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重阳】老有所乐,乐在其中!看丰都老人讲述······

县城朝华公园内老少同乐,翩翩起舞

舞剑之乐

扇舞之乐

“我退休了后,在家闲着,身体也因此不太好,就想要强身健体,于是就来到朝华公园,和老人们一起打太极拳、练太极剑,这样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还增进了大家的友谊。”近日,家住三合街道滨江中路社区的陈新华老人说。 

健身娱乐的老人们

近几年来,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老人们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

他们在精神方面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

有的爱好书法绘画、

有的痴迷唱歌跳舞、

有的喜欢打球下棋,

真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下面记者采访的三位老人,

他们又各有什么样的爱好呢?

☟☟☟

鼓锣增添老年生活乐趣

向德才(右一)和队友打锣鼓

“近几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双路镇等农村,人们遇到婚丧嫁娶之类的红白喜事,喜欢邀请我带的锣鼓队去表演,也给我的老年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双路镇花园村村民、现已年近七旬的向德才说。

向德才告诉记者,从他的祖辈开始就喜欢鼓锣表演,一辈传承一辈,鼓锣这种表演形式已成为双路镇一带的民间艺术。目前,他是向氏家族民间鼓锣队第五代掌门人。

“我懵懂记得,从我的太祖父向春山那时起,就已走村串户从事鼓锣表演,到了我这一辈,我从6岁开始学艺,12岁正式跟随父亲出门表演,一直坚持至今。”向德才说。

向德才自娱自乐中

据悉,向德才所在的民间鼓锣队共有6个老人(包括他本人),年龄基本在65岁到70岁之间,每个人所使用的乐器不同,分别为京锣、大钹、马锣、京铰、鼓、唢呐等,经过辈辈传承,现今流传下来的节目主要有“三道板”“红绣球”等曲牌。此曲牌可从无声打到有声,又能随时从有声打到无声。关键的是能做到坐下来就可开始,其他鼓乐队很难做到。

“1949年12月丰都县城解放时,我的祖父向培友率领父子和家族兄弟们参加了欢迎解放,鼓锣队在老县城后坝进行文艺演出。以后还参加了第一届丰都庙会演出,代表丰都县参加了原涪陵地区举办的多项鼓乐队表演比赛,获得多项奖励。”向德才说,几乎每一次表演,往往向氏家族鼓锣队一出场,就给其他乐队造成很大的压力。

但是,在那物质条件非常匮乏的年代,缺吃少穿,向德才作为家里的顶梁柱,时刻要为生计操劳,几乎没有“闲心”带领鼓锣队表演。那一件件心爱的乐器被束之高阁,一年到头,只有春节偶尔找出来演练一下,“过过瘾”。随着改革开放、土地承包到户,以及农民进城务工,特别是近几年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已经步入老年的向德才终于可以“重操旧业”,邀约其他几名爱好乐器表演的同龄老人,组成了一支民间鼓锣队。

“2016年,在双路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向氏鼓锣队购买了统一服装,并参加了县第三届乡村文艺会演,获得重庆电视台巴渝风节目主持人高度赞扬和现场观众热烈掌声。”向德才说,如今,鼓锣队除在双路镇境内表演外,还被邀请到兴义、龙河、高家等周边乡镇表演,深受市民欢迎。

痴迷文艺老年生活充实

何玉华向市民介绍自己的绘画作品

“打竹板,哗啦响,说段快板歌颂党……”这是高家镇金刚路社区居民何玉华所写的快板剧《中国梦》中的一句台词。今年75岁的他,因为痴迷文艺让自己的老年生活更加充实。

何玉华拿出厚厚一摞笔记本,记者仔细翻看了一遍,见上面都是他近年来创作的快板剧、对口词、小品等文艺作品,这些作品主要是歌颂改革开放、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寓教于乐,充满了正能量,如小品《婆婆夸儿媳》、快板剧《改革开放变化大》、对口词《奉劝大家莫赌博》等,文风朴实,读起来朗朗上口。

何玉华举办画展

据了解,何玉华仅有小学文化,原是龙孔镇临江村二组农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业社大集体的时候,为了生计,他除了务农,还学会了石工手艺,成为当地一名比较出色的石匠师傅。改革开放后,随着土地承包到户,何玉华慢慢喜欢上了文艺表演,并组建了乐队,谁家有红白喜事,就会请他们去表演节目,并付给一定的酬金。

“我表演的节目,都是自编自导自演,素材来源于身边的人和事,经过加工提炼而成,深受广大群众喜欢。”何玉华说,由于业务越来越好,他就在高家镇场上买房定居。

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晃眼间,何玉华步入了老年,虽然不能再像年轻时候那样走村串户为人们表演,但他是个闲不住的老人,就在家中专心致志搞文艺创作,并将所写的一些剧本排练成节目,让年轻人代替自己继续为人们表演。

