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水浒传》,“官逼民反”是全书的宗旨之一。
讽刺的是,作为全书主要反派的蔡京、高俅、童贯、杨戬,却总给人以“其恶不彰”的感觉。毕竟除了“豹子头”林冲之外,梁山108位好汉鲜有为上述四人直接迫害的记录。那么,这所谓的“四大奸臣”到底“奸”在哪里?他们又是如何左右朝政、并始终屹立不倒的呢?
鲁莽的新贵
《水浒传》中并不那么高明的高俅
尽管《宋史》之中并未给高俅立传,但从一些文人笔记和其他文献上的零星记载来看,高俅并非施耐庵笔下的虚构人物。其人生经历虽然没有《水浒传》中那般精彩,却也堪称一个时代的缩影。
南宋王明清在其所撰的《挥麈后录》中称“高俅者,本东坡先生小吏,草札颇工。东坡自翰苑出师中山,留以予曾文肃,文肃以史令已多辞之,东坡以属王晋卿”。
如果这段描述属实的话,那么历史上的高俅便不是什么泼皮无赖,而是苏轼的“门生故吏”。
历史上的高俅曾是苏轼的门生。图源/新《水浒传》剧照
可能是因为爱惜高俅的书法造诣,苏轼在被贬岭南之际,特意将其介绍给好友曾布。可惜这位此前便在新党和旧党之间反复横跳的曾布,不敢和苏轼公开接近,便以“没有编制”为由婉拒了。无奈之下,苏轼只能去找另一个朋友王诜帮忙。
王诜早年迎娶过宋英宗赵曙的女儿“蜀国公主”,所以虽和苏轼一样因为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而一度被贬,但好歹还算皇亲国戚,也便毫无顾忌的将高俅收留下来。
值得一提的是,高俅来到王诜府中时,“蜀国公主”早已病逝。身为王诜大舅哥的宋神宗赵顼,因为妹妹的早逝还迁怒于妹夫的几个小妾,杖打之后悉数婚配给行伍兵卒。不过,身为宋神宗第十一子的端王赵佶,却似乎对王诜这位姑父印象不坏,时常过府与之交往。
赵佶与王诜为何如此投缘,史书没有记载。想来是王诜“能诗善画,亦工词”又“不拘小节”的作法,吸引了赵佶这个“文艺青年”。一来二往之间,王诜府中的高俅也得到了赵佶的青睐。这之中多少有高俅善于蹴鞠的因素,但蹴鞠显然不是赵佶眼中高俅唯一的亮点。
不久之后,高俅从王诜身边调入端王府中,随着宋哲宗赵煦病逝,赵佶继位,高俅更被派往名将刘仲武军中,一番镀金之后顺理成章进入部队系统。按照《挥麈后录》中的说法,此后的高俅“遍历三衙者二十年”,也就是北宋掌管禁军的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三个机关,高俅都干过。
高俅这段时间的政绩如何?史书上评价不高,《靖康要录》指责其“侵夺军营,以广私第,多占禁军,以充力役”,进而导致禁军“纪律废弛”“军政不修”。而《水浒传》中以上述史料为蓝本,虚构出了高俅迫害禁军教头王进、林冲的故事。
有趣的是,细读这两个故事。不难看出高俅在官场上的成长。高俅之所以针对王进,是因为曾被王进的父亲“一棒打翻,三四个月将息不起”,是以基于“父债子偿”,试图对王进展开报复。但是高俅并没有找准“发力点”,以至于面对王进时只能“你爷是街市上使花棒卖药的,你省的甚么武艺!”“贼配军!你既害病,如何来得?”的乱骂。虽然也想打王进一顿出气,但在手下的劝解之下,最终也只能不了了之。以至于王进回家之后,便带着老娘投奔种师道去了。
但是,在处置林冲的过程中,高俅的手法老辣很多了。首先面对府中管家汇报高衙内因为林冲的妻子而寻死觅活之际,他还惺惺作态地表示:“如此因为他浑家,怎地害他?——我寻思起来,若为惜林冲一个人时,须送了我孩儿性命,却怎生是好?”但心中却早已有了全盘计划。随后卖刀于林冲、命人召见、白虎堂设局一气呵成,布局能力确实提升了不少。
有趣的是,《水浒传》中的高俅虽然自己本事平常,却有个精通法术的兄弟高廉。正史中,高俅不仅三个儿子都跟他沾光,兄弟高伸和高杰亦在宋徽宗时代官至宣和殿大学士和金吾卫大将军。但是高俅的政治影响力似乎也仅限于此。小说中的高俅虽然多次想要征讨梁山,却几乎没有核心力量可以动用,每每只能抽调呼延灼等少量外郡兵马。真正调集大军围剿梁山的行动,其实都是太师蔡京的手笔。
老辣的权相
太师蔡京的权衡之术
历史上的蔡京虽然于宋徽宗时代先后四任宰相,把持朝野十七年之久。但是在赵佶登基之初,这位历经宋神宗、宋哲宗两朝的老臣却混得并不如意。由于卷入党争太深,在宋徽宗即位之初,蔡京一度被罢去端明阁、龙图阁学士的职务,几个月后更被御史弹劾,几乎一撸到底,只能顶着一个“提举洞霄宫”的虚衔,隐居于杭州。
