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大事 寸土生金——石会镇工农村乡村振兴见闻

桑叶变丝   蚕农筑梦

凌晨5时许,工农村7组村民龚正凤家中的闹钟准时响起。匆匆洗漱完,龚正凤就出了门。沿着小路,龚正凤朝着离家不远处的蚕房走去,而就在蚕房的四周,一片片绿油油的桑叶在晨雾中显出勃勃生机。

蚕房消毒、秋蚕喂食、蚕沙清扫,一切都驾轻就熟、井然有序。

“我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蚕房给蚕喂食,一点都不敢耽搁!”龚正凤说,近段时间以来,喂养好蚕房里的7张蚕跟打理好家里近10亩的桑叶林,就是她家的头等大事。

“要先让这些蚕先把‘早餐’吃了我才能回家吃饭,可不能让宝贝饿着。”龚正凤笑着告诉记者。

龚正凤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今年5月养春蚕开始至今,她家已经喂养4季总共23张蚕,全年下来毛利润有6万多元。虽然养蚕辛苦,但有不错的收入,所以她一直把种桑养蚕当成家里的大事。

“靠山吃山,在家栽桑养蚕既能顾家也能有不错收入,比外出务工强。”龚正凤告诉记者,跟她家一样,工农村内有200多户村民尝到了发展蚕桑产业的甜头。

据石会镇党委宣统委员钟华伟介绍,近年来,石会镇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因地制宜推进“一村一品”,做优蚕桑主导产业,强化新栽桑管护,改造低效桑园1000亩,全年产茧4500担。

秋冬管护   茶园如画

“秋冬茶园管得好,胜于拿锄挖黄金”,这是武陵山区茶农们耳熟能详的一句农谚,既是农谚,更是茶农们遵循的行为守则。

上午11许,在工农村8组境内的茶叶种植基地,茶农焦联兵正在自家茶园内忙碌着。

松土、剪枝,当手持茶叶修剪机在焦联兵家的茶树上划过,茶园也逐渐变得平整。

据焦联兵介绍,秋冬茶园的管护对茶叶品质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段时间,就是对茶叶修剪的最佳时机。而到了冬季,就要加强对茶树的施肥作业。到了来年春茶采摘时节,修剪平整的茶树不但便于采摘,生出的茶芽也会早发多发,产出鲜叶品质也会更好。

“要想茶叶卖个好价格,秋冬季节就一定要对茶园加强管护。”焦联兵说。

记者了解到,焦联兵家的7亩多茶园全年的收入超过2万元。

在工农村境内,跟焦联兵一样从事茶叶种植的农户有100余户,近段时间以来,该村1100余亩茶园也已经进入秋季管护期。

多彩辣椒   增彩增收

下午1时许,在该村5组一片特种辣椒种植园内,村民傅绍珍等人正在采摘辣椒。

记者在现场看到,该处一亩多辣椒园色彩纷呈,翠绿、嫣红的辣椒挂满枝头。一个个成熟的辣椒被傅绍珍熟练地摘下,然后放到手中的筲箕内。

据傅绍珍讲,这片地里的辣椒是能够提取辣椒素的特种辣椒,所以品种不一样,价格自然也比较高。如今,种植特种辣椒也成为了当地村民增收的另一条途径。

据同行的石会镇工农村村委会主任姚兴万介绍,今年村里已经有100多户村民种上了特种辣椒,总面积120余亩,每亩的辣椒产量在2000斤左右。

“亩产2000斤,成熟的辣椒我们当地企业按每斤1.8元进行收购。”姚兴万说,特种辣椒的种植,让地方增彩村民增收。

特色种植   寸土生金

下午3时许,在该村境内5组一个小地名叫楠木垭的地方,一串串紫色的八月瓜挂满了枝头,这是当地村民姚延岱的八月瓜种植园。

今年20多岁的姚延岱在成都从事物流相关工作。2016年,姚延岱从家附近的山中找来成熟的八月瓜选种育苗。今年,一个约两亩的八月瓜种植园进入了丰产期,原本“甜”在山中无人问的野果,也成功“逆袭”成为了香飘重庆主城、成都等大城市的高端水果。

姚延岱介绍,两亩八月瓜种植园今年已经收获八月瓜一千余斤,如今已有近500斤八月瓜按20元每斤的价格销售出去,已经给他家带来了近万元的收入。现在瓜园里还有未采摘的八月瓜800斤左右,除了部分留做种子外,剩余的将会通过网络及市民上门采摘等方式销售,今年预计销售八月瓜的收入在两万元左右。

姚延岱告诉记者,种植八月瓜让他全家人尝到了甜头,下一步,他将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让这八月瓜走上乡村旅游之路。

工农村,全村幅员面积仅11.1平方公里,下辖8个组,1164户,3039人,其中农业人口2581人。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小村的土地使用率却高达70%以上呢?

钟华伟告诉记者,工农村现有耕地面积2860亩,林地6600亩。村主导产业有蚕桑、茶叶、大棚蔬菜、经济苗木基地等,2017年工农村经济总量6503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3842元。近年来,工农村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导向,助推产业兴旺,实现农村增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当地村民都把发展产业当做大事来抓,小村里也有大事,有限的土地里,也能生“金”…

上游号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上游新闻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新闻。
联系邮箱:syh@cqcb.com
举报
分享到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