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牟樱杰
“说梅坝,赞梅坝,梅坝就是我的家;土质肥,气候好,梅坝是个好地方……”这是白公街道梅坝村村民近几年都会背诵的“村词”。这首名为《赞梅坝》的“村词”,是梅坝村民刘达林所编。
今年74岁的刘达林是土生土长的梅坝村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他就热心养护村级公路,甘当公路“管家”和“保姆”。不仅如此,他还自编“村词”,推介梅坝村。他说,自己有义务为家乡发展出一份力。
积极推介美丽梅坝
梅坝村风景秀丽,“梅坝大米”和“官马古道”是这个村两张响亮的名片。近年来,全县上下积极发展旅游业,建设美丽乡村,看着梅坝村村容村貌不断变靓,农民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刘达林喜在心头,并将此编成一首朗朗上口的《赞梅坝》。
“我们梅坝是个好地方,梅坝大米在全县都比较出名,现在又开发了部分新景点,也有自己的历史故事,像‘扎云包’‘官马大道’‘气死莫告状’等等,我很想把它们宣传出去。”刘达林说,他各方寻访县内名师和专家,召集村里在外成功人士座谈,让他们为梅坝村发展出谋划策。
不会打字,刘达林就将孙子的小学课本找出来学习拼音打字法。实在不懂的,他就找村里会打字的年轻人和村干部帮忙。花费了近两个月时间,刘达林终于将梅坝村基本情况及发展建议整理成了书面材料,送给各户村民和相关部门。
当好村级公路“保姆”
农村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民致富都离不开便捷的交通。从1994年起,刘达林就开始义务养护梅坝村3.2公里的乡村公路,自费购买手推车、铁锹、二锤等工具,及时清理路面垃圾,保障公路畅通。
哪里的公路因下雨垮塌了,刘达林就马上找来工具及时修补垮塌地段。每到杂草疯长的季节,刘达林都要花100多元钱买除草剂,保持路面畅通,确保摩托车、三轮车、大车都能通过。
义务监督工程质量
2016年9月,梅坝村1.8公里土公路开始硬化,这对于全体村民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喜事。
施工队进场后,刘达林整天围着工地转悠。一天,他偶然发现施工队在作业时存在偷工减料行为,便主动向村干部请缨:“我要当义务监督员,时刻监督工程的质量。”
此后,刘达林便跟着施工人员一起上班、下班。这样,不仅可以力所能及地帮工人递递工具、送送水,而且有机会查看到每个搅拌机加料的情况等。看似闲得无聊,实际上他是在暗中监督公路质量。刘达林就这样一直在连晴高温天气中坚持了15天,直到工程结束。
“刘达林对质量要求相当严格,每天施工人员在哪里干活,他就在哪里‘闲逛’,中午喊他回家吃饭都不理,非要等别人收工后才回家。这对于施工队也起到了极大的监督作用。”梅坝村党支部书记刘华祥告诉记者,15天的起早摸黑,这条公路被刘达林盯得”死死的”。正是有了严格的质量监督,原来那条土路建成了一条高质量的硬化公路,村民出行畅通无忧。
公路硬化后,梅坝村的经济得到迅猛发展,相继有投资商入驻村里发展农业产业。公路畅通后,商家也循路来收购梅坝大米及土特产,村民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农产品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