北宋宰相、著名书法家蔡京。图源/新《水浒传》剧照
关键时刻,内官童贯到江南为宋徽宗访求名家书画、奇珍异宝。蔡京趁势与之交游。凭借着蔡京敬献的书画及其对艺术的独特见解,童贯在宋徽宗面前如鱼得水,连带着蔡京的政治生涯也起死回生。崇宁元年 (1102年), 蔡京被调任大名知府,几个月后重返中枢。
蔡京秉持朝政时期,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个中得失可谓一言难尽。不过,通过扶植童贯,掌控军权;罢去科举法,令州县都仿照太学三舍法考试选官,以控制官员升迁;改定官名,自称公相,总治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大兴花石纲以取悦宋徽宗的种种举措,蔡京成功把控了朝政,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当世权臣。
从这个角度来看,小说《水浒传》对蔡京的这几条政治生命线都可谓有过布局巧妙地提及。虽然故事发生在宣和初年,蔡京已然因为年迈而处于半退隐的状态,但其政治地位却依旧稳固。殿司制使官杨志便是以为宋徽宗修盖万岁山而前往太湖搬运花石纲而丢了官,有趣的是,身为杨志直系上司的高俅,将杨志的复职申请“一笔批倒”,以致将其被逼到当街卖刀。
在劈杀了泼皮牛二、发配到大名府后,杨志意外得到了“北京留守”梁世杰的青睐。虽然书中只说是两人此前认识,但这位蔡京的爱婿之所以如此给予杨志诸多照顾,未必不是出自蔡京授意,毕竟一个将门弟子因为“失陷花石纲”而沦落至此,影响终究不好。
可惜,杨志官运不旺,好不容易得了一个“提辖”的军职,又因为丢失了梁世杰送给蔡京的“生辰纲”而不得不落草为寇。得知此事的蔡京当即便向管辖此事的济州府尹送去了一纸公文。
有趣的是,小说里的蔡京其实对此事并不是非常上心,毕竟用他的话说:“去年将我女婿送来的礼物,打劫了去,至今未获。”但是这样一个权相的责问却令地方官员承受不起,只能层层加码,最终引发了晁盖等人入伙梁山、火并王伦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蔡京书法。图源/网络
在济州方面因为“生辰纲”一事而闹得天翻地覆之际,蔡京却对此不再关注。毕竟巴结他的人实在太多,按照《金瓶梅》中的说法,蔡京生日之际,天下趋炎附势之辈多如过江之鲫,西门庆通过自己在蔡京府中担任管事的亲家翟谦,才得以成功插队。
此后,梁山与蔡京的势力又在九江、华山两度交手,蔡京似乎仍不太在意。直到梁山为了搭救卢俊义、大闹大名府后,被动了基本盘的蔡京才终于坐不住了。
在宋徽宗派陈宗善为钦差前往梁山招安之际,蔡京随即召见了这位陈太尉,嘴里说的是“不要失了朝廷纲纪,乱了国家法度”,暗中却把自己的亲信张干办安插在陈太尉的队伍中。正是这位张干办伙同高俅派出的李虞候,一路故意激怒梁山众人,才最终令朝廷对梁山的第一次招安以失败告终。
在陈太尉面前佯装大怒后,蔡京第一时间召集了童贯、高俅和杨戬三人。在没有请奏宋徽宗的情况下,定下了由童贯亲率大军进剿梁山的计划。
“善战”的太监
童贯的军事才能
太监虽然是一个不怎么受人待见的职业,但不乏有突出才能的杰出人物,除了东汉的蔡伦、明代的郑和,北宋的童贯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太监了。
童贯能在诸多宦官中脱颖而出,虽源于为宋徽宗在江南收集字画珍玩,但其之所以能够逐步执掌军权,得益于常年在西北监军。此时的西夏在与北宋的拉锯中已然严重失血,因此在童贯监军西北的过程中,倒也没有遭遇什么太大的失败。凭借这些所谓的“军功”,童贯一度主管枢密院事,被朝野上下称之为“媪相”。
小说《水浒传》中倒也展现了童贯的一些军事才能。他首先发调兵符验,拨了东京管下的八路军州各自一万人马,又于京师御林军内选点二万精兵组成中军。这些工作在“不旬日间”便“诸事完备”,可见效率还是挺高的。但是等到部队抵达前线之后,童贯的临阵指挥能力便显得十分拙劣了。
北宋权宦,性巧媚。图源/98版《水浒传》剧照
在事先没有任何侦察的情况下,童贯调动所有兵马全军押上,结果一路被梁山方面的“没羽箭”张清引入了梁山方面布置的九宫八卦阵,最终只能是大败而归。休整三天后,童贯再次出兵,却依旧摆出毫无反击能力的“一字长蛇阵”,结果再度在水泊遭遇了梁山方面的“十面埋伏”。在损失了三分之二的兵力后,不得不撤回东京。
