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脱贫看效果|云阳县“同奔小康路”脱贫攻坚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纪事

核心提示

故事,或是陈述着一件往事,但它总激发起人的能量,去开创未来。

近年来,在国家级贫困县云阳,1.5万名干部、13.8万贫困群众,162个贫困村共同演绎着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他们讲到了北京、写进了书籍、登上了报告会,让看者动容、听者落泪……

最重要的是,这些故事仿佛有一种魔力,它唤起了更多干部群众共同奋斗在小康路上。

11月1日下午4点,云阳县大阳乡庆霞社区。100多名居民围坐在社区会议室,聆听云阳县“同奔小康路”脱贫攻坚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

“听得我热血沸腾”“我留个你的电话”……报告会结束已接近傍晚6时,但现场的群众围着报告人久久不肯离去。“我们村第一书记的故事也感人啦!”“残疾人都做得那么好,我们也能做到。”

▲报告团在高阳镇社区群众中宣讲。

11月2日,云阳县委相关负责人称,从9月28日,云阳县举行“同奔小康路”脱贫攻坚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以来,报告团先后深入到10多个乡镇宣讲,报告会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该负责人称,这些脱贫攻坚的故事就像有魔力一样,不但让干部群众受感动,更激励着他们行动——继续战斗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

1两本书写不尽脱贫攻坚故事

2015年,云阳县栖霞镇吉平村的何林荣有了轻生的念头——父亲精神失常、母亲常年吃药、3个儿女中老大耳聋不会说话,现在连妻子都不愿与他过了。

就在这年,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何林荣与全县13万云阳人被精准识别为建卡贫困户。这之后,镇村干部隔三差五就往他家里跑,再三叮嘱他:“得撑起这个家,有啥困难一起想办法。”

这让何荣林夫妇看到了希望,他们准备养猪脱贫。首批66头仔猪入圈,他却面临着动力电搭伙费上万元、3个月就没了流动资金、10多头猪咳嗽生病等困难。

“全靠政府拉了我一把。”关键时刻,帮扶责任人秦茂盛找电管所解决了动力电问题,同时为何荣林申请了5万元扶贫小额贷款,镇畜牧站也对他的养猪场进行技术跟踪服务。“去年卖了14万元,今年又出栏80多头生猪。”

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过程也是年轻干部成长的过程。2016年7月27日清晨,江口镇扶贫专干王礼在查看山体滑坡时遭遇车祸,造成右小腿重度骨折。但他在医院只呆了35天就坐着轮椅出院了。

“不能因为我影响扶贫进度!”镇领导担心王礼的腿伤会留下后遗症。王礼帮扶的3家贫困户来看望他,送来精心制作的拐杖。这让王礼意识到,扶贫干部不就是群众脱贫路上的“拐杖”吗?王礼说:“腿可以废,扶贫工作不能半途而废。”

3年来,在云阳,1.5万名干部、13.8万贫困群众、162个贫困村,一直演绎着与何林荣、王礼一样的脱贫攻坚的故事。云阳县委宣传部负责人称,在这场硬仗中,站起了一个个自强不息、战胜逆境的民众乡亲;这场考验,淬炼了一大批对党忠诚、甘于奉献的人民公仆。该负责人说,他们的故事,不只是一部奋斗史,更是精神扶贫的活教材。

2017年11月,云阳县委宣传部牵头,收集挖掘脱贫群众的感人事例、扶贫干部的先进事迹,收到线索500余条,最后组建由作家、记者、文学爱好者组成的创作班子,奔赴山村乡野、田间地头采写。

今年3月,《同奔小康》一书出版。第一辑《脱贫故事》收录38个脱贫故事,有宁借薄田不受赠粮的背篓夫妻、有勤于创业白手起家的外来媳妇等;第二辑《扶贫故事》收录了50个扶贫故事,有带着奶娃和婆婆在村里“安家”的年轻妈妈、有退居二线主动请缨的“改非老将”等。

“讲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感动。”云阳县委宣传部负责人说。

2一场报告会让众多人落泪

“我叫毛海生,村里人都叫我毛幺爸……为了集体,苦了自己;利了他人,愧对家人。但乡亲们脱贫了,我无怨无悔……”

▲清水土家族乡庙塆村党支部书记毛海生分享扶贫一线的酸甜苦辣。

9月28日,云阳县市民文化活动中心,云阳县“同奔小康路”脱贫攻坚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在这里举行。今年以来,云阳县从编撰的《同奔小康路》一书中,分别选取了驻村工作队员、第一书记、镇村干部、帮扶责任人、脱贫群众、帮扶企业等10个脱贫故事和扶贫故事,组建报告团举行报告会。

