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渝中新闻 > 正文
走出依仁巷
01-07 05:29:41 来源:重庆日报

依仁巷,曾经是重庆城一个知名度很高的街区,原址就在现在的大都会广场。我的长篇小说《依仁巷》就是以渝中区依仁巷为背景写成的。小说于2002年出版后,引起不少读者共鸣并获得了第二届重庆市文学艺术奖。

我所写的小说人物都有生活原型,都经历了“生产力的解放”,即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小说中的故事细节多来源于我所熟悉的环境和人物,我在那里出生、成长、居住,直到拆迁,前后超过40年。

《依仁巷》主要写了章华生、章春生、章伟生一家三兄弟成长、冒险、打工,以及成家立业和情感纠葛的故事。其生活原型即我的一户邻居,当然也“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鲁迅语),进行了概括提炼。实际生活中,那家邻居姓张,父亲早亡,兄弟姐妹七个全靠母亲在禽蛋市场和搬运队打临工维生,成长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磨难。我曾亲眼看见张家老七因饥饿难捱,从垃圾堆里捡起一只已经霉烂发黑还爬满蚂蚁的梨子,把蚂蚁抹掉,连梨核一块吃下去。

张家经历的饥饿和贫困,我也曾感同身受。邻居杨家,铁锅破得不能再用了,每天把我家的铁锅借去做饭,而那口锅也是我家唯一的饭锅。那时父母都在郊区上班,中午由读中学的哥哥负责做饭。有时哥哥放学回来,邻居大妈的饭还没做好,他久等不到,就编了个带韵的句子,领着我和妹妹一起唱:“杨妈妈,锅还来,十二点半,要吃饭!”这个细节也写进了《依仁巷》小说里。那个年代,重庆城很多人家都有过类似的记忆。

改革开放以后,重庆人仿佛突然爆发出久违的激情和惊人的能量。依仁巷很多人家最先走上个体经营、勤劳致富之路。张家弟妹也在长兄(我们习惯叫他张老大)的带领下开启了创业的打拼,先后在五一路、五四路、新华路、朝天门做起了火锅生意和服装生意,后来还把服装公司开到了广东、福建等地。我的邻居中,张家兄妹是最早摆脱贫困且创业成功的。除了张家,依仁巷人家不少都投身在这股大潮中,走在了全市的前列,有开火锅店的,有开婚纱影楼的……他们中,还有人当选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改革开放让依仁巷人迈开了走出依仁巷、走向全国和世界的脚步。

20世纪90年代初,香港和记黄埔集团拍下重庆市第一个整体开发地块——依仁巷片区,1994年动工拆迁。面对生活与就业环境的彻底改变,依仁巷居民激情不改,在临邹容路街面的房子上挂出横幅——欢迎李嘉诚先生投资改造依仁巷。

然后就是21世纪了。走出依仁巷的人们继续发挥创造激情,在各行各业施展才华。

说到邻居,百多年前还有一位更加知名,他叫邹容。今天的渝中区邹容路即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原因在于他的老家邹家祠堂就在这条大街旁的依仁巷下小较场。今天的大都会广场东南角,斜对着解放碑的位置,就是邹家祠堂遗址。邹容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17岁那年他先去日本留学,不久回国写下一部震动满清朝廷、颠覆国人思维的大书——《革命军》,20岁那年牺牲在清政府的监狱里。1912年孙中山追赠他为陆军大将军。

时光荏苒,岁月留痕。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40年,所有的曲折与辉煌都清晰地镌刻在山城重庆的岩壁上,也烙印在依仁巷人的心间,不时勾起思绪与记忆。不久前我的老邻居们又相约重新踏访已经消失的“依仁巷”。

今昔何夕,旧影不再。老地基上建起的大都会广场,早已成为重庆城的新地标。商场、展厅、品牌店;球馆、泳池、溜冰场;影院、歌厅、娱乐城;酒店、会所、领事馆……我和老邻居们从小看惯了的老鼠与黄鳝、垃圾与烟尘、喧哗与骚动,似乎都成了虚幻又荒诞的天方夜谭,与眼前的世界格格不入。

尽管如此,我的依仁巷故旧们依然热情不减,兴奋地寻找当年的印迹,指认各家灶头和摆床的位置。之后又都发出感慨:无论如何,走出依仁巷,以开放的胸襟迎接挑战,是历史的必然。中国老百姓也早把那个金句刻在了心底——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

审核:罗军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