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 | 今天,向重庆这三位改革先锋致敬!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12月18日上午10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其中,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老马工作室”负责人马善祥,重庆市奉节县移民局原副局长冉绍之,中国人民解放军92853部队部队长、海军特级飞行员戴明盟(重庆江津人)榜上有名。

马善祥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优秀人民调解员

马善祥,男,回族,中共党员,1955年11月出生,四川隆昌人,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老马工作室”负责人。他热爱群众工作,对群众充满感情,将一心为民的信念贯彻工作始终,把让群众满意作为价值追求。从事基层调解和群众思想政治工作30年,总结出“民为本、义致和”六字理念、遵循“情、理、法、事”十三要则、依托“3441”保障制度、老马“三十六策”等一整套“老马工作法”。成功化解数十起重大矛盾纠纷,妥善处置多个意外事件,接访2万多人次,办理信访问题15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维护了辖区和谐稳定。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怎样让群众带着问题而来,满意而去?这个难题一度成为工作之初的马善祥的困扰,也是他研究群众调解工作的焦点。治标治本的权衡中,他找到了症结所在——问题出在思想上。

群众纠纷的根源,很多在于只注重个人利益得失,没有集体利益至上的大局观念。为此,马善祥成立了“老马工作室”,走村入户宣讲党的方针、十九大精神。以政策感召人,马善祥解开了不少人心里的疙瘩。熟读党章,学习各项政策精神……文字的东西,只有内化于心,才能在实践工作中灵活运用。这是马善祥能成功进行思想疏导的秘诀。

为了使矛盾化解达到最佳效果,马善祥给自己立下了接待群众的很多规矩,又给自己提出了更高标准:让群众享受服务,使群众不仅能解决问题,还有一种内心愉快的感觉。营造化解矛盾的氛围,这是老马的一个小窍门。

“做群众工作,群众感情是第一位的,能力、方法都建立在深厚的群众感情基础上。”30年的群众工作经验中,马善祥藏着一颗为民服务的火红的赤子之心,“做群众需要的人,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

冉绍之三峡移民安置的实践探索者

冉绍之,男,汉族,中共党员,1953年5月出生,重庆奉节人,重庆市奉节县移民局原副局长。他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移民第一线的基层干部,心系国家大局和移民利益,深入细致做好移民的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移民生产、生活安置等问题。积极投身三峡库区建设,成功创造“江边一条路、路边一排房、房前工商业、房后种果粮”的移民后靠安置模式,为重庆农村移民安置树立了样板,在三峡库区大力推广。大胆探索三峡库区多元化发展格局,带领群众配套新建人畜饮水和灌溉蓄水工程,修建排水堰和移民公路,开发果园和耕地,圆满完成三峡移民外迁内安任务。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称号。

1993年,时任安坪乡党委书记、乡长的冉绍之接到首批三峡移民试点乡任务,为找到移民试点开荒安置的地方,刚上任的冉绍之对该乡境内的30多公里长江江岸线作了5次勘察。

移民工作中,冉绍之给自己定下一条原则:在坚定地推进移民工作的同时,要尽可能地替移民着想,要和移民“换根板凳坐”。移民搬迁后怎样发展,怎样逐步走向富裕?一接手移民工作,冉绍之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他知道,只有实实在在地解决了移民搬迁后的发展致富问题,移民才能真正“安稳”,库区才能长治久安。

冉绍之首先提出了“就地后靠安置”的移民思路,就是将三峡工程蓄水以后淹不到的荒山坡改出田土,让移民在这里重建自己的新家园。“就地后靠安置”在全库区推广,有效地推动了移民工作的开展。

通过勤劳试点,冉绍之还先后摸索出了“三不准”“四监督”“五公开”和“五支笔联审”等许多成功经验。

在三峡工程百万移民的伟大实践中,冉绍之始终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胸怀国家建设大局,心系移民群众利益,正确处理好国家大局与移民群众具体利益的关系。在纷繁复杂的移民迁建安置中,他勤奋务实,忘我工作,忠实履行一个国家基层公务员的职责,坚决贯彻、认真执行国家的移民工作方针、政策,深入细致做好移民的思想政治工作。他管好用好每一分移民资金,千方百计帮助每一户移民搞好生产、生活安置。为了改变库区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他不顾自己身体有病,克服家庭困难,带领所在乡、区移民群众积极探索开发性移民的新路子,建起了一个个水、电、路、电视、电话、广播“六通”的移民新村、新集镇,初步实现了“搬得出,留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移民工作目标要求,为我市百万移民任务的完成和三峡工程建设作出了贡献。

戴明盟航母战斗力建设的实践探索者

戴明盟,男,汉族,中共党员,1971年8月出生,重庆江津人,中国人民解放军92853部队部队长,海军特级飞行员。他忠诚于党、矢志强军,被遴选为首批舰载战斗机试飞员以来,不断挑战自我,带头试飞高难课目和风险项目,第一个驾机在辽宁舰成功着舰和起飞,第一个取得航母资质认证。带领团队探索实现了舰载战斗机由试飞试验向战训值班转变,培养了一支精干专业的舰载战斗机飞行指挥员和教官队伍,推动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培养取得重大突破,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能够独立培养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少数国家之一,为我国航母战斗力建设作出重要贡献。荣获 “航母战斗机英雄试飞员”荣誉称号。

戴明盟是驾驶歼-15舰载机成功地面模拟航母起飞第一人,也是驾驶歼-15在辽宁舰成功着舰第一人。

2012年9月,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入列。戴明盟在完成超负荷、大密度、高难度科研试飞400多架次,绕舰飞行等数千架次,写下30万字操纵歼-15和学习航母着舰设备运行原理体会后,厚积而薄发的日子终于来临。

2012年11月23日9时许,戴明盟驾驶歼-15轻盈地掠过辽宁舰上空。在完成对着舰环境的判断后,他偏转航向加入着航线,对准跑道、放下尾钩、降低高度、调整姿态,平稳飞向辽宁舰的怀抱。

9时8分,歼-15呼啸而落直逼甲板,尾钩精准挂住第二道阻拦索,滑行一小段距离,停住。一道崭新的着陆胎痕刻在辽宁舰飞行甲板上。

12时22分,戴明盟再次进入座舱,成功起飞。

歼-15舰载战斗机首次在航母上实现阻拦着舰和滑跃起飞,我国实现了海军战斗机从“岸基”到“舰基”的突破。这是中国航母发展史上一个标志性事件。

2014年8月27日,中央军委授予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副部队长戴明盟“航母战斗机英雄试飞员”荣誉称号。2017年12月27日,戴明盟获得第十二届航空航天月桂奖“英雄无畏奖”。

2013年,海军舰载航空兵某部正式成立,戴明盟先后出任该部副部队长、部队长。在担任部队长后,戴明盟利用自己和其他舰载机飞行员亲身经历致力于将舰载机飞行员训练方法标准化,缩短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培养周期。

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者”,其风险系数是航天员的5倍、普通飞行员的20倍。官方报道显示,近几年舰载战斗机队伍中先后涌现出“航母战斗机英雄试飞员”戴明盟、一等功臣徐汉军、“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等多名优秀官兵。在抗战胜利日大阅兵、朱日和沙场大阅兵现场,歼-15战机方阵吸引了世界目光。

上游号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上游新闻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新闻。
联系邮箱:syh@cqcb.com
举报
分享到

热门评论