首场报告会上,第一个作报告的是清水乡庙塆村支部书记毛海生。脱贫攻坚以来,毛海生一方面抓好精准识别贫困户,一方面带领村民建好基础设施,并发展红心蜜柚、优质脆李、核桃等产业,村民每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4000多元。

贫困户张应红的儿子在浙江出车祸,毛海生赶到浙江处理,帮忙接回云阳治疗;失踪28年的许浩带着6岁娃回村,毛海生把父子二人带回家,帮忙联系房子、学校、工作,担保赊了一辆三千多元的电瓶车上下班,争取政策和资金给他建房子。

“母亲摔断了右腿股骨住院,我没能去护理;两个女儿中考,我没能送她们进考场……”朋友劝毛海生,出去随便进个厂都比当干部强。毛海生说:“有事就找毛幺爸儿,让我很满足!”

报告会上,养鹿镇新禾村第一书记张玉霞讲述了带着不足半岁的女儿和年迈的婆婆下乡的扶贫故事;黄石实验学校教师李红菊讲述了同事涂晓东带病送教3年,最后倒在扶贫路上的故事;脱贫致富的陈海燕讲述成立巾帼辣椒种植合作社帮扶困难群众产业脱贫的事迹;盘龙街道文化干部李艳梅讲述独臂农妇刘从兰自力更生脱贫的故事……

▲黄石实验学校教师李红菊讲述同事涂晓东倒在扶贫路上的感人事迹。

“他们的报告让我们想起了这些年的扶贫工作,虽是辛苦但很有成就感,酸甜苦辣都值得。”在报告会现场,桑坪镇党委书记杨宗华流着泪说。他说,如果没有一种把贫困户当亲人、把贫困村当家的情怀,驻村干部是留不下来、干不出成绩的,“我将以他们为标杆,把扶贫工作做得更好。”

当天,报告会现场坐满了1000多名党员干部。与此同时,全县各机关单位、各乡镇上万名干部群众也在收看报告会现场直播。云阳县宣传部宣教科负责人透露,好多人听报告都落泪了。

“毛书记讲的是我们的故事,说的是我们的心声啊。”养鹿镇的谭鸣钟与妻子都是扶贫干部。今年元旦,他们结婚的事情都是家人张罗的,他与妻子只出席了婚礼后又回到了扶贫岗位上。今年,谭鸣钟当选青杠村支部书记。他说:“这些故事很有感染力,点燃了我们的激情,也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经验。”

3她们把扶贫故事讲到了北京

2017年3月,云阳县行政服务中心要抽人下村扶贫。当时,张玉霞的女儿才5个多月大。但她主动报了名,带着女儿、婆婆来到了养鹿镇新禾村成为一名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

“真的没想到。”张玉霞当时以为,下村扶贫不就是换个地方住嘛,但到村里以后她才发现,许多事情是她始料未及的。她说,一没想到驻村扶贫工作难度这么大;二没想到自己的扶贫经历还要登台作报告,“更没想到能把自己的故事讲到了北京。”

▲县行政服务中心干部张玉霞讲述自己带着奶娃驻村扶贫的故事。

10月17日,第五个国家扶贫日,央视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主办的大型公益项目“脱贫攻坚战——星光行动”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张玉霞参加了这个启动仪式,并分享了自己的扶贫故事——

在新禾村走访,张玉霞白天只能给女儿喂两次奶,常常饿得孩子哇哇直哭。下村回来,看到女儿拼命地吮吸着乳汁,她心里就一阵酸楚。后来走远一点,婆婆干脆抱着女儿随张玉霞走访,村民见她一家三代“组团”扶贫,都挺感动,更愿配合工作了。

“女儿一到晚上就闹腾。”为照顾孩子,张玉霞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三天两头就感冒。更揪心的是,女儿更容易生病。有一次女儿有些发烧,张玉霞拿药给孩子服下后稍有好转。到了深夜,女儿却烧得更厉害了,又吐又拉,哭个不停。“我也哭了,感觉天都塌下来了!直到天亮,把女儿送到万州住院才转危为安。”

张玉霞曾怀疑过自己的决定,觉得有愧于女儿,让她跟着受苦。可转念一想,这里更多的孩子得不到母爱,还有不少贫困乡亲需要帮助!这么一想,张玉霞毅然决定坚持下去,在女儿快一岁的时候,硬着心肠提前给她断了奶。

一年多,张玉霞得到了锻炼。今年7月,她被任命为新禾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

“张玉霞的故事给了我力量!”外郎乡扶贫专干刘君也是一位带着孩子搞扶贫的年轻妈妈——她两个孩子,老大上幼儿园,让公公婆婆照顾;老二还在吃奶,就让母亲带着随她下乡扶贫。刘君说,她不只一次收看张玉霞的扶贫故事。“以前还犹豫,听了她的故事后,我坚定了带着孩子下乡扶贫的做法。”

