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
下面我们宣布——
七夕,古人用美丽的诗词赞美爱情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今天,我们用网络流行语说着腻人的情话
“你有打火机吗?”“没有啊。”“那你是怎么点燃我的心的?”
其他方面我都笨,都得后天刻苦学习。但在爱你这方面,我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天才。
何止七夕,我想朝夕和你在一起。
的确,一提到七夕,大家就想到
鹊桥、定情、看星星看月亮互诉衷肠
……
但实际上
七夕节,
这个在2006年被列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节日,
真的不只是情人节!
七夕,应时而生,应运而生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诗经》时代,人们就对牛郎织女的天象有所认识,在东汉时就出现了人格化的描写:“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在古代,七夕是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女子会访闺中密友、祭拜织女、切磋女红、乞巧祈福,因此七夕又有“女儿节”、“乞巧节”的称谓。
这一日,为了乞得巧,人们发明各种各样的游戏。
比如,唐朝时有“喜蛛应巧”,宫女们会在小盒子里放小蜘蛛,第二天再看,谁有蜘蛛结的网最细密、最圆满,便说明得巧了。
从宋代开始,人们会用糖煮成糖浆,裹上面粉和芝麻,切成长条,炸成金黄,做成一种叫巧果的小点心。乞巧节当晚,人们除了吃巧果,还会将它们用红绳穿成一串,抛到屋顶,供喜鹊衔去搭桥。据说,这不仅能帮助牛郎织女相会,还能有助于实现自己的心愿。
明清时期,人们爱玩“投针验巧”。就是盛一盆“鸳鸯水”,即白天和夜晚的水混在一起。从乞巧节前夜开始晾晒,到了第二天,水面上会结有一层薄膜。七夕中午,姑娘们挨个抛针到水面上。如果针影变成各种形状,比如花朵云彩、飞禽走兽,说明得了巧。若只是直直一根,成不了样子,那就是乞巧失败了。
后还有兰夜斗巧、种生求子、为牛庆生、晒书晒衣、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七姐诞、染指甲、妇女洗头、结扎巧姑、拜七娘妈等。
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融入乞巧节,因此每到此时,女子就会抬头仰望星空,乞求上天让自己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个美满婚姻,久而久之,七夕便成了中国传统节日中象征爱情的节日。
▲ 清 · 陈枚《月曼清游》之“丢巧针”(现藏故宫博物院)
七夕,绝非只有爱情可以言说
为什么人们对七夕饱含深情?为什么人们把内涵丰富的七夕当做“中国情人节”?因为,这是人追求美好情感之本能,谁都想拥有一份甜蜜长久的爱情。
然而,在物欲横流的当下,爱情被一些人物质化、低俗化,甚至买卖化,爱的含义被颠覆、被扭曲。爱是什么?人们在追索、在寻找,爱情遇到了危机。
在这一背景下,“七夕节”这一传承着古老节日蕴涵的美好爱情元素的现代载体,在重塑现代人的爱情观方面就显得意义非凡。
农业社会中以“乞巧”为主的七夕,如今转化成现代社会以“情”为主的节日。“情”的内涵被扩充,不再仅仅是单纯的“浓情蜜意”,更蕴含了美好的亲情、友情与乡情。七夕,“中国情人节”,与 “西方情人节”只是注重未婚男女或情人之间的浓情蜜意,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与中国上千年来的群居文化、家庭观念相契合,代表了中国人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七夕,
今夜抬头有最璀璨的星河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表达爱、收获爱
......
今日七夕,你怎么过?
欢迎留言给小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