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记者来到来到武平镇磨刀洞社区六组采访,60多岁的村民张远华拧开水龙头,清水哗哗地流出来。
“现在好了,再也不会为吃不上水发愁了。”张远华告诉记者,往年夏天和冬天都是缺水的季节,翻山爬坡四处找水,担的一点水人用了,牲口就没得用。
磨刀洞社区海拔1100米左右,地处大山之中,地质结构复杂,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水源不稳定,六组是该社区缺水最严重的。
为村民安装水管
“为了解决村民饮水难,社区组织专门的队伍为我们找水源。现在在家的人少了,柴草已经把山路封住,进山找水很困难。找了好几天才在与三组交界的地方发现了合适的水源。”六组组长林九方回忆,寻找水源的那几天,他们都是天刚亮就出门,带上干粮,天黑了才回家。
找到合适的水源,接下来开始修水池,但因为交通不便,修水池的材料都是用马驮上去的。
“最困难的还是铺设水管,要将水引到我们小组,当时丈量的距离将近8公里,而且基本上都是山或者沟。尤其是在破石子那段,基本都是悬崖。铺水管那几天,我们都是带上锅在野外做饭。”林九方告诉记者。
经过两个月的努力,终于将水接到了村民的家里。
村民晾晒红薯粉
“为了水源更稳定,我们修了一个500立方米的蓄水池。” 林九方告诉记者,为了保护来之不易的水源,村上组成专项小分队,对水源保护区环境管护工作进行巡查,对巡查出的问题,立即交办处理,确保所有问题得到及时有效整改;对擅自进入饮用水源保护区、破坏水源保护区环境的当事人进行宣教,必要时进行处罚。
“很多村民都义务维护水池和水管。” 林九方告诉记者。
啃下“硬骨头”,打赢“攻坚战”。磨刀洞社区在解决群众饮水难方面,紧紧抓住特殊群众、特殊区域、特殊环节,分类指导、因户施策,对交通不便、需要进行二次转运材料的地方,组织牛车、马帮,帮助群众运送建材。
目前,该社区新修水池18口,可蓄水1600立方米,整修水池3口100立方米,新修水源池15处,安装水源管及入户管道168000米,解决人饮2231人,安全用水率达100%。
“以前缺水,想养兔都不敢养。通了自来水后,我买了80只兔子来养,明年春就可以卖了。”贫困户林方平告诉记者。
在磨刀洞社区,一到冬季村民们都会用自家种的红薯制作红薯粉。
记者在贫困户刘明方家中看到,偌大的水盆装满了水,刘明方将红薯放进水盆中清洗干净,然后再放入粉碎机中磨碎,得到“红薯浆液”,磨好的“红薯浆液”随后便被倒入水盆中,与水融合,再过滤、沉淀·······
“制作红薯粉几乎每个环节都需要水,以前缺水的时候,每年只做一点,自家够吃就行,现在有了充足的水源,我把家里2000多斤红薯都加工做成红薯粉。”刘明方告诉记者。
近年来,随着武平镇乡村旅游的发展,来这里避暑纳凉的人越来越多,土特产自然很受欢迎。
“我们这里红薯粉很受欢迎,每斤15元,很多人都提前预定。”林九方告诉记者。
在磨刀洞社区四组记者看到,村民李大华正在用打米机加工大米,一颗颗大米雪白而饱满。
“我们这里海拔高,水稻的生长周期长,不但营养好,还好吃,所以城里的亲戚和他的邻居都是在我家买米。”李大华告诉记者,因山高坡陡,梯田经常缺水,农民不得不将原本的水田旱化,水稻种植量较小。
“往常一到夏天,人都没得水吃,田里的庄稼就更顾不过来了。”村民马世华告诉记者,今年当地持续干旱长达两个多月,但他的3亩稻田并没有因旱情而遭受损失,收获了近3000斤稻谷。
“有了水,一切就能活起来,生活也就有了奔头。”一直在外务工的村民林登周告诉记者,有了充足的水源,他挖了一个水塘养鱼,现在大的鱼已经有1公斤多了。
这得益于当地的山坪塘整治。去年以来,磨刀洞社区整修山坪塘28口,新修渠堰7000米,解决新增浇灌1800亩,有效灌溉率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