝大多数武装中立的国家都如一触即溃的丹麦和卢森堡,因此,对这些国家而言,告诉交战双方“我对你们有用,你们也没有占领我的迫切需求”比表明“你要是敢侵略我就抵抗到底”的态度要现实得多。而能够践行前一种的理念,只有靠外交。
瑞典和葡萄牙是典型的这一类国家。瑞典西邻挪威,东边是德国的盟友芬兰,再往东就是苏联。在挪威、芬兰先后卷入二战的局势下,瑞典选择用外交上的“伪中立”来保住自身的独立。
这一措施,说得明白一点就是同时和交战双方暗通款曲。例如,1940年7月28日,瑞典和德国签署协议,允许德军及其军事物资经由瑞典进出挪威,9月14日又扩大了准许过境的物资量,同意过境德军携带武器。苏德战争爆发后,一部分德国陆军、空军正是穿过瑞典投入苏联战场的。同时,瑞典的铁矿石也是德国的重要战争资源之一。
1932—1946年间担任瑞典首相的佩尔·阿尔宾·汉森,二战中巧妙地周旋与交战于双方之间
但是,瑞典没有忘记和盟军保持暧昧。二战期间,瑞典同意帮助盟军向丹麦和挪威难民提供军事训练,并拒绝与德国签署互不侵犯条约。1943年,战场形势逐渐对德国不利,瑞典便先后取消德国过境运输,应英国要求减少铁矿石供应量,1944年又允许盟军使用其空军基地,真正做到了“两边下注”。
葡萄牙的外交和瑞典差不多。一方面,葡萄牙向德国出口钨等战略物资,同德国保持亲密的经济联系,还呼吁西欧各国向希特勒妥协,另一方面又接纳并保护法国难民,还于1943年允许英国使用其在亚速尔群岛的军事设施。同时,葡萄牙,尤其是其首都里斯本,是交战双方的间谍和谈判团队接触的地方。在遥远的东方,中国(包括共产党和国民党)和日本的特工活跃于澳门,这些活动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葡萄牙的允许和容忍。
不过需要注意一点,由于一些中立国的摇摆,交战双方在无法争取它们参战的情况下,也会尽力保证它们不会倒向敌人,容忍其左右逢源的态度。比如,丘吉尔就曾积极策划把西班牙拉入己方阵营,意识到佛朗哥政府对参战并不感冒后,丘吉尔便派人以重金贿赂西班牙高级将领,让他们劝谏佛朗哥保持中立。也就是说,有些国家的摇摆态度,一定程度上也是得到交战双方或某一方的支持。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