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游人物 > 正文
考古技师渠开营的“探墓笔记”:洛阳铲定穴位、河泥封墓防盗
03-10 12:56:46 来源:上游新闻

“寻龙分金看缠山,一重缠是一重关。关门如有八重险,不出阴阳八卦形。”随着小说《鬼吹灯》主角胡八一家传的《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残本被“翻开”,神秘的盗墓行当一直是热门话题。

考古专家在古墓探测和发掘中,是否也发现了像小说中一样离奇的守墓神兽?用一把洛阳铲“挖开”千年古墓靠不靠谱?在厚葬的古墓中又有哪些惊世骇俗的陪葬品?

随着“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充满神秘色彩的遗址、古墓的探测和发掘,再次引起关注。

3月9日,参与过山东前掌大墓、重庆巫山双堰塘、安徽蒙城尉迟寺、湖州庙头角遗址古墓、井头山遗址等近18个古墓、遗址发掘、修复的文物技师渠开营向上游新闻(报料微信号:shangyounews)记者揭开了他的“探墓笔记”。

▲3月9日,浙江余姚,渠开营在井头山遗址现场对陶片进行修复。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

一把洛阳铲,四角定方位

《鬼吹灯》中的“寻龙诀”出自唐代风水大师杨筱松的《撼龙经》,原文是“寻龙千万看缠山,一重缠是一重关,关门若有千重锁,定有王侯居此间”。

说起盗墓,洛阳铲是绕不过去的坎儿。明代王士性所著的《广志绎》卷三《江北四省》记载:洛阳水土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辘轳汲绠有长十丈者。然葬虽如许,盗者尚能以铁锥入而嗅之,有金、银、铜、铁之气则发。也就是说,盗墓者使用长柄铁锥,通过手感感知地下的土层,一般生土比较坚硬,不易穿透,而活土较为松散,容易进入,用这种方式找到墓口然后实施盗挖。此外,还可以利用铁锥尖部的残留物,来分析墓葬类型和随葬品的种类,判断墓葬规模。而“锥”就是洛阳铲最早的叫法。

考古学家卫聚贤所著的《中国考古学史》等文献记载,洛阳铲的出现应该是在20世纪20年代。用铁铲曲为多半圆洞形,置长木柄,在地上隔五尺凿一洞,因持铲凿地,土攒入铲中,用手将土取出,看土为活土死土。所谓死土,即天然的地层;活土则是地层混乱,由于曾掘地埋人,将土翻过所致。遇见活土,凿能容身的大洞而下,十九必得古物。《中国考古学史》所描述的,便是今天常见的洛阳铲的形状。

▲3月9日,浙江余姚,就是靠着这样的一把洛阳铲,渠开营找到了7000年前的马家浜遗址。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

“小说中的情形虽然有些夸张,但确实在古墓发掘中会有所涉及。考古发掘多以抢救性、保护性发掘为主,大部分发掘的墓葬都曾或多或少遭到过盗墓者的破坏,洛阳铲确实是探测古墓的利器。”渠开营探测古墓位置使用的也是一把洛阳铲。“洛阳铲特殊的造型有很强的穿透力,可以穿透深达30米的墓葬,在探测过程中不仅可以探测土层的变化,还可以探测墓葬规模。以有盗洞的古墓为例,考古队员们会以盗洞为参照点,在距盗洞一米左右的位置使用洛阳铲探测,以此类推,再对临界的四角进行定位,就可以准确探测出古墓的规模。”渠开营说。

盗墓者挖出盗洞主要是为了盗取随葬品,对古墓的破坏性极大。考古发掘是为了获取研究资料,要找到古墓中的主棺椁,由此来推断其历史时期,判断墓主人身份。

洛阳铲的使用也需要掌握技巧,站姿和力度要把握准确,才能实现“一铲探墓”。“距今7000年的浙江省马家浜遗址,就是在保护性发掘中,我用洛阳铲探测的。当时第一铲下去就有骨渣,之后不断发现有墓葬区的痕迹。”渠开营说,马家浜遗址让世人“触摸”到一个沉睡了7000年的文明记忆。金庸先生还曾题字,称之为“江南文化之源”。

▲渠开营修复的安徽蒙城尉迟寺出土的“鸟形”神器。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黑河泥卧牛石防盗,盗墓者会被活埋