何玉华正在绘画

“最近几年,我还迷恋上了美术创作,喜欢画一些人物头像、猫狗以及花草景物之类,虽然在此之前,我连绘画的基本常识都不懂,但是我还是专心去做,时间长了,画出来的东西自我感觉还像那么回事,心里就有一种愉悦感。”何玉华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何玉华画的人物或猫狗,大多数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如果不知道底细的人,还以为这些作品出自专业画师之手。他告诉记者,他还把自己的部分绘画作品,多次拿到高家镇移民广场举办过画展,而且受到市民好评。

“我创作的文艺作品虽然没有被报刊发表,但只要身边的人们喜欢,传递了正能量,我已经很满足了,而且充实了我的老年生活,为此我很知足。”何玉华说。

摄影让老年生活乐悠悠

郑瑞舜拍摄江景

“摄影是我健身怡情的主要方式,也是我最好的养生之道,让我的老年生活乐悠悠,人生更精彩。”现已78岁的丰都艺术摄影协会原主席郑瑞舜说。

郑瑞舜拍摄中

郑瑞舜并不是一名专业的摄影师,他的职业曾经是平都中学的一名教师。但他年轻时候就爱好摄影,这与他最初教学生美术课有关,而且他也爱好文学,为了不影响教学工作,他只有将摄影当作业余消遣。21岁那年,他还省吃俭用买了一部国产120海鸥方箱照相机。

“那时候照相机需要胶片,每卷胶片大概能拍摄35张照片,一旦按下快门,无论拍好没拍好,就意味着少了一张照片。由于购买胶片要花钱,所以玩照相机是一种消费较高的娱乐。不像现在使用的是数码照相机,只要对准需要拍摄的对象,“啪啪啪”只管按快门,不如意的可以删除,也不用花钱。”郑瑞舜说,所以那时候每拍摄一张照片,他都非常认真。

2000年,郑瑞舜年满60岁,从教师岗位上退休后,有了充裕的时间。他从来不打麻将,于是就背着照相机,去一些山清水秀的地方拍摄风景照。由于他的勤奋吃苦,拍摄的许多图片,先后被《人民日报》《人民画报》等国家级报刊采用。特别是近年来,他透过镜头,记录了丰都的发展变化,也因为反映丰都的摄影作品的不断发表和获奖,从一个摄影爱好者,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丰都艺术摄影协会主席,直至荣誉主席。

郑瑞舜摄影途中

郑瑞舜告诉记者,近几年来,他还与县艺术摄影家协会的同志先后去石柱、黔江、合川等周边区县采风,为了拍摄到满意的图片,他们往往爬山涉水,不顾疲劳。他虽然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但他老当益壮,精神矍铄,走起路来一马当先,并不亚于年轻人。

“遇到县上举办各种大型活动,还有每年的人大、政协‘两会’,不论主办方是否邀请,我都积极主动前往现场拍摄,丰都长江一桥、二桥通车典礼、旧县城搬迁、肉牛峰会、丰都庙会等等,我都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下来,一生拍摄的照片有3万来张。”郑瑞舜说。

据悉,郑瑞舜拍摄最理想的作品是《鬼国神鼓》,该作品曾获得全国三峡摄影大赛最佳民俗风情奖。他认为,摄影是一门艺术,一种享受,更是充满乐趣,他总是走到哪里,照相机都不离身,因为,他要用镜头去捕捉生活中的美丽瞬间。

打乒乓球娱乐的老人们

记者手记

老有所乐是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积极开展老年文娱体育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物质文化生活,使老年人幸福、愉快安度晚年的一项对策。

我国解决老有所乐的主要做法是兴办老年人的娱乐场所、举办老年人锻炼及养生讲习班、成立老年人服务中心、增加完善社会福利设施等。目前,我县大多数乡镇(街道),都建立了老年人活动中心,甚至有很多行政村也办起了老年人活动室,为活跃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了场所。毋庸讳言,这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一项基本途径。

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一章第三条中规定:“国家和社会应当采取措施,健全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改善保障老年人生活、健康以及参与社会发展的条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当前,我县老年群体正在发生结构性改变,追求高品质生活的老人日益增多。因此,关注老年人,不能仅限于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精神层面的老有所乐也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应当根据老人们的志趣、爱好、特长,引导他们积极投身到两个文明建设中来,支持并鼓励老人们参加各项社会活动,使他们真正体会到老有所乐。

总之,老有所乐不仅是一种社会理想,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是社会进步及文明的标志。记者希望社会各界都行动起来,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尊重、爱护、帮助老人,让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继续发扬光大,让老年人度过一个阳光、快乐、健康的晚年。

来源:丰都日报  记者:李达元

上游号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上游新闻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新闻。
联系邮箱:syh@cqcb.com
举报
分享到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