面对大败而归的童贯,蔡京展现出了高超的演技,他先是好言安慰:“且休烦恼,我备知你折了军马之事。”接着又为其出谋划策“明日只奏道天气暑热,军士不服水土,权且罢战退兵。”最后还不忘坑了一下身旁的高俅:“倘或震怒说道:‘似此心腹大患,不去剿灭,后必为殃。’如此时,恁众官却怎地回答?”高俅果然上道,当即表示:“若还太师肯保高俅领兵亲去那里征讨,一鼓可平。”
显然蔡京深知损兵折将这种事情,对宋徽宗而言不算什么,关键是已然存在的问题有人肯接盘。果然此事朝会之时,蔡京将想好的理由对宋徽宗说明之后,面对这样的借口,宋徽宗也只能表示:“似此炎热,再不复去矣”,以暗示“下不为例”。
接下来的剧情发展,也一如蔡京预料,宋徽宗果然发出了“此寇乃是心腹大患,不可不除,谁与寡人分忧?”的疑问,高俅主动请缨便接下了这个烫手的山芋。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次高俅征讨梁山,选调“武艺精熟”的十路节度使是高俅的建议,但下发札付文书却是蔡京来完成的。按照《水浒传》中的说法,这十路节度使也不是什么良善之辈,而是与梁山出身相近的草寇:“旧日都是绿林丛中出身,后来受了招安,直做到许大官职”。因此从这个角度看,高俅此番围剿梁山的行动与未来梁山征讨方腊,有异曲同工之妙。
由于出身不同,两次进剿梁山兵马的军纪有着天壤之别。童贯所部还算军容齐整,而高俅的兵马却是“路上纵容军士,尽去村中纵横掳掠”。高俅本人更是“定夺征进人马,无银两使用者,都充头哨出阵交锋;有银两者,留在中军,虚功滥报”。这样的治军手段显然连童贯都不如,也难怪最终连战连败,连自己都成了梁山的阶下囚。
潜行的内侍
默默无闻的杨戬
在“四大奸臣”之中,杨戬在《水浒传》中出现的次数最少,仅以太傅的身份参与了蔡京主持的几次有关梁山的会议而已。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位官至太傅的人物,才是梁山的真正“缔造者”。
按照《宋史·杨戬传》的记载,为了敛财,杨戬曾听从一个名为杜公才的胥吏建议,从汝州开始,将京东、京西、淮西、淮北等地的废堤、弃堰、荒山、退滩及大河淤塞的地方勒令百姓租佃。租额确定后,即便这些土地被河水冲荡,不能耕种时,租额也不减免,并设立专门的机关“西城所”来主管此事。
宋史书影。图源/网络
除了将上述土地强制百姓租佃之外,杨戬还对生活在绵亘数百里的巨野泽周边的济、郓数州百姓,按船定租税,谁不缴税就按照盗贼论处。如此一来,上述地区虽然增加巨大的财政收入,却也引发了巨野泽周边剧烈的社会动荡。宣和元年 (1119年) ,宋江等三十六人才得以于当地聚众起义。
然而,在《水浒传》的雏形、成书于宋元时期的《大宋宣和遗事》中,杨戬的戏份还是很多的,但在《水浒传》中,杨戬的戏份直接被施耐庵砍掉了大部分,身份也从太监变成了太尉。至于历史上杨戬所做的各种恶事,则完全没有在小说中出现,甚至于杨戬滥征船税导致宋江起义这样一个直接跟梁山好汉相关的内容,也根本没有体现。
杨戬画像。来源/网络
杨戬的形象缘何会发生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很大程度上还在于《水浒传》真正得以大行其道的时代,正值宦官专权、特务横行的明中叶,“太监”逐渐成为一个“敏感词”,以至于在不断刊印的过程中,在《水浒传》中的童贯和杨戬的形象都从“权阉”变成了“奸臣”。
有趣的是,同一时代的《金瓶梅》或许因为本就是被封禁的“成人读物”,反而保留了诸多有关杨戬的故事情节:如杨戬曾是西门庆亲家的亲家;西门大姐嫁了杨戬亲家陈洪的儿子;武大的官司,便是西门庆托陈洪,陈洪求杨戬,杨戬央求蔡京才最终办成的。
从这个角度看,《水浒传》虽然讲述的是宋代的故事,映射的却是明代的社会万象。权倾朝野的蔡京,代表的是以严嵩为代表的那些老谋深算的内阁首辅。陡然而富的高俅是那些凭借着裙带关系,迅速攀升的得志小人。童贯这样自诩知兵的监军太监,在明代俯拾便是。至于杨戬那般祸国殃民的内侍,几乎贯穿大明王朝始终。而对于那些苦苦挣扎在温饱线上的穷苦百姓而言,他们对心目中那座梁山的向往,最终在天启、崇祯年间演化为轰轰烈烈的明末农民起义。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