所有的墓主人都希望自己的坟墓永远不被人打开,所以都会花大力气设计墓穴的防盗系统。

渠开营发掘的古墓以中字形墓和甲字形墓为主,他曾在重庆巫山县双堰塘西周时期遗址古墓中,看到过用鹅卵石堆砌的刀把形古墓。“古墓分为厚葬和薄葬,厚葬的古墓一般至少在地下三四米,厚葬说明墓主人的身份比较贵重,因此随葬品很多,以致很多都被盗过,特别是在唐宋时期盗墓比较猖獗。”

小说《盗墓笔记:七星鲁王宫》中,吴邪通过获取的线索得知,七星鲁王宫的墓主人为战国时期的一名将军,在盗墓过程中,血尸、七星疑棺、青眼狐尸、九头蛇柏,每一关都有一个大BOSS出没,稍有不慎盗墓者就会成为墓主人的“陪葬品”。

虽然小说情节多为虚构,但在真实的发掘过程中,确实也有让考古队员无从下手的古墓防盗措施。在渠开营参与发掘的安徽尉迟寺遗址中就发现了用青膏泥防盗的古墓。

▲2019年,渠开营参与的富阳一宋代三室墓葬的发掘现场。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安徽尉迟寺遗址位于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许疃镇毕集村东150米,是新石器时期晚期聚落遗存,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遗址上曾建有一寺,相传是为了纪念唐代大将军尉迟敬德在此屯兵而建,故将寺名叫做“尉迟寺”。

据2016年蒙城官方考证,遗址中的红烧土排房是中国已经发现的最完整、最丰富、规模最大的史前建筑遗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队从1989年起,先后进行了13次发掘,在1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共清理出房迹78间、墓葬300余座及大量的灰坑、祭祀坑等。尉迟寺遗址被称为“中国原始第一村”。

“在尉迟寺遗址的发掘中,我们看到很多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墓穴(上方)中堆积了大量黑颜色的河泥,最厚的有2米多。埋葬好后,盗墓者是下不去的,因为稍有不慎就会被河泥堵住盗洞,河泥会将墓穴填埋,盗墓者也就一同被埋葬。”渠开营说,墓葬的每一层墓土都会进行多次夯实,这也是防盗的手段之一。

不同年代的墓葬,墓主人使用的防盗手段也不相同。很多墓葬采用了“积沙墓”和“积石墓”,还有使用“积石积沙”结合的复合型防盗手段。“积沙墓”主要是利用沙石的流动性,对墓葬进行保护,即使打出了盗洞,盗墓者也会被沙石活埋。

在渠开营的老家山东,至今还有一处墓葬没有被发掘,墓主人孟尝君使用的就是“积石积沙”的复合型防盗手法。孟尝君是战国四君子之一,以纳贤下士而闻名于世,其墓位于今山东滕州官桥镇。

“据传,孟尝君的墓中有牛一样大的石头,其中还用细沙填缝,如果盗墓贼只有一人,那么大的石头肯定是搬不动的,即使人多,一旦撬动石头,其它石头和流沙也会将墓穴埋葬。所以至今,孟尝君墓都没有被发掘。”渠开营说,这样的防盗手段在当时的墓葬中较为常见,由此可见,古人已经对墓葬防盗有了极强的意识。

孟尝君墓的奇特之处,还远不止于此。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卷二十五记载:“齐封田文于此,号孟尝君,有惠誉,今郭侧犹有文冢,结石为郭,作制严固,莹丽可寻,行人往还,莫不迳观,以为异见矣。”

“古人的智慧不输于现代人,特别是皇族贵胄人家,对于墓葬的防盗很重视,有些古代的陵墓,至今都无人知晓具体位置。”渠开营说。

▲渠开营在山东前掌大遗址中发现的商代晚期玉鹿。图片来源/网络

陪葬物品的风俗,造就了盗墓的行当

山东前掌大遗址,是商周时期方国贵族墓地,位于山东滕州官桥镇前掌大村。目前已清理墓葬百座,还有车马坑、殉马坑等。它的大型墓一般都有一条或两条墓道,随葬成组青铜礼器和玉器。小型墓以陶器为主,有铜爵、铜觚随葬。1992年发掘的4号大型墓带有南北墓道,地面上发现有建筑台基、柱洞、石础、散水设施,专家曾推定墓上有享堂类的祭祀建筑。

“前掌大墓墓坑均为土坑竖穴,在墓室底部设有腰坑,里面有殉葬犬。因为风俗不同,其它地区的墓穴中还会在腰坑下放金鱼。在前掌大墓发掘中,大型墓葬的主墓室中的随葬品多为青铜器,身体两侧会放置金器、玉器等,铜器和陶器也很常见。”渠开营参与发掘前掌大墓时不到20岁,是他第一次参与古墓的发掘。