与张玉霞一同上北京的还有黄石实验学校教师、帮扶干部涂晓东的女儿涂静。今年6月9日,就在云阳县脱贫摘帽迎国检的两天前,涂晓东因病去世。

“5年前,爸爸因患恶性视网膜黑色素瘤摘去了右眼。”涂静回忆,3年来,父亲带病坚持扶贫工作。特别是平安寨社区9岁的施银穿辍学后,涂晓东每周都会抽出半天时间,爬坡越岭送课到家。今年4月,涂晓东昏厥在扶贫走访路上,医院检查发现癌细胞已经转移到脊髓。“爸爸临走前很挂念国家扶贫验收。现在,我要告诉他,云阳如期实现了高质量脱贫摘帽!”

4这些故事让他们同奔小康路

现在,云阳县组织10名报告人分赴全县38个乡镇4个街道巡回宣讲这些感人的扶贫、脱贫故事。目前,报告会已到2个街道、13个乡镇进行宣讲,引起广大干部群众热烈反响。

“编写故事、做报告会都不是目的。”云阳县相关部门负责人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贫困群众勤劳、坚韧、自强的品质,党员干部热忱、真挚、无私的情怀,必将通过一个个故事,感染更多的干部和群众。“这些故事的魔力就在于,它能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继续战斗的内生动力。”

大阳乡庆霞社区的贫困群众周治奎听完报告后称,刘从兰靠一只胳膊,种了几十亩地,不但脱了贫,她的两个孩子,一个考进了中国矿业大学、一个又考上了云阳中学。周治奎说,刘从兰的事迹让他增添了脱贫致富的信心,自己有手有脚,只要勤劳,一定会让日子变好起来。

▲盘龙街道文化干部李艳梅代述刘从兰的脱贫故事。

“刘从兰用一只手学斩猪草,一年穿烂了8双鞋,这让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双龙镇三堂村村民王一付也是残疾人,儿子去世后,两个孙子由他抚养。他告诉记者,曾经心头压力大,感觉生活没了希望。“刘从兰说‘虽然我有残疾,但我能吃苦舍得拼,何况你们这么多双手在帮我,一定扔了穷帽子!’,这话对我启发很大,我要像她一样,面对挫折不气馁,把两个孙娃娃培养成人。”

陈海燕是巾帼辣椒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十多年前,她丈夫因病去世,留下她与9岁的儿子,还有十多万元的欠债。2006年,陈海燕参加一次扶贫培训后开始种辣椒。10多年来,陈海燕有成功也有失败,但在政府和亲友的支持下,她最终组建了上坝乡巾帼辣椒合作社,以赠送种子、技术培训等方式结对帮扶南溪、上坝、泥溪等13个乡镇27个村6500多户农户种植辣椒8500多亩,年产值3000多万元,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贫困户每年可以从合作社分红46200元。

▲巾帼辣椒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陈海燕讲述自己产业扶贫的故事。

“帮助困难群众是我们的良心和责任。”凤鸣镇清江村的陈坤财是一名返乡创业的柑橘种植大户。他说,陈海燕这句话说到他心坎上去了。在脱贫攻坚战中,陈坤财也为周边贫困户提供种苗、技术指导、统一收购等,从而带动清江村的贫困户增产增收。陈坤财说,听了陈海燕的故事后,他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今后除了面上带动大家发展好柑橘产业,还要像陈海燕那样,对丧失脱贫能力的群众,我还要从物质、精神上多提供点对点的帮扶。”

记者手记

故事里的时代呼唤

彭瑜

“在这场攻坚战中,我们干部不仅接了地气,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也经受了思想的洗礼。”结束完采访,张玉霞的报告犹言在耳,“与其说贫困群众要感谢我们干部的帮扶,不如说我们干部要好好感谢这些勤劳朴实的乡亲!”

是的,一场脱贫攻坚战,它的收获不只是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脱贫攻坚战是一场战斗,淬炼了干部;也是一次考试,检验识别了干部。它是一个个生动的课堂,提升了群众发展致富的能力,提振了群众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更改变了群众的思想境界。

故事里有做法、有经验,也有精神,更有情怀。一个个鲜活、生动、真实、感人的脱贫攻坚故事,不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它有一种魔力,激起了更多自立自强的贫困群众、鼓舞着更多无私奉献的党员干部,携手同奔在脱贫致富的小康路上。

同奔小康路上需要怎样的干部?需要怎样的群众?这一个个脱贫攻坚的故事同时告诉我们,那就是党员干部敢担当勇作为,爱岗、敬业、奉献,人民群众不等不靠不要,勤劳、坚韧、自强。

这是时代的呼唤。

来源:重庆日报全媒体平台

上游号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上游新闻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新闻。
联系邮箱:syh@cqcb.com
举报
分享到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