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到《重庆市第三批历史建筑名录公示》 中新立镇有两处,这两处建筑我都知道地方,两地间相隔三公里左右,所以特地去拍了照片,走访了知情人。《重庆市第三批历史建筑名录》 中的新立中学碉楼,其实正确的叫法应该是新立镇双柏村夏湾碉楼,和新立中学校区仅一墙之隔。
夏湾,是解放前大地主冯格胜(音) 的家产,上下二重院落,大小几十间房屋。新立中学1958年选址建校于夏湾旁,所以,很多人都习惯称新立中学为夏湾中学。据参加夏湾碉楼修建至今健在黄万成老人讲,夏湾碉楼修建于1948年春,当时他父亲是修建碉楼的厂头(负责人),碉楼建好第二年就解放了,解放前夕大地主冯格胜(音)也上吊自杀,所有的家产都分给了穷苦老百姓。
直到五十年代,国家打击投机倒把商人,忠县城商人冯有和(音) 被打到并下放至新立区夏湾,住进了碉楼里面生活。冯有和(音)的父亲冯闫山(音)是国民党伪军官,而他的亲兄弟有是解放军,在进军西藏平叛时牺牲,被评为烈士,冯有和(音)那时候即是反属又是烈属,但鉴于其父亲没有恶劣行迹,一直都认定其烈属身份,享受待遇至今。如今的夏湾已经没有人家居住了,当年的住户都已经搬迁,房屋也全部拆除复垦成土地,只有碉楼还孤零零的耸立在哪里,与新立中学新建的学生公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新立镇渡槽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的产物,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新立镇渡槽于1970年开始陆续修建,与黄钦水库第二次修建、高河水库修建几乎同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因久晴无雨造成干旱还启用过一次。
那个时代为了修建这个大型水利工程,召集了后乡新立、拔山、马灌三区八乡的几万劳动力,有的家庭甚至全家出动,全员参与。参与修建渡槽、水库的三区八乡民工都是自带口粮、搭建工棚,唯一的酬劳就是获取工分,以换取来年一家老小的口粮。
那个年代的劳动人民是真正的积极性高,是真心真意的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虽然口粮自带、工具自动,一切衣食住行全部自理,还没有工钱,但他们的热情是高涨的,没有机械化的设备设施,全靠人工肩挑背磨,地基用石制的夯磴夯实,石制的石碾当做土压路机……经上千个日日夜夜,会聚了劳动人民智慧与劳动的伟大工程永久的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