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改革开放从农村开始。40年来,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免除农业税,到推进土地流转、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逐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同时,也带动着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代农业园区作为我区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城乡融合发展的示范窗口和主战场,集中体现了我区农村土地经营体制、经营方式的变迁。作为参与者和见证者,对于改革所带来的冲击、变革和红利,园区内的农民最有发言权。
现代农业园区大棚
从埋头种地到多元增收
12月10日一早,燕坝村村民周思文吃过早饭,沿着宽敞的公路步行20分钟,就到了工作地点——鲁能美丽乡村项目,她在公司做保洁。“‘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时候感觉朝九晚五想都不敢想,可现在我也过上这种日子了。”周思文自豪地说。
温室育苗
在周思文的记忆里,改革开放前,村里分成了几个生产队,大家种地挣工分。“那个时候要养孩子、老人,粮食不够,很多人都是只吃早饭和午饭,不吃晚饭。”周思文告诉记者。
改革开放的春风一吹,国家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分户承包到了土地。“有了地后,大家干劲可足了,因为收成越好日子越好,大家都相互比着呢。”周思文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移,“农业税”没了,农村也开始有了收割机、打米机、脱粒机等各式各样的机械,农民生产越来越省力。
黄金西瓜
“更大的变化出现在2009年现代农业园区成立后,大批企业开始像鸟儿一样,纷纷在园区落户筑巢,吸引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人重新回归农村。”村民王玲说。
在外打拼多年的王玲回到家乡,创办了重庆乾象畜禽养殖有限公司,一跃成为“养猪大王”。到现在,公司有公猪、母猪300多头,年产种猪1000头以上,商品育肥猪6000头,年产值达2600万元,还带动了10余名周边村民就业。
游客采摘草莓
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今天,现代农业园区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遍地开花。数据显示,目前园区已引进鲁能、创丰、锦程、奔象等77家农业龙头企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76家。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约化、规模化地利用土地,实现农业现代化经营,带来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明显转变。周边农民的收入方式也从埋头种地变成了土地租赁、就近打工或自主创业。去年,园区核心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3万元,实实在在获得了改革的红利。
温室育苗
享受美好的农村生活
除了生产方式的变迁,村民们还切身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变化。
年过六旬的刘兴文回忆,改革开放之初,村里都是土坯房,照明用煤油灯,简朴的衣着经常打着补丁,主食以红苕为主,一年也吃不上几次肉。
宽阔的公路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农村环境开始大变样,公路越来越多,街道越来越整洁,文化墙四处可见……现代农业园区的农民们逐渐走上了丰衣足食的道路;整修、新建房屋的人越来越多,家具越添越全,穿着慢慢讲究起来,米饭成了主食,肉也常常出现在餐桌上,还有水果、瓜子等零食……
水产养殖
“尤其是近几年,园区内多个村结合产业发展,实施农户宅基地复垦置换,以政府、企业、农民‘三位一体’共同打造了集中居民点项目,彻底改变了园区内部分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现代农业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游客游玩
集中居民点内,农民居住相对集中,水、电、气、路、网、环境绿化等基础设施“六到农家”,并配套了学校、卫生室、超市、幼儿园、运动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居住点的新型社区化管理实现了农民生活方式的跨越式发展。
游客游玩
“以前住的是传了几代的土坯房,屋顶漏了、柱子腐了,搬进楼房就没这些烦恼啦。”刘兴文说,几年前,通过宅基地复垦,从瓦房搬进二层住宅楼。现在,房子夏有空调,冬有暖气,日子过得很惬意。
目前,现代农业园区内已形成了5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农民集中居住点,拥有住户1500余户。这一切巨大的变迁让每一户村民都真切地感受到,业兴民富幸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