“发掘前掌大墓时我还是学徒,跟在老师傅后面清理挖掘出来的沙土。在废弃沙土中我找到了玉器‘回头鹿’,当时稍不注意,这件玉器就可能被淹没或丢失。这件文物还曾被当做前掌大墓发掘笔记丛书的封面,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渠开营说,和这件玉器一起被发掘的文物累计有两万余件。

官方信息曾表述,前掌大遗址1995年至1998年发掘出的大型车马坑轰动考古界。该遗址既有居住生活的遗迹,又有高规格的贵族墓地,同时还发现了史前人类生存活动的痕迹,是一处重要的商代遗址。其墓葬上层的建筑遗迹,为研究商代墓葬的地面建筑“享堂”,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另外如牺牲、殉人、车马祭坑以及随葬的青铜玉器、石器、骨器、陶器、蚌片、漆器饰物等出土文物,都极具考古、历史价值。

“在古人看来,逝者在死后也要和他活着时一样,因此会将其生前使用和喜爱的物品一起随葬,这样的风俗延续了几千年。特别是一些贵族,不仅要陪葬生前喜爱的玉器、青铜器,还要有侍者照顾他的生活,在一些皇族、贵族墓葬中会有活人和牲畜的陪葬。陶器也是陪葬的主要器具,形状大多以生活器具为主。这样的风俗也造就了之后盗墓的行当。”渠开营说,在考古人眼里,无论器具大小都是历史留下的财富,也是时代文明的象征,因此,每一位考古人都要眼明心正,这也是他从事考古的信条。

▲3月9日,浙江余姚,渠开营正在修复从井头山遗址出土的8000年前的陶器。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

文物碎片有纹路,修复师有“扫描”大脑

安徽蒙城尉迟寺、山东前掌大墓、杭州富阳瓦窑里、重庆巫山双堰塘、安徽禹会遗址、温州老鼠山(曹湾山)遗址、浙江好川遗址、衢州山崖尾遗址、浙江马家浜遗址、桐庐方家洲遗址、桐庐大麦凸遗址、钟家港遗址、浙江湖州庙头角遗址、宁波傅家山遗址、江山镇汉六朝墓葬、浙江河姆渡遗址、浙江井头山遗址、浙江田螺山遗址……30多年里,渠开营参与过18个古墓、遗址的发掘和文物修复工作。

50岁的渠开营最近在忙着“拼图”——他正在井头山遗址对上万件陶片进行拼接修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孙国平曾形容说,修复陶器的文物修复师,就像大脑里装了扫描仪,要把一件件陶片都记在脑子里,有时要坐在碎片前看半个月,才能下手操作。

“每一件碎瓷片、碎陶片或者青铜,都有自己不同的纹路,所以不能说我几件一起修复,一定是要找到所有相匹配的碎片才能进行修复,修复好一件再去进行下一件。这肯定需要修复技师记住每一件碎片的纹路、裂痕,心里有数,才能做好修复。”渠开营说他修复得最好的就是安徽蒙城尉迟寺的“鸟形”神器,这件文物被判断可能是一件祭祀用具的陶器,此前在南方从未有过类似的发现。

▲浙江富阳瓦窑里遗址出土的玉镯修复前后对比。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修复是一件看起来枯燥但很有意思的工作,目前青铜器多用失蜡法修复,就是用蜡雕刻成铸件的模型,再用耐火石膏敷成外范铸模。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形成空壳阴腔。再往模内浇灌金属熔液,便铸成器物。而陶器的修复以石膏为主。一般器具样式确定后就可以修复了,修复过程中要尽量与原片相贴合,青铜器还要将纹路等同步复刻、做旧,原片上的锈迹也要按照原来的位置进行修复。一件青铜器修复要一到两个月的时间。陶器在碎片完整的情况下,最快一天就可以完成。”渠开营说,目前我国在一线跑田野工作的考古技工有2万人左右,很多人都和他一样没有经过高等院校的系统学习,都是靠老一代技工口口相传和在发掘过程中摸索到的技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家本事。

“我儿子是学计算机专业的,但是他对文物修复很有兴趣,所以每到假期我都让他到发掘现场学习帮忙,他们已经开始用无人机等对发掘现场进行勘探,比我要强很多。但是我更想把技术教给他,把发掘和修复的技巧传承下去。”渠开营说。

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