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效果】懒出名堂!这个村集体种“懒庄稼”,却相当有奔头!

新石村距离东溪镇16公里,因地理位置偏僻,群众生产生活基础条件较差,且经济结构单一,缺乏像样的主导产业,村民增收渠道狭窄。2017年全村村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区低4134元。

发展一个像样的产业,是当地村民最大的期望。不久前,一个社会资本投入、当地村民参与、集体经济入股的雷竹项目落户、动工,让新石村找到致富出路。

“我们的目标是和周边村一起打造万亩竹海。”手指着雷竹产业规划蓝图,东溪镇新石村“第一书记”王浩喜不自禁,信心满满,不停地说:“未来日子更有奔头!”

新鲜元素 翠绿雷竹安家落户

▲村民把雷竹背到田间地头 王京华 摄

隐匿山间的新石村突然热闹起来。一辆辆卡车驶进村里,载满葱郁,村民们热热闹闹的卸着车上的雷竹,用背篓一棵棵把雷竹背向田间地头,然后三三两两一组挖坑、扶稳、填土、夯实……大伙儿干得热火朝天。

“张老板,再来两根,我有力气背得动。”58岁的村民郑贵学背着背篓招呼着。

“不要看老郑现在这么积极,不久前他还强烈反对栽雷竹。”王浩说。

雷竹又名雷公竹、早园竹,原产于浙江。因为缺乏种植经验且对雷竹不了解,起初动员种植雷竹时,村里不乏反对的声音:“万一以后赚不到钱,又不种了,竹子根打都打不掉,粮食都种不起,到时候吃啥子……”。

为了消除群众心中的疑虑,东溪镇专门组织干部和村民代表前往贵州、四川等地实地考察学习。

“雷竹是我国特有的优良栽培食用竹种,雷竹笋3月初即可上市,比其他竹笋都早,而且甘甜鲜嫩、味美可口、营养丰富,市场优势明显。”王浩说,雷竹的种植成本低、风险小、产量高,对水土成分要求也不高,是名副其实的“懒庄稼”,对山地多的新石村正好适宜。

为做通群众思想工作,让群众打心里“接受”雷竹,新石村党员干部、驻村帮扶干部兵分多路,深入农家小院,走进田间地头,向群众宣讲政策,算土地收益帐、务工收入帐、长远发展账。

“一趟不行就两趟,多的上门七八趟,直到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东溪镇成立了以镇主要领导为组长,有关班子成员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村第一书记为成员的“三变”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进村入户多方面、多种形式做工作。最终当地群众放下了思想包袱,积极配合发展雷竹产业。

从谋划、洽谈到开工,新石村仅用了1个月时间。8月底,一车车雷竹运进村,全村上下甩开膀子干,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如今,在新石村,1000多亩的雷竹有序地直挺着,迎着微风轻轻摇曳。

共享机制 让村民成为受益人

▲村民在基地打工 王京华 摄

村里的点滴变化,村民张宗勤看在眼里,乐在心里,起劲地说:“想不到。”

以前,张宗勤一家靠着种地维持生活,一年到头挣不到几个钱,现在他们一家四口都在雷竹基地打工。“80元/天,还包中午一顿饭,两个多月的时间,我们一家人就赚了1万多元。”张宗勤说。

除此之外,张宗勤还通过土地入股,成为雷竹基地的股东之一。3年后雷竹投产,他还可以参与分红。

利益共享,是新石村发展雷竹产业的原则之一。雷竹产业项目采取招商业主资金入股、村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集体资产入股的方式进行,组建了重庆雷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注册资金600万元,根据市场规则进行经营管理。股份和笋产量由投资业主、农户、集体按6:3:1分配,明确约定集体收益主要用于解决本村贫困户实际困难,实现农户、村集体、业主多方共赢。

“业主张长斌在贵州、成都都有雷竹产业,经营经验丰富,销售渠道成熟,以后的笋子不愁卖。”王浩算了一笔账,雷竹笋按最低产量2000斤/亩核算,保底价2元/斤销售,每亩雷竹将直接为村民带来近1200元收益、为集体带来600元收益;进入丰产期,村民可实现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集体直接收益可超过60万元/年。

此外,在产业拓展上,当雷竹形成规模后,新石村还将借助高山生态和夏天气候优势,同丁山镇、郭扶高庙等地协同发展旅游业,让村民从旅游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一棵棵雷竹,承载着新石村村民致富的希望。如今,全村人都期盼着绿色海洋早日成形,畅享“土里刨金、坐地生金”的富足诗意生活……

上游号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上游新闻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新闻。
联系邮箱:syh@cqcb.com
举报
分享到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